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ble

 

耶利米書 49

Study

   

1 論亞捫人。耶和華如此以色列沒有兒子麼?沒有後嗣麼?瑪勒堪為何得迦得之地為業呢?屬他的民為何其中的城邑呢?

2 耶和華:日子將到,我必使人見打仗的喊聲,是攻擊亞捫人拉巴的喊聲。拉巴要成為亂堆;屬他的鄉村(原文是女子)要被焚燒。先前得以色列地為業的,此時以色列倒要得他們的地為業。這是耶和華的。

3 希實本哪,你要哀號,因為地變為荒場。拉巴的居民(原文是女子)哪,要呼喊,以麻布束腰;要哭號,在籬笆中跑來跑去;因瑪勒堪和屬他的祭司、首領要一同被擄去。

4 背道的民(原文是女子)哪,你們為何因有山谷,就是水流的山谷誇張呢?為何倚靠財寶:誰能到我們這裡呢?

5 ─萬軍之耶和華:我要使恐嚇從四圍的中臨到你們;你們必被趕出,各一直前往,沒有收聚逃民。

6 來我還要使被擄的亞捫人歸回。這是耶和華的。

7 以東。萬軍之耶和華如此:提幔中再沒有智慧麼?明哲人不再有謀略麼?他們的智慧盡歸無有麼?

8 底但的居民哪,要轉身逃跑在深密處;因為我向以掃追討的時候,必使災殃臨到他。

9 摘葡萄的若到他那裡,豈不剩下些葡萄呢?盜賊若夜間而,豈不毀壞直到夠了呢?

10 我卻使以掃赤露,顯出他的隱密處;他不能自藏。他的後裔、弟兄、鄰舍盡都滅絕;他也歸於無有。

11 你撇下孤兒,我必保全他們的命;你的寡婦可以倚靠我。

12 耶和華如此:原不該那杯的一定要。你能盡免刑罰麼?你必不能免,一定要

13 耶和華:我指著自己起誓,波斯拉必令人驚駭、羞辱、咒詛,並且荒涼。他的一切城邑必變為永遠的荒場。

14 我從耶和華那裡見信息,並有使者被差往列國去,:你們聚集攻擊以東,要起來爭戰。

15 我使你在列國中為最小,在世人中被藐視。

16 住在山穴中據守山頂的啊,論到你的威嚇,你因中的狂傲自欺;你雖如大搭窩,我卻從那裡拉你來。這是耶和華的。

17 以東必令人驚駭;凡經過的人就受驚駭,又因他一切的災禍嗤笑。

18 耶和華:必無在那裡,也無在其中寄居,要像所多瑪、蛾摩拉,和鄰近的城邑傾覆的時候一樣。

19 仇敵必像獅子從約但河邊的叢林上來,攻擊堅固的居所。轉眼之間,我要使以東人逃跑,離開這地。誰蒙揀選,我就派誰治理這地。誰能比我呢?誰能給我定規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

20 你們要耶和華攻擊以東所說的謀略和他攻擊提幔居民所定的旨意。仇敵定要將他們眾微弱的拉去,定要使他們的居所荒涼。

21 因他們仆倒的聲音,就震動。人在紅那裡必見呼喊的聲音。

22 仇敵必如大飛起,展開翅膀攻擊波斯拉。到那日,以東的勇士中疼痛如臨產的婦人。

23 論大馬色。哈馬和亞珥拔蒙羞,因他們見凶惡的信息就消化了。上有憂愁,不得平靜

24 大馬色發軟,轉身逃跑。戰兢將他捉住;痛苦憂愁將他抓住,如產難的婦人一樣。

25 我所喜樂可稱讚的城,為何被撇棄了呢?

26 他的少年人必仆倒在街上;當那日,一切兵丁必默默無聲。這是萬軍之耶和華的。

27 我必在大馬色城中使著起,燒滅便哈達的宮殿

28 論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攻打的基達和夏瑣的諸國。耶和華如此:迦勒底人哪,起來上基達去,毀滅東方人。

29 他們的帳棚和羊群都要奪去,將幔子和一切器皿,並駱駝為自己掠去。人向他們喊著說:四圍都有驚嚇。

30 耶和華:夏瑣的居民哪,要逃奔遠方,在深密處;因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設計謀害你們,起意攻擊你們。

31 耶和華:迦勒底人哪,起來!上安逸無慮的居民那裡去;他們是無無閂、獨自居住的。

32 他們的駱駝必成為掠物;他們眾多的牲畜必成為擄物。我必將剃周圍頭髮的人分散四方(原文是),使災殃從四圍臨到他們。這是耶和華的。

33 夏瑣必成為野狗的處,永遠淒涼;必無在那裡,也無在其中寄居。

34 猶大王西底家登基的時候,耶和華論以攔的臨到先知耶利米說:

