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ble

 

以西结书 27:36

Study

       

36 各国民中的客商都向你发嘶声;你令人惊恐,不再存留於世,直到永远

From Swedenborg's Works

 

属天的奥秘 #9723

Study this Passage

  
/ 10837  
  

9723. “要作盆, 收去坛上的灰” 表移除使用后的东西之物. 这从 “收去灰的盆” 的含义清楚可知,

“收去灰的盆” 是指移除使用后的东西之物. 因为 “灰” 表示使用后存留在人的属世或外部记忆中, 必须被移除的那类事物, 免得它们妨碍以后其它事物的使用.

“盆” 表示用来实现这种移除的那类事物, 因为灰是通过它们收去的. 为叫人们知道献上燔祭或祭物后留在坛上的 “灰” 表示什么, 必须首先阐明使用后存留在人里面的事物是怎么回事. 在世上, 从童年早期直到生命结束, 一个人在聪明, 智慧上都在被完善; 如果他在信和爱方面一切顺利的话, 那么记忆知识就有助于这种功用和目的. 这些知识通过听, 看, 读而被吸收, 并储存在外部或属世记忆中; 它们作为一个对象层面而服务于内在视觉, 或理解力的视觉, 使它可以从该层面选择并提取出诸如能帮助此人变得更智慧的那类事物. 因为内在视觉, 或理解力的视觉用来自天堂的自己的光来俯视该层面, 也就是俯视在它之下的外部记忆. 它从那里的各种事物中选择并提取出诸如适合自己的爱的那类事物; 它将这些事物从那里召唤出来, 并储存在它自己的记忆, 也就是内部记忆中 (对此, 可参看2469-2494节). 内在人的生命及其聪明和智慧由此而来. 那些构成属灵聪明和智慧的事物, 就是信和爱的事物也是这种情况. 记忆知识以同样的方式为将这些属灵聪明和智慧的事物植入内在人而服务, 不过, 它们是取自圣言, 或教会教义的记忆知识, 被称为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 当这些认知或知识被储存在外在人的记忆中时, 它们以同样的方式充当内在人所看到的对象. 内在人在天堂之光中看见它们, 然后从它们当中选择并提取出诸如适合它的爱的那类事物; 内在人在外在人中看不见其它任何事物. 因为人在光中观看他所爱的东西, 却在阴影中观看他所不爱的东西. 他弃绝后者, 选择前者.

由此可见与一个正在重生之人同在的信之真理和爱之良善是怎么回事, 即: 爱之良善为自己选择适合的信之真理, 并通过它们来保护自己; 因此, 爱之良善占据第一位, 信之真理占据第二位, 如前面频繁所示 (3325, 3494,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701, 4925, 4977, 6256, 6269, 6272, 6273节). 存于外在人的记忆中的记忆知识, 或良善和真理的认知或知识, 在完成这种功用或目的之后, 可以说就从该记忆中消失了. 它们就像人所受的那些教导, 自童年早期开始, 它们就作为完善此人道德和文明生活的手段而服务于他. 这些东西完成这种功用或目的, 并且此人开始照它们的指示生活之后, 它们就从记忆中消失, 仅仅作为一种习惯而继续存在. 人以这种方式学会说话, 思考, 辨别, 判断, 过一种道德的生活, 使自己举止得体. 简言之, 他掌握了语言, 有了文明的举止, 获得了聪明, 智慧.

“要收去的灰” 就表示为这些功用或目的而服务的记忆知识;

“要收去的坛上的灰” 也表示在完成自己的功用或目的, 也就是赋予那生命之后的真理和良善的认知或知识, 此人通过这些认知或知识获得属灵的生命. 不过, 当被收去时, 它们先是被放在坛旁, 然后被带到营外一个洁净的地方. 与此同时, 坛上的火一直在燃烧, 好用来献燔祭或祭物, 正如摩西在利未记中所描述的那样:

祭司要让燔祭烧在坛的炉中, 整夜到天亮. 然后他要穿上细麻布外袍和细麻布裤子, 把坛上火所烧的燔祭灰收起来, 放在坛的旁边. 随后要脱去自己的衣服, 穿上别的衣服, 把灰拿到营外洁净的地方. 坛上的火要继续烧着, 不可熄灭. 祭司要每日早晨在上面烧柴, 并要把燔祭摆在坛上, 在其上烧祭牲的脂油. 在坛上必有常常烧着的火, 不可熄灭.(利未记 6:9-13)

此处这一切细节都含有天堂的奥秘在里面, 表示源于爱之良善的对主之敬拜的神性事物;

“灰” 因此表示什么, 前面已经说明.

