The Bible

 

馬太福音 18

Study

   

1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國裡誰是最大的?

2 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

3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國。

4 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國裡就是最大的。

5 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6 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

7 世界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了!

8 倘若你一隻手,或是一隻腳,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你缺一隻手,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裡。

9 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他剜出來丟掉。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裡。

10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上,常見我父的面。(有古卷在此有

11 人子,為要拯失喪的人。)

12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麼?

13 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14 你們在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意這小子裡失喪一個。

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6 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

17 若是不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上也要釋放。

19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20 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21 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麼?

22 耶穌:我對你,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23 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

24 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

25 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

26 那僕人就俯伏拜他,:主阿,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

27 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28 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

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寬容我罷,將來我必還清。

30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

31 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

32 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33 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

34 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

35 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Commentary

 

探讨马太福音第18章的含义

By Ray and Star Silverman (Translated into 中文 by 觉醒)

第十八章

翻译:觉醒


谦卑的功课


1 当时,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

2 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

3 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4 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5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6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

7 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8 倘若你一只手或是一只脚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你缺一只手或是一只脚进入永生,强如有两手两脚被丢在永火里。

9 倘若你一只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来丢掉。你只有一只眼进入永生,强如有两只眼被丢在地狱的火里。

10 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


在马太福音中,到目前为止,耶稣所行的一切神迹都显示了祂的大能。无论是医治疾病,还是平静风浪,还是赶逐魔鬼,在每一种情况下,这都是全能的神迹。

而在前面的情节中,耶稣预言彼得将在鱼嘴里找到一枚硬币,这证明了祂不仅是全能的,而且是全知的。如果说山上变像激发了门徒的谦卑(他们“俯伏敬拜”,17:6),那么不难想象,在鱼嘴里找到一枚硬币,正如耶稣所预言的那样,一定增加了他们的敬畏和惊奇。这一定使他们进入了更加谦卑的状态。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接下来以谦卑为中心的情节中,我们看到门徒在这个基本功课上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当他们走近耶稣,问祂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18:1)这一点就变得显而易见了。门徒的问题表明了他们对名声、荣耀、尊贵和权柄的渴望。他们想象耶稣即将宣布作王,并将选择其他人与祂一同掌权。他们想知道谁会被赋予权柄,谁会享有最尊贵的地位。这就是他们问题背后的含义:“天国里谁是最大的”?他们关心的问题显然不是谦卑,相反,是关于在地上的王国得到名声和尊贵的问题。

耶稣知道,祂的门徒在理解谦卑的重要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门徒还在学习。耶稣一直是示范课的大师,为了回答谁“最大”的问题,祂叫来一个孩子,使他站在他们中间,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得像小孩子一样,断不得进天国。”又说:“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18:3-5

耶稣把一个孩子放在门徒中间,戏剧性地展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真理。在前一章中,我们提到彼得、雅各和约翰分别代表一个属灵的原则,即信心、仁爱和仁爱的行为。然而,即使是这些最高的原则,也必须服从一个最核心的原则。这个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谦卑——谦恭地愿意接受主的引导。耶稣把这种谦卑比作好孩子的纯真。这是一种不居功、不为未来担忧、满足于简单的礼物、爱父母、听他们的话、在凡事上信靠他们(而不是信靠自己)的cun真。 1

耶稣把一个孩子放在门徒中央,是在教导他们,像孩子一样的纯真——在主面前真正的谦卑——必须作为他们最主导和最核心的情感。对于那些盼望获得世俗权力的门徒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消息。耶稣已经教导过他们如何祷告,祂说:“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6:13)再者,祂刚刚批评过他们,他们不能医治一个被鬼附的孩子与他们信靠自己而不信靠神有关。但这个基本原则不可能在一件事上学会,或在一次示范课中学会。这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学习,每次都要更深入,并以各种方式加以说明。

这个功课的本质是不要把任何东西归于自己,而要把所得的一切都归于天父。他们应该学会满足于天父的日常所赐,不为吃什么或穿什么而忧虑,就像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毫无疑问,他们不应该盘算成为天国里“最大”的!相反,他们必须学会爱主和邻舍,就像好孩子爱父母和同伴一样。最后,他们要变成“像小孩子那样”,学会放下任何主宰和支配他人的欲望。他们必须学会接受主的引导,学会倾听和顺服。因此,正是为了教导门徒谦卑的重要性,耶稣把一个孩子放在他们中间,说:“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18:102

