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 Bibliya

 

創世記 42:2

pag-aaral

       

2 埃及有糧,你們可以去,從那裡為我們糴些來,使我們可以存活,不至於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4539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4539. “起来, 上伯特利去” 表关于神性属世层, 也就是说, 关于它的觉知. 这从 “起来”, “上” 和 “伯特利” 的含义清楚可知: “起来” 是指提升 (参看2401, 2785, 2912, 2927, 3171, 4103节), 在此是指属世层向着神性的提升; “上” 是指朝向内层, 如下文所述; “伯特利” 是指属世层里面, 也就是次序终端里面的神性 (4089节). 因为在原文, “伯特利” 表示 “神的殿或神的家”, 并且由于 “神的殿或神的家” 就在对良善与真理的认知所存在之地, 因此 “伯特利” 在最近似意义上表示这些认知, 如前所示 (1453节). 但由于内层终止并被包裹于次序的终端, 并一起在那里, 可以说同住在一个家里; 还由于人的属世层就是包裹他内层的终端, 故严格来说, “伯特利” 或 “神的殿或神的家” 就表示这属世层 (3729, 4089节), 尤其表示那里的良善, 因为就内义而言, “家或殿” 表示良善 (2233, 2234, 3720, 3729节). 此外, 认知存在于属世层或次序的终端里面.

“上” 之所以表示朝向内层, 是因为内层事物就是所谓的高层事物 (2148节), 因此, 当在内义上论述朝向内层事物的发展时, 经上就用 “上” 这种词; 如, 从埃及 “上” 到迦南地; “上” 到迦南地的内层部分; 从迦南地的各个部分 “上” 到耶路撒冷; 当在耶路撒冷本身时, 就 “上” 到那里神的殿或家. 摩西五经就提到从埃及 “上” 到迦南地:

法老对约瑟说, 你可以上去埋葬你父亲; 于是约瑟上去, 与他一同上去的, 有法老所有的臣仆; 又有车辆马兵, 和他一同上去. (创世记 50:6, 7, 9节)

士师记:

耶和华的使者从吉甲上到波金, 他说, 我使你们从埃及上来. (士师记 2:1节)

“埃及” 在内义上表示帮助人们获得对属于主国度事物的某种概念的记忆知识; 而 “迦南地” 表示主的国度. 由于记忆知识较低, 或也可说, 是外层, 而主国度的事物较高, 或也可说, 是内层, 故圣言说 “从埃及上迦南地”, 反过来则说 “从迦南地下埃及” (创世记 42:2, 3; 43:4, 5, 15等节).

约书亚记提及 “上” 到迦南地本身的内层部分:

约书亚说, 你们上去窥探那地; 人就上去窥探艾城; 他们回到约书亚那里, 对他说, 众民不必都上去; 只要二千人或三千人上去; 于是, 民中约有三千人上那里去. (约书亚记 7:2-4节)

由于 “迦南地” 表示主的国度, 故距离它的边境地区较为遥远的部分表示内层事物; 因此, 此处经上用的是动词 “上去”. 耶路撒冷周边所有区域, 以及耶路撒冷中神的殿或家也一样 (列王纪上 12:27, 28; 列王纪下 20:5, 8; 马太福音 20:18; 马可福音 10:33; 路加福音 18:31; 以及其它许多地方节). 耶路撒冷是那地的至内在部分, 因为它表示主的属灵国度; 神的殿或家则是耶路撒冷的至内在部分, 因为它表示主的属天国度, 并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自己. 这就是为何人们说 “上” 到这些地方. 从这一切可以看出 “起来, 上伯特利去” 表示什么, 即朝向内层的发展, 就是本章所论述的主题 (4536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9409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9409. “在分别出来的以色列人身上” 表那些局限于脱离内在意义的外在意义的人. 这从与摩西, 亚伦, 拿答, 亚比户, 以及七十个长老分开的以色人的代表清楚可知, 论到这些人, 经上说他们 “不可上来” (24:2); 他们是指那些局限于脱离内在意义的圣言外在意义的人, 如前所述 (9380节). 必须在此简要说明那些局限于脱离内在意义的圣言外在意义的人到底是谁, 他们是何性质. 他们就是那些没有从圣言汲取仁与信的教义, 只局限于圣言字义的人. 仁与信的教义构成圣言的内义, 字义则构成它的外在形式. 那些局限于没有内在意义的圣言外在意义的人, 其敬拜也是某种缺乏任何内在事物的外在事物. 他们视外在事物为神圣和神性, 也相信这些事物本身是神圣和神性; 而事实上, 它们凭内在事物而为神圣和神性. 雅各的子孙就是这个样子 (参看3479, 4281, 4293, 4307, 4429, 4433, 4680, 4844, 4847, 4865, 4868, 4874, 4899, 4903, 4911, 4913, 6304, 8588, 8788, 8806, 8871节).

