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ble

 

以西結書 8

Study

   

1 第六初五日,我在家中;猶大的眾長老在我面前。在那裡耶和華的靈(原文是)降在我身上。

2 我觀,見有形像彷彿的形狀,從他腰以下的形狀有,從他腰以上有光輝的形狀,彷彿光耀的精金。

3 他伸出彷彿一隻的樣式,抓住我的一綹髮,靈就將我舉到中間,在的異象中,我到耶路撒冷的內院門口,在那裡有觸動主怒偶像的位,就是惹動忌邪的。

4 誰知,在那裡有以色列的榮耀,形狀與我在平原所見的一樣。

5 神對我:人子啊,你舉目向北觀看。我就舉目向北觀看,見祭壇邊,在門口有這惹忌邪的偶像;

6 又對我:人子啊,以色列家所行的,就是在此行這可憎的事,使我遠離我的聖所,你見了麼?你還要見另有可憎的事。

7 他領我到院口。我觀,見上有個窟窿。

8 他對我:人子啊,你要挖。我,見有

9 :你進去,他們在這裡所行可憎的惡事。

10 我進去一,誰知,在四面上畫著各樣爬物和可憎的走,並以色列家一切的偶像

11 在這些像前有以色列家的七十個長老站立,沙番的兒子雅撒尼亞也站在其中。各拿香爐,煙雲的香氣上騰。

12 他對我子啊,以色列家的長老中在各畫像裡所行的,你見了麼?他們常耶和華不見我們耶和華已經離棄這

13 他又:你還要見他們另外行可憎的事。

14 他領我到耶和華殿外院朝門口。誰知,在那裡有婦女坐著,為搭模斯哭泣。

15 他對我:人子啊,你見了麼?你還要見比這更可憎的事。

16 他又領我到耶和華殿的內院。誰知,在耶和華的殿口、廊子和祭壇中間,約有二十五個背向耶和華的殿,面向東方拜日頭。

17 他對我:人子啊,你見了麼?猶大家在此行這可憎的事還算為小麼?他們在這遍行強暴,再三惹我發怒,他們手拿枝條舉向鼻前。

18 因此,我也要以忿怒行事,我眼必不顧惜,也不可憐他們;他們雖向我耳中聲呼求,我還是不

   

From Swedenborg's Works

 

属天的奥秘 #8940

Study this Passage

  
/ 10837  
  

8940. “你若为我筑一座石坛” 表总体上由真理所构成的一种代表性敬拜. 这从 “坛” 和 “石” 的含义清楚可知: “坛” 是指总体上的一种代表性的神性敬拜 (参看921, 2777, 2811, 4489节); “石” 是指真理 (643, 1298, 3720, 3769, 3771, 3773, 3789, 3798, 6426, 8609节). 对主的敬拜既有源于良善的, 也有源于真理的. 土坛代表源于良善的对主的敬拜, 石坛代表源于真理的敬拜 (关于这两种敬拜, 可参看8935节). 正因 “石坛” 表示源于真理的敬拜, 所以经上吩咐他们一过约旦河, 来到迦南地, 就要筑这样一座祭坛, 并在上面写下包含在律法中的诫命, 即从天上来的神之真理. 因为十诫表示总体上的一切神之真理. 论到这祭坛, 经上在摩西五经中如此记着说:

你们过约旦河, 要立起几块大石头, 墁上石灰; 把这律法的一切话写在石头上. 在那里要为耶和华你的神筑一座坛, 一座石坛, 在石头上不可动铁器. 要用没有整块石头筑耶和华你神的坛, 要把燔祭和感谢祭献在坛上. 你要将这律法的话清清楚楚地写在石头上. (申命记 27:1-8; 约书亚记 8:30-32)

律法的话之所以要写在石坛上, 是因为 “石头” 表示真理, “石坛” 表示源于真理的敬拜. 这也是表示整体上的神性真理的十诫被刻写在石版上的原因. 他们之所以一过约旦河就要如此行, 是因为约旦河是旷野边上的迦南地的第一个和最外面的边界, 表示引入教会或天堂, 这种引入通过关于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 因而通过来自圣言的真理 (4255节) 实现. 因为作为迦南地边界的一切河流都表示主国度的第一和最外面的区域 (4116, 4240节). 在以赛亚书, “石坛” 也表示信之真理:

他叫祭坛上所有的石头都变为粉碎的灰石时, 就会除罪. (以赛亚书 27:9)