在属灵的意义上,我们里面的“小子”代表我们最温柔纯真的状态,很多婴儿期的状态并伴随我们一生,即使可能被深藏起来了。因此,这些“小子”都是主慷慨赐予的礼物,是当我们对父母、保姆和朋友充满爱的喜悦和信任的状态时深深植入我们里面的。回顾这些深层的、纯真的状态,能使我们在生命的任何时刻和任何思想状态下转向主,记得祂是我们的天父。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耶稣劝告我们要小心,不要轻看这些最珍贵的礼物(这些灵魂里的柔声细语),因为“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换句话说,每当这些柔声细语在纯真和信任的时刻出现时,都是主来到了我们身边。童年的纯真被主完备保存着,成年后能再浮现和经历,这些是“神圣的时刻”。 3

这就是主如何教导门徒谦卑的。当祂开始山上宝训的时候,祂已经触及了这个主题,祂说:“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现在祂又回到了这个主题。这都是对门徒逐步指导的一部分,是需要一次又一次更深入学习的功课。因为谦卑是天国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往往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 4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懂得这些“小子”是非常可贵的,依旧保留的纯真和信任是我们里面的圣洁之地。每当这些温柔的状态再次出现时,我们应该接纳它们,而绝不是拒绝它们。耶稣是这样说的:“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18:6)换句话说,不愿意接纳这些纯真的状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淹死在深海里还要糟糕。

但这还不是全部。耶稣还说,若有一只脚或一只手叫我们跌倒,就砍下来;若有一只眼叫我们跌倒,就剜出来(18:8-9)。强烈的语言旨在传达有力的属灵信息。如果我们想在错误的方向迈出一步,或者想用手去做违背我们良善本性中“小子”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尽快“砍断”这种欲望。同样,如果我们的“眼睛”(指我们的悟性)倾向于相信虚假的东西,从而损害我们的灵性,最好立即“把它剜掉”。操练自我约束(砍掉一只手或剜出一只眼),远比一生都屈服于低级本性的欲望要好得多。

所有这些强有力的语言都是为了严厉地警告我们,如果不以最大的尊重来对待这些信赖神的“小子”,那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小子”是我们每个人里面最神圣的地方,与神的联系最紧密。因此,耶稣以这样的警告来结束这一情节:“你们要小心,不可轻看这小子里的一个。我告诉你们,他们的使者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18:10


亡羊的比喻


11 人子来,为要拯救失丧的人。

12 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会把那九十九只留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

13 若是找着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为这一只羊欢喜,比为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呢!

14 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


前面的情节以一个严厉的警告结束,提醒我们要保护我们里面的“小子”。我们每个人受造,生来都愿意接纳这些“小子”,也就是说,我们喜爱天国的事物。与此同时,我们也被赋予了自由,可以拒绝这些珍贵的天国礼物。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纯真和信任的状态开始的,然而渐渐地,我们开始相信生命来自于自己的表象,没有意识到它无时无刻不是神赐给我们的礼物。由于在感觉上生命是自己的,所以我们错把表象当成了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起初的错误认知逐渐演变成信念,认为我们掌控着自己的生命,甚至到了偏离神的地步,就像羊离开了牧人一样。正如以赛亚所预言的:“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以赛亚书53:6

随着我们越来越依赖自己而不是神,我们脱离了主的保护,进入了我欲的黑暗山谷。在日益增长的傲慢中,我们失去了所有的谦卑,甚至开始鄙视我们里面的“小子”。然而,即使我们背离了主和祂赐给我们的祝福,祂却从未离弃我们。祂总是在那里,慈爱地呼唤我们回头:“但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心必因你们的骄傲在暗地哭泣;我眼必痛哭流泪,因为[我的]群羊被掳去了。”(耶利米书13:16-17

主亲自来到世上,象好牧人引导迷失的羊回到祂慈爱的怀抱。祂来拯救祂的儿女脱离邪恶的束缚。因此,耶稣说:“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会把那九十九只留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18:125