“坛灰” 表示某种天堂事物, 对此, 凡思考这个问题的人都能看出来, 如这个要求: 当祭司把坛上的灰收起来时, 他要穿上细麻布外袍和细麻布裤子, 然后穿上别的衣服, 把灰拿到营外, 放在一个洁净的地方. 在圣言中, 没有任何东西是毫无意义的, 哪怕是一个字, 因而哪怕是这整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

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

“所烧的红母牛的灰” 表示什么, 这灰是为除污秽和洁净的水而预备的, 如民数记 (19:2-10, 17) 所述; 也可以看出 “灰” 在反面意义上表示什么, 即表示被爱自己的火焚烧之后所造成并留下来的伤害. 这伤害由他们撒在头上, 由于自己的罪而悲伤地滚在其中 (耶利米书 6:26; 以西结书 27:30; 约拿书 3:6) 的 “灰” 来表示.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From Swedenborg's Works

 

属天的奥秘 #3701

Study this Passage

  
/ 10837  
  

3701. “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 上去下来” 表无限和永恒的联系, 以及由此而来的结合; 可以说是从最低级之物那里的一种上升, 以及此后当次序颠倒过来时的一种下降. 这从 “使者” 的含义清楚可知, “使者” 是指主的某种神性之物, 这就是当在圣言中提及使者时他们所表示的 (参看1925, 2319, 2821, 3039节). 就目前而言, 他们表示神性真理. 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 就内义而言, 当论述的主题是真理时, 就用 “神” 这个名; 而当论述的主题是良善时, 就用 “耶和华” 这个名 (2586, 2769, 2807, 2822节). 这就为何尽管接下来的经文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 用了 “耶和华” 这个名, 但他们仍被称为神的使者的原因; 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所源于的真理, 在此由雅各来代表, 如前面频繁所述. 就至高意义而言, “在梯子上, 上去下来” 这句话表示无限和永恒的联系, 以及由此而来的结合. 这是显而易见的, 无需进一步解释. 联系和由此而来的结合不能用来论及主的神性本身和祂的神性人身, 除非同时这些属性被视为无限和永恒的. 因为在主里面, 一切事物都是无限和永恒的, 就存在而言是无限的, 就显化而言是永恒的. 综上所述, 明显可知, 一言以蔽之, “一个梯子立在地上, 梯子的头顶着天, 又见神的使者在梯子上, 上去下来” 的含义, 可以说是从最低级之物那里的一种上升, 以及此后当次序颠倒过来时的一种下降.

这种上升和下降的性质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来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607, 3610, 3665, 3690节). 这种次序是人在重生时所遵循的, 也是此处以及下文所描述的. 由于它在教会完全是未知的, 故其性质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说明. 众所周知, 人生来就具有他的父母, 祖父母, 以及追溯到数个世纪的祖辈的性质, 因而生来就具有在他之前的所有人逐渐累积的遗传之恶, 以至于他由着自己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恶. 结果, 他的认知和意愿完全被破坏掉了, 他凭自己根本不会意愿任何良善, 因而也根本不理解任何真理. 他称之为良善, 甚至信以为良善的, 其实是邪恶; 他称之为真理, 甚至信以为真理的, 其实是虚假. 例如, 爱自己胜过他人; 渴望自己比别人好; 贪恋别人的东西; 只为自己着想, 不为他人着想, 除非对他有利. 人凭自己只会渴望这些事, 甚至视它们为良善与真理. 而且, 若有人在这些被他视为良善与真理的事上伤害了他, 他便仇恨此人, 并充满报复思想. 他渴望, 甚至寻求毁灭这个人, 并且随着他强化这类意图, 也就是随着他经常将这类意图付诸实践, 还会以此为乐.