举例说明这个问题. 他们以为, 当献祭并吃祭物时, 他们是洁净的, 摆脱了一切罪恶和一切罪孽. 因为他们以为, 没有内在, 唯独外在形式上的祭物是最神圣的敬拜之物; 用于祭祀的牛, 小公牛, 羔羊, 母山羊, 母绵羊, 公绵羊和公山羊都是神圣的, 而祭坛是最神圣的. 他们同样如此思想素祭的饼和奠祭的酒. 他们还以为, 他们洗了衣服和身体后, 就是洁净的; 同样以为祭坛上的永火和灯火本身是神圣的, 陈设饼, 膏油和其它一切也是. 他们如此以为的原因是, 他们弃绝一切内在事物, 并且弃绝得如此彻底, 以致他们甚至不愿听到关于内在事物的任何事; 如他们要为了耶和华, 而不是为他们自己而爱耶和华; 也就是说, 不要为了他们可以被提升到在全世界所有民族和人民之上的重要地位和财富. 由于同样的原因, 他们不愿听说, 弥赛亚的即将到来是为了他们永恒的救赎和幸福; 只愿为了他们超越全世界所有人的显赫而来. 他们也不愿听到关于相爱和为邻舍及其利益而对邻之仁的任何话, 只愿为了他们自己的缘故, 只要邻舍偏爱他们. 只要有一顶点理由, 他们毫不在乎心存敌意, 怀恨在心, 报复, 残忍行事.

如果他们愿意接受关于对主的爱和信, 以及对邻之仁的教义, 他们的信仰和行为就完全不同了. 那时, 他们就会知道并相信, 燔祭, 祭物, 素祭, 奠祭, 以及吃祭物不会使他们从任何罪孽或罪恶中洁净; 相反, 对神的敬拜和发自内心的悔改会使他们洁净 (申命记 33:19; 耶利米书 7:21-23; 弥迦书 6:6-8; 何西阿书 6:6; 诗篇 40:6, 8; 51:17-19; 撒母耳记上 15:22). 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知道, 洗衣服和身体不会使任何人洁净, 唯有内心的洁净才能使人洁净; 还以同样的方式知道, 祭坛上的火和灯火, 以及陈设饼, 膏油本身并不神圣, 而是凭它们所表示的内在事物而为圣. 他们同样会知道, 当处于神圣的内在事物时, 他们就是神圣的, 但不是凭他们自己, 而是凭主, 因为一切圣物皆源于主. 如果以色列人接受了爱与仁的教义, 他们就会知道这些内在事物, 因为这教义会指教外在事物里面都包含了什么. 从这教义也能知道圣言的内义, 因为圣言的内义构成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真正教义本身. 这也是主所教导的, 祂说 “一切律法和先知都系於这两条诫命” (马太福音 22:37-40).

如今, 基督教界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基督教界没有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 人们几乎不知道什么叫属天之爱, 什么叫属灵之爱, 即仁爱. 因此, 他们局限于没有任何内在事物的外在事物; 因为属天和属灵之爱的良善, 以及由此而来的信之真理构成人的内在, 即人里面的内层. 正因如此, 如今, 圣言的外在意义没有教义来规范和指导, 它可以被人随意扭曲. 事实上, 脱离爱与仁之教义的信之教义就像夜间的黑暗; 而由爱与仁之教义所产生的信之教义就像白昼的光明. 因为属于爱和仁的良善就像火焰, 而信之真理就像它发出的光.

当今基督教界的人们就是这个样子, 也就是说, 人们局限于没有任何内在事物的外在事物, 因此几乎没有人拥有为了真理而对真理的情感. 也正因如此, 他们甚至不知道何为良善, 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 也不知道何为人的内在或内层; 同样不知道何为天堂和地狱, 以及每个人死后随即拥有生命的事实. 他们当中那些持守其教会的教义之人并不在乎这些教义是假还是真. 他们学习并确认这些教义, 但不是为了发自内心践行仁之良善, 也不是为了他们灵魂的救赎和永恒的幸福; 而是为了世上的成功, 也就是为了获得名声, 重要地位和财富. 由于这个原因, 他们在阅读圣言时并没有启示或光照; 因此, 他们完全否认除了显明在文字上的东西外, 还有什么内在事物存在于圣言中. 蒙主的神性怜悯, 关于这个主题的详情, 我将在别处通过经历予以说明.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