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 Bibliya

 

出埃及記 21

pag-aaral

   

1 你在百姓面前所要立的典章是這樣:

2 你若買希伯來人作奴僕,他必服事你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的出去。

3 他若孤身就可以孤身去;他若有妻,他的妻就可以同他出去。

4 人若妻子妻子他生了兒子女兒妻子和兒女要歸人,他要獨自出去。

5 倘或奴僕明:我我的人和我的妻子兒女,不願意自由出去。

6 他的人就要帶他到審判官(審判官或作:;下同)那裡,又要帶他到前,靠框,用錐子穿他的耳朵,他就永遠服事人。

7 女兒作婢女,婢女不可像僕那樣出去。

8 人選定他歸自己,若不喜歡他,就要許他贖身;人既然用詭詐待他,就沒有權柄給外邦人。

9 主人若選定他給自己的兒子,就當待他如同女兒

10 若另娶一個,那女子的吃食、衣服,並好合的事,仍不可減少。

11 若不向他行這樣,他就可以不用贖,白白的出去。

12 以致打的,必要把他治

13 人若不是埋伏著殺人,乃是交在他中,我就設下一個地方,他可以往那裡逃跑

14 若任意用詭計殺了他的鄰舍,就是逃到我的那裡,也當捉去把他治

15 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

16 拐帶口,或是把了,或是留在他下,必要把他治

17 咒罵父母的,必要把他治

18 若彼此相爭,這個用石頭或是拳頭打那個,尚且不至於,不過躺臥在

19 若再能起來扶杖而出,那打他的可算無罪;但要將他耽誤的工夫用錢賠補,並要將他全然醫好。

20 若用棍子打奴僕或婢女,立時在他的,他必要受刑。

21 若過一兩才死,就可以不受刑,因為是用買的。

22 人若彼此爭鬥,傷害有孕的婦人,甚至墜胎,隨後卻無別害,那傷害他的,總要按婦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審判官所斷的,受罰。

23 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

24 以眼還眼,以,以,以

25 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26 若打壞了他奴僕或是婢女的一隻眼,就要因他的眼放他去得以自由。

27 若打掉了他奴僕或是婢女的一個,就要因他的放他去得以自由。

28 牛若觸男人或是女人,總要用石頭打那牛,卻不可他的;牛的主可算無罪。

29 倘若那牛素來是觸的,有報告了牛主,他竟不把牛拴著,以致把男人或是女人,就要用石頭打那牛,牛主也必治

30 若罰他贖命的價銀,他必照所罰的贖他的命。

31 牛無論觸了人的兒子或是女兒,必照這例辦理。

32 牛若觸了奴僕或是婢女,必將三十舍客勒他們的人,也要用石頭把牛打死。

33 若敞著井口,或井不遮蓋,有牛或掉在裡頭,

34 井主要拿賠還本主人,牲畜要歸自己。

35 的牛若傷了那的牛,以至於,他們要了活牛,平分價值,也要平分牛。

36 人若知道這牛素來是觸人的,主人竟不把牛拴著,他必要以牛還牛,牛要歸自己。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9150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9150. “这东西从那人家里被偷去” 表从那里丧失它们. 这从 “偷” 和 “家” 的含义清楚可知:

“偷” 是指夺走构成一个人的属灵生命的那类事物, 因而夺走 “银钱” 和 “器皿” 所表示的真理和记忆知识 (参看9149节);

“家” 是指储存某物的地方. 正因如此,

“家” 有各种各样的含义, 如表示教会, 那里的良善, 还表示一个人, 以及人类心智的两个层级, 即属世层和理性层; 但在此表示记忆, 因为真理和记忆知识住在记忆中, 如同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关于 “家 (房屋)” 及其各种含义, 可参看前文 (3128, 3142, 3538, 3652, 3720, 3900, 4973, 4982, 5023, 5640, 6690, 7353, 7848, 7929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3652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3652. 这些话的内义如下: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时” 表示当教会经历荒凉时, 也就是主不再得到承认时的情形, 因此表示当对祂的爱与信不复存在之时, 以及对邻之仁不复存在, 随之对良善与真理的信仰不复存在之时. 当这些情形存在于教会, 确切地说, 存在于圣言所在的地区, 也就是内心的思维里, 尽管教义挂在嘴上时, 就会有 “荒凉”, 并且刚才所提到的事就是它 “那行毁坏可憎的”. 所以, “你们看见那行毁坏可憎的时” 表示当有人发现这类情形时. 在这种情况下, 他就要做下面16至18节所吩咐的事.