这些话描述出耶稣最慈蔼的神圣之爱的形象——一位慈爱的父亲对他任性的孩子完全和永远地宽恕。要表达这种爱,没有比一位父亲拯救他被囚禁的儿女,或一位牧人拯救他走失的羊更深刻、更美丽的画面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误入歧途的时候,迷失在自我依赖的黑暗山谷里。在这种时候,我们忽略了我们里面的“小子”——我们对主的简单信靠、家人的爱、友谊的祝福、大自然的乐趣、内心的安宁。我们被世俗的欲望“俘虏”了,掉进了灵性的陷阱,主我们的牧人,这时来拯救我们里面的“小子”——走迷了路的羊:“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18:146


宽恕


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16 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

17 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若是不听教会,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

18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9 我又告诉你们,若是你们中间有两个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么事,我在天上的父必为他们成全。

20 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

21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22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我们都犯了罪且走迷了路


亡羊的比喻讲述了主完全和无限的宽恕,无论我们多么频繁或多么遥远地偏离了天国的羊圈。这种偏离与我们逐渐地不愿意被主引导有关。我们越来越陷入我欲,倾向于鄙视和排斥任何不认同我们的人,或是没有给予我们关注、欣赏和赞美的人,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我们应得的。任何伤害,无论多么轻微,也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都令我们感到被冒犯。也许我们感到被侮辱了,自尊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这时我们可能选择生闷气,沉浸在悲伤和自怜中。我们也可能选择攻击,心里充满了怨恨和报复。我们不愿意宽恕。原本温和和怜悯的脾性——我们里面的“小子”——已经误入歧途。

在前面的情节中提到的亡羊的比喻让我们想起了以赛亚的话:“我们都如羊走迷。”这话并不是说我们有少数人走错了路,而是说我们所有人都走错了路。大卫写道:“主啊,你若究察罪孽,谁能站得住呢?”(诗篇130:3)答案是,没有一个人能站得住,因为我们都犯了罪。但这首诗篇里继续写道:“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诗篇130:4)在耶利米书中,我们也读到:“我要赦免他们的一切罪,就是干犯我、违背我的罪。”(耶利米书33:8

虽然我们难免犯罪,但意识到我们的罪会是一个极大的祝福,因为它能引向谦卑。我们意识到,如果没有主一直的同在和引导,我们必时刻将自己投入最底层的地狱。这样的谦卑能让主进入我们的心,使我们充满怜悯和宽恕他人。但如果我们拒绝承认自己的罪,为自己辩解和开脱,我们就会错过这大好的机会。 7

如果我们相信,因为自己“得救了”,所以就不会再犯罪了,则会出现一个特别的问题。这种观念容易导致在表面上假装怜悯“迷失者”,心底下隐藏着一丝蔑视。这种灵性上的虚假安全感会让我们感到骄傲,觉得自己“高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的怜悯实际上是居高临下的一种形式。我们忘记了像小孩子一样谦卑是什么意思。我们忘记了我们所得的每一个恩赐都是来自主,是祂将我们从罪恶里拯救出来——不是一次,而是持续不断。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使我们越来越难(即使不是不可能)宽恕别人。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是罪人。 8


对待犯错的弟兄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就如何对待犯错的弟兄,耶稣给祂的门徒提供了具体的建议。第一步是直接去找得罪他的人,私下解决问题。如果这不起作用,他应该尝试当着一两个客观的见证人的面解决问题。如果这也行不通,他应该把问题带到教会——那些能够通过属灵原则看待问题的人。如果这一切都失败了,问题就终止了。

这是很好很实用的建议。最好的办法是私下解决问题,用爱心说诚实话,不争“谁对”,而更求修复人际关系。这也有有界限的,如果和解的尝试都失败了,那就放弃,朝前走吧。宽恕可以是无限的,但如果不是双方都寻求修复友谊,一方能投入努力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所有这些都是有用的信息,还有更内在的意义呢。有时我们的头脑和心灵之间会产生分歧。常言道“用你的脑子”和“相信你的心”之间会发生抵触。例如,当人们发现自己被某人的人格魅力迷住时,往往会忽视其品格上的缺陷。忽视这些“危险信号”,会导致一段灾难性的关系。如果他们“使用头脑”,没有“跟随他们的心”就好了。另一方面,有时心比头脑更能正确地引导我们。有许多诱导性的论据反对神的存在,然而,我们的心知道有神,祂是我们生命的源头。