35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我必折斷以攔人的,就是他們為首的權力。

36 我要使風從方颳,臨到以攔人,將他們分散方(原文是風)。這被趕散的人沒有一國不到的。

37 耶和華:我必使以攔人在仇敵和尋索其命的人面前驚惶;我也必使災禍,就是我的烈怒臨到他們,又必使刀追殺他們,直到將他們滅盡。

38 我要在以攔設立我的寶座,從那裡除滅君和首領。這是耶和華的。

39 到末後,我還要使被擄的以攔人歸回。這是耶和華的。

   

From Swedenborg's Works

 

属天的奥秘 #6405

Study this Passage

  
/ 10837  
  

6405. “必有敌军毁坏他” 表未经判断的行为或作为会把他从真理的状态中逐出。这从 “敌军” 和 “毁坏他” 的含义清楚可知。“敌军”troop)是指行为或作为 (参看3934节), 在此是指未经判断的行为或作为或作为; 事实上, 那些其行为或作为出于真理, 尚未出于良善的人拥有一种模糊地、未被光照的理解力, 而那些其行为或作为出于良善的人则有一种被光照的理解力, 因为良善光照它, 赋予它光明; 来自主的真理之光通过良善流入心智的理解力部分, 然后流入真理, 而不是直接流入真理。其中的情形就像阳光, 阳光通过热流入植物界的成员, 如树木、幼苗、鲜花, 使它们生长、开花; 但阳光的直接流入却做不到; 因为当光在没有热的情况下流入时, 如在冬天, 没有什么东西能生长、开花。“毁坏他” 是指把他从真理的状态中逐出。

不过, 有必要阐明 “迦得” 在此所表示的那些人到底是谁。他们就是那些在真理方面陷入幻觉, 然而仍出于这幻觉行事的人; 因此, 这些不是真理的行为或作为, 更不是良善的行为或作为。他们因这类行为或作为而从真理的状态中被逐出, 因为一个处于真理, 尚未处于良善的人一旦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而将某种观念付诸实践, 那么以后就会维护这个观念, 好像它就是绝对真理。他会持守此观念, 不容改变, 除非他进入良善。因为通过将观念付诸实践, 他会全神贯注于它, 迷恋它。行为或作为便以这种方式把他从真理的状态中逐出。除此之外, 他信为真理的那些事并非真理, 因为和 “但” 所表示的那些人一样, 这些人也通过自己的感官进行判断, 因而没有判断力。举例说明这个问题。有人持这样的观念: 每个人都是同等的邻舍, 因此要同等地向恶人和善人行善, 他因向恶人行善而伤害他人。他在反复实践这个观念后, 就会维护它, 声称每个人都是他的邻舍, 他并不关心一个人的品性如何, 只关心向他行善。如此他所行的就未经判断, 而且违背真正的真理; 因为真正的真理是, 所有人都是邻舍, 但各自都是不同程度的邻舍; 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比其他人更是邻舍 (参看2417, 3419, 3820, 5025节)。

“迦得” 还表示那些认为整个救恩唯独在于行为或作为的人, 就像主在比喻中所提到的法利赛人:

法利赛人独自站着如此祷告, 神啊, 我感谢你, 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 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 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路加福音 18:11, 12)

因此, 他认为绝对真理就在于外在行为。诸如此类的人也在主的国度, 但只在它的边缘, 这就是为何主说:

我告诉你们, 这税吏下去、到他家里, 比那法利赛人倒算为义了。(路加福音 18:14)

主如此说是在暗示, 法利赛人也下去称义了, 因为他出于顺服所吩咐的而行事。简言之, “迦得” 代表那些将非真理称为真理, 并出于这非真理而行事的人; 因此, 他们所行的就像真理, 因为行为或作为无非是体现在行为中的意愿和理解力。拯救这些人的, 并非他们行善的意图, 而是在他们的无知里面的某种程度的纯真。

在以赛亚书中, “迦得” 也表示那些出于不是真理, 却被他们视为真理的东西而处于外在行为或作为的人:

但你们这些离弃耶和华、忘记我的圣山、给迦得摆筵席、给弥尼盛满调和酒的。(以赛亚书 65:11)

“给迦得摆筵席” 表示唯独处于行为或作为。耶利米书:

论亚扪人, 耶和华如此说, 以色列没有儿子吗?没有后嗣吗?他的王为何得迦得之地为业呢?他的民为何住其中的城邑呢? (耶利米书 49:1)

“得迦得之地为业” 表示活在来自非真理的行为或作为中; “亚扪人” 是指那些歪曲真理, 并照着这些被歪曲的真理生活之人 (2468节); 在此先知书中, 论到迦得的这些话适用于他们。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From Swedenborg's Works

 

属天的奥秘 #2417

Study this Passage

  
/ 10837  
  

2417. “不可回头看” 表不要关注教义. 这从城在他身后, 山在他前面时 “回头看” 的含义清楚可知. 因为 “城” 表教义 (402, 2268, 2392节); “山” 表爱与仁 (795, 1430节). 这就是意义所在, 这一点从26节经文的解读明显看出来, 那里说到, “他的妻子在他后面回头一看, 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谁都能意识到, “回头看” 这句话里面含有某些神性奥秘, 只是这些奥秘隐藏得太深, 以至于看不到. 因为 “回头看” 似乎算不上犯罪行为, 然而又是极其重大的事件, 以至于经上说逃命吧, 也就是说, 要关注他的永生, 就不要回头看. 不过, 下文我们会看到关注教义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此仅阐明这些教义是什么.