这种人进入来世后, 仍有同样的渴望. 他在世时通过实际生活所获得的实际性质会存留下来; 刚才所提到的那种快乐也会明显被其他人发觉. 因此, 这种人无法呆在天上的任何社群, 因为那里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比自己好; 于是, 他不得不呆在某个地狱社群, 因为那里的快乐与他自己的相似. 这种性质在此人活在人世期间必须被根除, 但若不被主重生, 也就是接受全新的意愿和由此衍生的全新认知, 或换句话说, 在这两种官能上变成新的, 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做到. 不过, 为了使这一切能够实现, 他必须像小孩子一样重生, 必须学习何为恶与假, 以及何为善与真. 因为若没有这些知识或意识, 他就无法拥有任何良善. 事实上, 凭他自己, 他只会认邪恶为良善, 认虚假为真理.

为使人变成新的, 诸如与他以前所拥有的认知并不完全相背的那类认知会注入到他里面. 如以下观念: 一切爱始于自我; 要先考虑自己, 然后再考虑他人; 要向那些表面上贫穷, 不幸的人行善, 不管他们的内在秉性如何; 同样, 要帮助孤儿寡妇, 仅仅因为他们被如此称呼; 最后要帮助一般意义上的仇敌, 无论他们是谁; 以及人如此行就能配上天堂. 这些以及其它类似观念就是适合他新生命幼年期的认知. 它们具有这样的性质: 它们既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以前的生命, 或带有他以前生命的性质, 也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他以这种方式被引入的新生命. 所以, 它们是诸如允许凡有助于形成新意愿和新认知之物进入的那类认知. 它们是最低级的良善与真理, 那些正在重生的人就是从这类良善与真理开始的. 由于这些最低级的良善与真理允许更内层或更接近神性真理的真理本身进入到自己里面, 所以人以前信以为真理的虚假也就被根除了.

然而, 正在重生的人不仅将这类真理当作记忆知识来学习, 还当作生活的事来学习, 因为他们实践这些真理. 不过, 他们对真理的实践始于主在他们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所注入的新意愿. 他们越是乐意接受这新意愿, 就越乐意接受这些认知, 将其付诸实践并相信它们. 相反, 越不接受这新意愿, 他们固然能学习这类真理, 但不会将它们付诸实践, 因为他们只是将其视为记忆知识, 而不是生活的事.

这就是即将取代先前生命的新生命的幼年期和童年期的状态; 而该生命青少年期的状态就是当不再关注任何人的外在表现, 而是关注他在良善上的品质之时的状态; 先是关注文明生活上的良善, 然后关注道德生活上的, 最后关注属灵生活上的; 这时, 他开始将良善置于优先地位, 首先拥有并热爱良善, 并通过良善去爱此人; 此后, 当进一步得以完善时, 他注重向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行善, 并且照着那些人所具有的良善品质而提供帮助; 最后以向他们行善或帮助他们为乐, 并以支持它的观念为乐趣. 他承认这些支持的观念是真理, 这些观念也构成其新认知的真理, 而这新认知是从属于其新意愿的良善流出的.

他以这良善为快乐, 以这些真理为乐趣到什么程度, 就在什么程度上对他先前生命的邪恶感到厌恶, 对其虚假感到不悦. 这就是为何属于先前意愿的事物现在要与属于新意愿的事物分离, 属于先前认知的事物要与属于新认知的事物分离. 在这种分离中, 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对认识这类事物的情感, 而是对行出它们的情感. 因此, 他这时明白其幼年期的真理相对来说是颠倒的, 这些真理逐渐被带回到另一种不同的次序中, 也就是说, 它们的相互关系被颠倒过来, 从而让那些最初占据第一位的, 现在占据最后一位. 他以这种方式明白, 神的使者藉着那些属于其幼年期和童年期的真理, 如同通过一架梯子那样从地升向天; 而现在则藉着其成年期的真理如同通过一架梯子那样从天下到地.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