心灵与头脑、情感与思想、意愿与悟性的协调是灵性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每当问题出现,我们的愿望(心灵)和理解(头脑)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时,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如何协调这个问题。如果协调不显而易见,我们需要查找圣经上的一些教导(“一两个见证人”)。如果这还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考虑查找更多的教导(“教会”)。最后,当我们用尽了所有促成协调的努力时,就是彻底分开的时候了。如果事实证明我们的愿望是基于某种形式的我欲,那么就必须放弃它。另一方面,如果是悟性被引入歧途了,错误的观点与善爱的意念发生了冲突,那么错误的观点就必须被抛弃。无论哪种情况,耶稣的话都是真的;问题已经终止了:“要看他像外邦人和税吏一样。”(18:179

耶稣接着又说:“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或绑合)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松解)的,在天上也要释放。”(18:18)在谈论协调的语境下,耶稣不仅是在说我们的意愿和悟性之间的结合(或我们内在的良善与真理之间的婚姻);祂也是在说,当一个人生活在地上时,他与主之间结成的天国的婚姻。如果这婚姻在地上发生了,那么它在天上也发生了。“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如果它在地上没有发生,那么它在天上也不会发生。“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0

耶稣所说的“捆绑”和“释放”是要教导我们,这一生是我们摆正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与主的关系的唯一机会。这是我们决定想拥有什么样的关系,保留什么样的思想,以及拥抱什么样的愿望的机会。这是我们自由决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地方。虽然这听起来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耶稣提醒我们,祂会在路上的每一步与我们同在。祂说:“因为无论在哪里,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18:20

这句重要的话充满了意义。在最实用层面上,这是一个令人安慰的提醒,即神总是与我们同在,引导和指引我们。事实上,祂就在“我们中间”。这意味着,当人们“奉他的名”(本着仁慈、怜悯和宽恕的精神)聚在一起时,所有的分歧都可以调和。因着主的爱,自私的利益可以被搁置;因着主的智慧,错误的观念可以被纠正。因为主的同在,这一切都变得可能。这是一个重要的细节。虽然耶稣已经彰显了祂的全能和全知,但祂现在彰显了祂的全在。正如祂所说,无论在哪里,人们奉祂的名聚会,祂就在“他们中间”。 11


七十个七次


虽然彼得一直在倾听耶稣解释和解的过程,但他仍然在想,如果有人得罪他,他应该饶恕他几次呢?因此,他问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18:21)我们应该明白,彼得是在一个几乎不推崇宽恕,却十分推崇报仇的文化中长大的。事实上,他们被允许恨自己的仇敌,且永远不要宽恕他们。 12 这就是主来到世上时人类的普遍状况。事实上,这是神必须亲自道成肉身的主要原因之一。祂来是为了直接教导人们无法以其他方式接受的真理——尤其是关于宽恕的真理。作为神怜悯的化身,耶稣用新的宽恕法则回答了彼得的问题。祂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18:22

这意味着无论弟兄得罪多少次,他们都应该宽恕。换句话说,人的宽恕应该像神的宽恕一样,永远没有止尽。它应该是永恒的。 13


不饶恕人的仆人


23 天国好像一个王要和他仆人算账。

24 才算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欠一千万银子的来。

25 因为他没有什么偿还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儿女,并一切所有的都卖了偿还。

26 那仆人就俯伏拜他,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

27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了慈心,把他释放了,并且免了他的债。

28 那仆人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便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

29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

30 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

31 众同伴看见他所做的事就甚忧愁,去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

32 于是主人叫了他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

33 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

34 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给掌刑的,等他还清了所欠的债。

35 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耶稣讲述了一个比喻,在这个比喻中,神永恒的怜悯与当时人类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这个比喻,一个王想要和他的仆人算账,这个仆人欠他一千万两银子。这是一笔大得惊人的巨额债务,因为一个工人必须工作十五年才能赚到一千两银子。按照一天一钱的标准工钱计算,要还清一千万两银子的债务是不可能的。如此巨大的债务是永远无法偿还的。 14