“先知但以理所说的” 在内义上表示先知所说的, 因为在圣言中, 凡以名字提及先知时, 它都不是指这个先知, 而是指圣言的整个预言部分. 原因在于, 名字从来不会进入天堂 (参看1876, 1888节). 即便如此, 此先知的含义仍不同于彼先知的. 从18章 (2762节) 的预言可以看出摩西, 以利亚和以利沙的各自含义. 不过, “但以理” 表示关于主的到来和教会状态的一切预言, 在这种情况下, 教会的状态是指它的最终状态. 先知书大量提到了荒凉, 此处但以理书所提到的荒凉在字义上是指犹太和以色列教会的荒凉, 但在内义上是指教会大体上的荒凉, 因而也指它即将到来的荒凉.

“站在圣地” 表示形成良善与真理的一切事物的荒凉. “圣地” 是指爱与信的状态, 因为 “地方” 在内义上是指状态 (参看2625, 2837, 3356, 3387节). 这种状态的的神圣元素就在于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 在圣言中, “神圣” 并不表示别的, 因为良善与真理源于主, 而主是神圣本身或圣所. “读者须会意” 表示那些在教会里的人, 尤其接下来所提到的那些拥有爱与信的人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这些事.

“在犹太的, 应当逃到山上” 表示教会成员要将注意力唯独聚焦于主, 因而聚焦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 因为 “犹太” 表示教会, 如下文所示; 而 “山” (a mountain) 表示主自己, “诸山” 则表示爱主之爱和对邻之仁 (参看795, 796, 1430, 2722节). 根据字义, 当耶路撒冷被围困时, 如被罗马人围困的情形, 他们不要到那城去, 而是到山上去, 正如路加福音所说的:

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军队围困, 那时就可以知道她的荒凉近了. 那时, 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 在城中的应当出来, 在乡下的不要进城. (路加福音 21:20-21)

这同样适用于此处所提及的耶路撒冷, 也就是说, 字义上所指的是耶路撒冷城, 而内义上所指的是主的教会 (参看402, 2117节). 因为圣言所提到的有关犹太和以色列人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主在天上的国度和其在地上的国度, 也就是教会的代表, 这一点已经频繁说明. 因此, 就内义而言, “耶路撒冷” 没有一处用来表示耶路撒冷, “犹太” 也没有一处用来表示犹太. 如此提及的每一个事物具有这样的性质: 它能代表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之物, 并且事件的发生是为了代表. 因此, 圣言是以这样的方式写成的: 它既适合阅读它的人来领悟, 也适合与此人同在的天使来理解. 这也是为何主以同样的方式说话的原因. 事实上, 如果祂以别的方式说话, 那么祂的话就不会适合那些阅读它的人, 尤其是当时的人来领悟, 也不适合天使的认知. 因此, 它不会被世人接受, 也不会被天使理解.

“在房顶上的, 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 表示那些具有仁之善的人不要求助于那些属于信之教义的事物. 在圣言中, “房顶” 表示人的高级状态, 因而表示他在良善上的状态; 而那些在下的事物则表示人的低级状态, 因而表示他在真理上的状态, 至于何为 “房 (或家)”, 可参看前文 (710, 1708, 2233, 2331, 3142, 3538节). 关于教会成员的状态, 情况是这样: 他在经历重生期间, 为了良善学习真理; 因为他拥有为了那良善而对真理的情感. 不过, 一旦获得重生, 他就通过真理和良善行事. 他到了这种状态后, 就不要回到以前的状态, 否则, 他就会通过真理推理他所具有的良善, 并由此败坏他的状态. 因为当一个人处于意愿真理与良善的状态时, 一切推理就都停止了, 也必须停止了. 这时, 他通过意愿, 因而通过良知思考和行事,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认知. 他若再通过认知思考和行事, 就会陷入他要在其中屈服的试探. 这就是 “在房顶上的, 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 所表示的.

“在田里的, 也不要回去取衣裳” 表示那些具有真理的良善之人不要放弃这类良善, 而去求助于真理的教义. 在圣言中, “田” 就表示人在良善上的这种状态; 至于 “田” 表示什么, 可参看前文 (368, 2971, 3196, 3310, 3317, 3500, 3508节). “衣裳” 或 “外衣” 表示包裹良善之物, 也就是真理的教义, 因为这类教义就像良善的衣裳; 至于 “衣裳” 具有这样的含义, 可参看前文 (297, 1073, 2576, 3301节). 谁都能看出, 这些话所隐含的事物比字面上显现的还要深, 因为它们是主自己说的.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