教义有两种, 一种是仁爱的教义, 一种是信的教义. 一开始, 当主的每个教会尚是少女和童女时, 除了仁爱的教义外, 它并没有其它教义, 也不喜欢其它教义; 因为仁爱的教义与生活相关. 然而, 随着时间推移, 教会逐渐远离这种教义, 直到开始鄙视它, 最终弃绝它; 这时, 它只承认所谓信的教义, 而不承认其它教义. 当它将信与仁分开时, 这类教义便与邪恶的生活同流合污了.

这就是主来之后初期教会, 或外邦人的教会的情形. 一开始, 它只有爱与仁的教义, 并没有其它教义, 因为这就是主所教导的 (参看2371节末尾). 但祂的时代过后, 随着爱与仁开始变得冷淡, 信的教义, 以及伴随它的纷争和异端便渗透进来. 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教义时, 这些纷争和异端也随之增多.

类似情形发生在大洪水后的古教会, 古教会曾传遍很多国家 (2385节). 该教会只知道仁爱的教义, 也不知道其它教义, 因为这种教义关注并渗透到生活中; 他们由此关心自己永恒的福祉. 然而, 一段时间过后, 有些人开始酝酿信的教义, 并最终脱离仁爱. 该教会成员把这种人叫做 “含”, 因为他们过着邪恶的生活 (参看1062, 1063, 1076节).

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优于所有其它教会, 被称作 “人”, 享有爱主和仁爱邻舍的直觉本身, 因而拥有铭刻在它里面的爱与仁的教义. 不过, 即便那个时候也有酝酿信的人. 当这些人将信与仁分开时, 他们便被称为 “该隐”, 因为 “该隐” 就表示这种信, 而他所杀死的 “亚伯” 则表示仁 (参看创世记第4章的解读).

由此清楚可知, 教义有两种, 一种是仁爱的教义, 一种是信的教义, 尽管这二者本为一; 因为仁爱的教义就包含信的一切事物. 但是, 当教义从唯独属于信的那些事物中汲取时, 这类教义就被说成有两种, 因为信与仁分开了. 如今, 教义被分开, 这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 即人们完全不知道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 唯独具有信的教义之人没有意识到除了将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 并怜悯每个人外, 对邻之仁还能有什么, 因为他们将每个人都视为邻舍, 不分青红皂白; 然而事实上, 仁爱是凡在一个人里面 (既在他的情感中, 也在他的热情中, 并由此在他的生活中) 的一切良善; 而邻舍是指其他人所拥有的, 感染这个人的一切良善, 所以是指那些拥有良善的人, 对每个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 人若通过惩恶奖善践行正义, 公平, 就具有仁爱和怜悯. 仁爱就在于惩罚恶人, 因为实施惩罚的人强烈渴望纠正那被惩罚的人, 同时保护善人, 以免这些人在恶人手里受到伤害. 人以这种方式关心作恶者, 或仇敌的福祉, 并向他, 以及其他人和公众利益本身的好感. 这种关心和渴望源于对邻之仁. 生活中的所有其它良善也一样, 因为这种良善若不出自对邻之仁, 绝不可能存在. 这就是仁爱所关注, 并在自己里面所体现的.

既然如前所述, 人们对于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是这么模糊, 那么显然, 信的教义占据第一位后, 仁爱的教义就成了已丧失的事物之一了. 然而, 古教会唯独培育仁爱的教义, 并且如此推崇它以致他们将属于对邻之仁的一切良善, 也就是拥有良善的所有人, 进行分门别类. 他们这样做时作了很多区分, 并分别赋予名字, 称他们为穷人, 可怜人, 受压迫者, 病人, 赤身裸体者, 饥饿的, 口渴的, 被囚的或坐监的, 寄居的, 以及孤儿寡妇. 他们还称一些人为瘸子, 瞎子, 聋子, 哑巴和残废人等等. 主在旧约中就是照着这种教义说话的, 这便解释了这类术语为何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旧约中; 主自己同样照这种教义说话, 如马太福音 (25:35-36, 38-39, 40, 42-45), 路加福音 (14:13, 21) 等. 正因如此, 就内义而言, 这些名字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所以, 为了恢复仁爱的教义, 蒙主怜悯, 下文将进一步既从总体上又具体地讨论谁是这类人, 以及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