从灵性的角度来说,这个比喻讲述了我们对主的亏欠。祂赐给我们那么多恩惠和祝福,还有那么多无形的保护和宽恕,甚至我们的生命。这是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债务,一万年甚至一万世都无法偿还。祂的怜悯永不止息,没有穷尽。诗篇常说:“祂的怜悯永远长存。”(诗篇136:1-26

比喻中的仆人可能知道他永远无法偿还他的债务,但他仍呼求说:“主啊,宽容我,将来我都要还清。”(18:26)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写照,我们承认自己亏欠了神,承诺通过一生弃恶行善来报答祂。这是罪得赦免的唯一途径。当然,主总是愿意宽恕,但祂只能在我们宽恕别人的程度上宽恕我们。当祂教导门徒祷告时,就已经教导他们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5:12

在接下来的比喻中,我们得知王“动了慈心”,就免了他的债(18:27)。现在仆人的债被完全免除了,他出来,遇见他的一个同伴欠他十两银子,这相当于当时三个月的工钱。我们或以为,这个刚刚被免除了巨额债务的仆人一定会记得王对他的怜悯,并以同样的怜悯待他的同伴,因为他的债务要少得多。

但他不记得了,或者不想记得。相反,我们读到:“他揪着他,掐住他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的同伴就央求他,说:“宽容我吧,将来我必还清。”这正是被王宽恕的仆人说过的同样的话。不幸的是,这种宽宏大量的宽恕似乎被遗忘了。他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怜悯,反而把他“下在监里,等他还了所欠的债”(18:30)。

就像比喻中这个无情的仆人一样,有时我们也会忘记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忘了祂以多种方式拯救我们脱离我们的罪,并将继续拯救我们。相反,我们觉得有理由对那些以某种方式伤害过我们的人感到愤怒和仇视。我们忘了自己得了多少宽恕,竟不能宽恕别人。我们把别人扔进“欠我们债的监狱”,也就是我们心中坚硬、冷酷的地方,那里没有宽恕。

随着比喻的继续,我们得知其他人目睹了这个无情的仆人所做的一切,包括他如何掐住他可怜的同伴的喉咙,说:“你把所欠的还我!”他们将这一切都告诉王,王就不喜悦,便叫了这个无情的仆人来,对他说:“你这恶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应当怜恤你的同伴,像我怜恤你吗?”(18:31-34

这个比喻说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倾向,即忘记主的慈悲,忘记“主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诗篇145:9)。如果我们忘记了主对我们的怜悯,我们也会忘记要对他人充满怜悯。如此便是对主积累在我们心里的无数祝福忘恩负义。这些祝福就是我们绝不能轻看的“小子”,因为它们能引导我们回到神面前。它们是神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我们永远无法完全除灭,但却用刚硬的心来封闭它们。即便如此,这些“小子”始终与我们同在,我们只要愿意,随时都能使用。 15


回归纯真


在这一章中,耶稣把祂的教导集中在所有美德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谦卑。它是所有其他属灵美德的基础,因为想要抬高自己的欲望会封闭内在的心灵,而愿意降服于主的引导,则会打开内在的心灵。简而言之,我们只有在谦卑的状态下才能接受主的生命。 16

当门徒问耶稣:“天国里谁是最大的?”他们的问题暴露出他们想要抬高自己的欲望。耶稣看到他们更关心“伟大”,而不是谦卑。他们想象天国的生活是由财富、尊贵和权柄构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伟大”。为了纠正他们对天国生活的误解,耶稣告诉他们:“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在开始教导谦卑时,将这种美德与小孩子的天真和信任的状态作比,尤其是他们愿意被父母引导。这种状态被称为“婴儿的纯真”。 17

尽管这是一种极好的状态,但我们不能一辈子停留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离开早期天真信任的“伊甸园”,开始进入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的旅程。唯愿当我们认识神,认识祂对我们的爱以及祂对我们生活的旨意时,我们能自由地选择按照祂的诫命生活。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回到愿意被主引导的那种孩子般的状态。但这里有一个变化,就是我们从愿意被父母引导过渡到了愿意被主引导。这是真正的纯真,被称为“智慧的纯真”。 18