这论及教会的毁灭: “祭坛上的石头变为粉碎的灰石” 表示类似的事发生在他们身上之后, 激发敬拜的信之真理. 至于总体上的祭坛, 它们是由土, 石, 铜, 木, 以及黄铜金, 木和金筑成的, 因为这些材料表示良善. 关于铜坛, 可参看以西结书 (9:2); 关于木坛 (以西结书 41:22); 关于金坛, 也就是香坛 (列王纪上 6:22; 7:48; 启示录 8:3). “铜” 表示良善 (425, 1551节); “木” 也表示良善 (643, 2784, 2812, 3720, 8354节); “金” 同样表示良善 (113, 1551, 1552, 5658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From Swedenborg's Works

 

属天的奥秘 #6426

Study this Passage

  
/ 10837  
  

6426. “以色列的牧者、石头是从那里而出的” 表属灵国度所拥有的一切良善与真理皆源于此。这从 “牧者” 和 “石头” 的含义, 以及 “以色列” 的代表清楚可知: “牧者” 是指通过信之真理引向仁之良善的人 (参看344, 3795, 6044节), 此处因论述主而在至高意义上表示良善与真理本身; “石头” 是指真理 (参看1298, 3720, 3769, 3771, 3773, 3789, 3798节); “以色列” 是指属灵教会 (参看3305, 4286节), 因为 “以色列” 是指属灵良善, 或真理之良善 (4286, 4598, 5801, 5803, 5806, 5812, 5817, 5819, 5826, 5833节)。由于真理之良善是属灵教会的本质要素, 故 “以色列” 表示属灵教会, 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的属灵国度。由此明显可知, “以色列的牧者、石头是从那里而出的” 表示主的属灵国度所拥有的一切良善与真理皆源于此。

“以色列的石头” 在至高意义上之所以表示在祂的属灵国度所拥有的真理方面的主, 是因为 “石头” 一般表示圣殿, 尤表圣殿立于其上的根基。“圣殿” 反过来又表示主的神性人身, 这清楚可见于约翰福音 (2: 19, 21), 它的 “根基” (马太福音 21:42, 44; 以赛亚书 28:16) 也是如此。“石头” 在至高意义上表示祂的属灵国度所拥有的神性真理方面的主, 这一点明显可见于诗篇:

匠人所弃的石头, 已成了房角的头一块。这是耶和华所做的, 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诗篇 118:22, 23)

“石头” 在此是指主, 这一点清楚可见于路加福音:

经上记着, 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一块, 凡掉在那石头上的, 必要跌碎; 那石头掉在谁的身上, 就要把谁砸得稀烂。(路加福音 20:17, 18)

主的这些话是指着自己说的。以赛亚书:

以祂为你们所当怕的, 所当畏惧的。祂必作为圣所, 却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的石头, 跌人的磐石; 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必绊脚跌倒, 而且跌碎。(以赛亚书 8:13-15)

此处论述的是主。又:

主耶和华如此说, 看哪, 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 是试验过的石头, 是稳固根基, 宝贵的房角石, 信靠的人必不着急。(以赛亚书 28:16)

撒迦利亚书:

万军之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羊群, 就是犹大家, 必使他们如战场上的骏马。房角石从祂而出, 钉子从祂而出, 争战的弓从祂而出。(撒迦利亚书 10:3, 4)

但以理书:

你正观看, 有一块石头未经人手凿出来, 它打在这像半铁半泥的脚上, 把脚砸碎, 打碎这像的石头变成一块大磐石, 充满全地。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 永不败坏, 祂的国也不归别的人民, 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 它自己却必存立到永远。你既看见一块石头未经人手凿出来, 它打碎铁、铜、泥、银、金。(但以理书 2:34, 35, 44, 45)

此处 “石头” 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 在相对意义上表示祂的属灵国度; 石头 “从磐石凿出来”, 表示它出于信之真理, 因为在圣言中, “磐石” 表示信之真理。“石头” 和 “磐石” 因表示信之真理, 故也表示主的属灵国度, 因为由这真理所产生的信之真理, 以及良善普遍存在于该国度。

雅各睡觉所枕、后来立为柱子的 “石头” 所表相同, 对此, 经上描述如下:

雅各睡醒了, 说, 耶和华真在这地方, 我竟不知道。就惧怕说, 这地方何等可畏!这不是别的, 乃是神的家, 这是天的门。雅各清晨早早起来, 拿当枕头所放的石头, 立作柱子, 在它头顶浇油。我所立为柱子的石头也必作神的殿。(创世记 28:16-18, 22)

就至高意义而言, 古人将 “石头” 理解为主, 就相对意义而言, 理解为祂的属灵国度。这一事实也清楚可见于约书亚记:

约书亚将一块石头立在耶和华的圣所中的橡树下。约书亚对众百姓说, 看哪!这石头可以向我们作见证; 因为是听见了耶和华所吩咐我们的一切话, 倘或你们背弃你们的神, 这石头就可以向你们作见证。(约书亚记 24:26, 27)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