当耶稣深化祂在谦卑方面的教训时,祂教导门徒谦卑和宽恕之间的联系。祂首先就如何对待犯错的弟兄给出了实用的教训,包括一个新的宽恕法则,呼召我们要永远地宽恕。然后,耶稣更深入地阐述了谦卑与宽恕之间的重要联系。祂通过无情的仆人的比喻,提醒我们主的宽恕是何等浩大。该比喻描述了一个仆人积累了大量的债务,以至于永远无法偿还。然而,他所有的债务都被免除了。这就是主宽恕我们每个人的程度。

可悲的是,这个被免除了巨额债务的仆人,却不愿免除同伴的一小笔债务。无情仆人显露出的这种硬心肠,代表发生在我们自己心中的类似的情形。当我们离开了天真、温柔的童年,追求在世俗的成就上显得“伟大”时,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能接受来自天堂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耶稣通过鼓励祂的门徒要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并尊重“小子”(人性里柔软的一面),来引入宽恕的主题。爱与仁慈永不磨灭,却似乎被遗忘了、忽视、“轻看”了或者被埋葬在刚硬的心里了。

耶稣要做的工作是帮助人们回到这种被埋葬了的纯真,这是我们所有人开始的地方;也许,如果我们愿意,祂就能柔化我们的心肠。

脚注:

Footnotes:

1婚姻之爱 395:“小孩子没有染上我欲和物欲的品性。他们在凡事上不居功,把所得的一切都归功于父母。他们满足于小小的礼物。他们不为衣食忧虑,也不担心未来。他们不关注世界,也不贪恋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们爱自己的父母、保姆和玩伴,和他们一起天真无邪地玩耍。他们愿意被引导,听话,顺从。”

2婚姻之爱 414:“‘小孩子’是指那些处于纯真状态的人......纯真就是接受主的引导。”

3属天的奥秘 561:“但什么是余留呢?它们不仅是人自小从主的圣经中所学习和铭记的良善与真理,也包括由此带来的所有状态:如小时候的纯真状态,热爱父母、兄弟、老师和朋友的状态,关爱邻舍的状态,以及怜悯困苦穷乏的人的状态,总之,所有良善与真理的状态。这些状态,连同铭刻在记忆里的良善与真理,被称为余留,它们是主在人不知不觉中保存在人里面的......所有这些状态都被主完好地保存着,一点也没有丢失......不仅记忆中的良善与真理得以保留和重现,所有纯真和仁爱的状态也是如此。”

4属天的奥秘 8678[2]:“人在主面前谦卑到什么程度......他就在什么程度上接受神,并活在天堂里。”另见 属天的奥秘 5164[2]:“在主的国或天国里,最大的人(也就是最内在的人)比其他人更愿意作仆人,因为他们最顺从,最谦卑。因为所谓‘为小的将要为大’以及‘在后的将要在前’指是就是这些人。”

5. 希腊原文是,“他把那九十九只留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路的羊”,而不是像某些版本所翻译的那样,“他留下那九十九只,往山里去寻找那只迷路的羊”。

6详解启示录 405[33]:“‘一个人若有一百只羊,一只走迷了路,他不会把那九十九只留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路的羊吗?’(马太福音18:12)这里之所以说:‘他把那九十九只留在山上’,是因为‘山上的羊’指的是那些处于爱与仁之良善中的人,而‘迷路的羊’指的是因为无知的错误而不在这种良善中的人。因为哪里有虚假,就没有真正的良善,因为良善需要真理的支持。”

7属天的奥秘 2406:“关于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如果有的话)知道,所有人,无一例外地,都被主阻止作恶,这种力量超乎人的想象。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趋向邪恶,这既是因为他遗传而来的禀性,也有他自己实际养成的习性。如果主不拦阻,他必时刻一头扎进最底层的地狱。但主的怜悯是如此浩大,以至于每时每刻,甚至每一刹那,都将人举起,免得他冲向那个地方。”

8圣治 279[3]:“那些认为自己不再像别人一样是罪人的人,难免会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从而蔑视别人。”

9属天的奥秘 3090:“当一个人正在重生的时候,一种婚姻必须发生在意愿和悟性之间,其中良善属于意愿一方,真理属于悟性一方。正因为如此,古人在意愿和悟性之间,以及在意愿和悟性的各个部分之间建立了一种婚姻。”

10婚姻之爱 41[2]:“属灵的婚姻是指与主结合,而这种结合是在地上实现的。当它在地上实现了,它在天上也实现了......这样的人也被主称为‘婚筵之子’。”

11真实的基督教 50:“全能、全知和全在属于神圣的智慧的范畴,代表神圣的爱行事, 而非属于神圣的爱,通过神圣的智慧行事......爱,连同属于它的一切,流入智慧,像一国之君或一家之主一样住在里面。公义的实际施行是爱留给智慧判断的事情;由于公义与爱有关,判断与智慧有关,这意味着爱将它的施行交给了它的[伴侣]智慧。”(几乎在每一种情况下,《真实的基督教》都按全能、全知、全在的顺序来排列)。

12属天的奥秘 6561:“这个民族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凡是以任何方式伤害过他们的人,他们永远不可以饶恕,而是应该视为仇敌,且认为可以憎恨他,可以任意待他,甚至杀死他。”例如诗篇5:5:“你不是喜悦恶事的神,恶人不能与你同居。凡作孽的都是你所恨恶的,说谎言的,你必灭绝,好流人血弄诡诈的,都为耶和华所憎恶。”以及诗篇139:22:“我切切地恨恶他们,以他们为仇敌。”

13属天的奥秘 433:“在圣经中,凡是出现数字‘七’的地方,都是表示圣洁或神圣的事物,这种圣洁和神圣性是指向或根据正在被论述的事物。由此由七期所构成的数字‘七十’,意义格外重大,因为在圣经中,一期就是十年。当要表达最圣洁或最神圣的事物时,就说‘七十个七’,比如主说要饶恕弟兄,不是到七次,而是要到七十个七次,意思是不断地饶恕,永无止尽,或者说永远地饶恕,这是神圣的。”

14. 据估计,这笔钱的数额从1000万美元到30亿美元不等。

15属天的奥秘 661:“余留就是一切属于纯真、仁爱、怜悯和信仰真理的事物,都是人从小被主赋予并习得的。所有这些都被珍藏了起来。如果人没有这些品质,那么他的思想和行为中就不会有任何纯真、仁爱和怜悯,因此也不会有任何良善和真理,这样人就会比野兽更凶残。如果这些余留被污秽的欲望和虚假的观念封闭了,以至于无法发挥作用,结果也是如此,比野兽更凶残。”

16属天的奥秘 8873:“来自主的生命只能流入一颗谦卑和顺服的心......当人的心真正谦卑时,他对自己和世界的爱就不会成为阻碍。”另见 属天的奥秘 8271:“当人心怀谦卑(这是一切敬拜最核心的),他就处于从主接受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的状态......然而,如果人在主面前自高,他就会封闭内在的心灵,无法从主那里接受良善和真理。”

17天堂与地狱 277:“婴儿或孩子的纯真不是真正的纯真,因为它不是内在的,而只是外在的形式......这不是真正的纯真,因为他们没有内在的思维,不能分辨善恶真伪,而这些认识乃是思维的基础。所以,孩子没有任何预先的考虑和打算,因此也没有任何邪恶的意图,没有因我欲和物欲而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们在凡事上不居功,而是把所得的一切都归功于父母......他们爱自己的父母、保姆和玩伴,和他们一起天真无邪地玩耍。他们愿意被引导,听话,顺从。”

18天堂与地狱 341:“孩子的纯真不是真正的纯真,因为尚缺乏智慧。真正的纯真是智慧,因为人若有智慧,就乐意被主引导,或者说,人若乐意被主引导,就是有智慧。所以,孩子从最初的外在的纯真,即所谓的婴儿的纯真,被引向内在的纯真,即智慧的纯真。”

The Bible

 

Matthew 16:28

Study

       

28 Verily I say unto you, There be some standing here, which shall not taste of death, till they see the Son of man coming in his king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