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mmentar

 

大创意

Av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taff (maskinöversatt till 中文)

A girl gazes into a lighted globe, showing the solar system.

这里是21世纪。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地方。我们只是在充斥科学知识。但是,我们如何处理更大的想法?我们的人类社会似乎正在擦除它们,或者无视它们-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对它们太忙了。

在新基督教圣经研究网站上,我们将逆势而上。我们想探索为我们提供更好生活框架的宏伟构想。这是从新基督教的角度出发的一系列大思想的起点。对于每个想法,都有一个脚注,列出了瑞典堡神学著作中的一些参考文献:

1.上帝存在。仅有一位神创造和维持了整个宇宙的所有层面,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 1

2.上帝的本质是爱本身。是驱动一切的力量。 2

3.上帝的本质在创造中并通过创造而存在,即它的存在。 3

4.创造的层次或程度-从我们用身体的感官或传感器无法检测到的精神层面,到我们在这里生活时我们大部分意识所在的物理宇宙的层面。 4

5.创造的宇宙来自上帝,它是由上帝维持的,但在重要的方面,它与上帝分离。他希望将其分开,以便自由存在。 5

6.上帝通过爱通过智慧来运作-乐于奉献美好的事物,并理解如何实现它们。 6

7.存在的物质创造水平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理性地自由选择是否承认和与上帝合作。 7

8.上帝为世界各地的所有人提供了自由,使他们可以选择自由地生活在对上帝和邻居的爱中,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如何。 8

9.上帝爱每个人。他知道,只有当我们无私时,真正的幸福才会来临。当我们真正受到对主的爱的激励时,这种爱就建立在对邻居的爱中。他试图领导所有人,但不会强迫我们违背我们的意愿。 9

10.上帝不审判我们。他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邪恶的,并渗入我们的思想引导我们走向美好。但是,我们可以自由地拒绝他的领导,而选择最爱自己。我们日复一日地养成慷慨或自私的习惯,并按照这些习惯过着生活。这些习惯成为我们统治的真正“我们”。 10

11.我们的肉体最终死亡,但我们心灵的精神部分仍在继续。它已经在精神层面上运作了,但是我们的意识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完全意识到了精神现实。 11

Fotnoter:

Från Swedenborgs verk

 

圣爱与圣智 #57

Studera detta avsnitt

  
/ 432  
  

57. 由此可见, 天人并非因自己成为天人, 而是藉着与神的如此结合而成为天人。结合的程度如何, 视他们对神性的良善与真理、也就是对神的接受程度如何(良善与真理看似祂从发出, 实际在祂里面)。这样的接受还取决于法则、就是神性真理在他们身上的应用程度, 因为他们有理性思考和意愿的自由(尽管从主而来, 但看似自己拥有)。凭着这样的自由, 他们接收神性的良善与真理, 如同出于自己, 并由此而产生爱的相互性(如第48节所述, 若非相互, 不可能有爱, 爱或被爱是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世人也是如此。从以上所述可看出:被造宇宙万物都是接受神人爱与智的器皿。

  
/ 432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Från Swedenborgs verk

 

真实的基督教 #459

Studera detta avsnitt

  
/ 853  
  

459. 接下來講述幾個本人的經歷:

第一個經歷:

我看見遠處有五座禮堂, 被不同的光芒圍繞著。第一座火焰色, 第二座黃色, 第三座亮白色, 第四座白晝與黃昏之間, 第五座幾乎看不見(坐落在傍晚的陰影之中)。

馬路上, 我見到一些人騎馬, 一些坐馬車, 有些人步行。其中一些人正跑步急匆匆趕路, 這些人一頭紮進第一間禮堂, 就是被火焰色光芒圍繞的那一座。看到這些, 我心被吸引很想知道進去聽聽他們在討論什麼。於是我迅速整理一下, 便加入到匆匆奔向禮堂的人流之中, 和他們一同進去。

有很多人在那裡聚集, 有些人往左走, 有些人往右走, 找到座位便坐下來, 座位環繞著牆排列。我看見前方有個低下去的平臺, 有個主持人坐在上面, 手裡握著根杖, 頭上戴著頂帽子, 衣裳帶著些禮堂的火焰色光芒。

[2]當人聚集完畢, 他提高嗓門說:"弟兄們, 今天討論的主題是:'什麼是義?'你們應當都知道, 就本質而言, 義是屬靈的, 而它的運用, 則是屬世的。"

坐在第一排左邊(這裡坐著智慧上有聲望之人)座位上有個人立馬站起來, 說:"我的意見:義就是信所激發的美德。"他用以下內容來支援他的觀點:"誰不知道, 義跟從信, 正如女僕跟從她的女主人呢?每個人知道, 有信之人會自發地活出律法, 因而活出義的生活。他甚至沒有察覺到自己在照著律法與義的要求而生活; 因為倘若他知道這些才去做, 同時還想著以此獲取拯救, 那麼他將會以自私自利來玷污他的聖潔之信, 並削弱它的效力。"

他說:"這不符合我們的教義嗎?"他看看坐在旁邊的人們, 其中一些是牧師, 他們點頭贊同。[3]"然而, 這自發的義, 除了是美德, 也就是我們從孩童時所受教當作的, 還會是什麼呢?因此, 本質上是屬世的, 但是當信流入其中時, 就變成屬靈的。看人們的道德生活, 誰能看得出其中有信無信?每個人都過著道德的生活, 但是唯有將信注入到人裡面並在此封印的上帝才知道並說出分別之處。因此, 我主張義就是信所激發的美德(也就是信注入在美德之中)。這種源自信的美德對拯救有內在地成效, 其它任何美德都於拯救無效, 因為它們的目標在於求功績。因此, 將義與信混合是徒勞的, 也就是將義與信從內在聯結, 而不是從外部粘上。混合與聯結義與信, 就如同把站在車後的侍從帶進馬車與主教同坐, 就像把看門的帶進餐廳與主人同桌而坐。"

[4]接著, 坐在第一排右邊的某個人站起來說:"我的主張:義就是與同情相結合的虔誠。以下的觀點支持我的主張:除了源自謙卑之心的虔誠, 沒什麼能取悅上帝。虔誠持續地祈求上帝賜予信與義。主說:'祈求, 就給你們'(馬太福音7:7)。因此, 信與義都包含在賜給我們的事物中。

"我之所以說慈就是與同情相結合的虔誠, 是因為所有真正的虔誠都會感覺憐憫。虔誠驅使一個人的心歎息, 這不就是憐憫嗎?無可否認, 當開口禱告時, 這樣的感覺會過去, 不過在再次禱告時還會返回。當再次返回時, 就有虔誠於其中, 因此虔誠在義之中。

"我們的牧師們將一切有益於得救的事情歸因於信, 完全與義無關。這樣, 除了以虔誠熱烈的禱告來祈求信與義, 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當我讀聖言時, 禁不住看到信與義是得救的兩個途徑; 但是, 當我向教會牧者請教時, 得到的回答是:信是唯一的途徑, 義不起作用。於是, 就像見到自己在海中一艘船上, 在兩塊露岩之間飄搖著。我擔心船被撞爛, 便爬上救生艇劃離開。我的救生艇便是虔誠, 順便說一句, 虔誠在一切困境中都是有用的。"

[5]在這人之後, 第二排座位右邊有個人起來說:"我的意見:義就是向所有人行善, 既向正直人, 且向不正直人。我支持此觀點的理由如下:義是內心的良善。一顆善心對所有人都有善意, 對正直人與不正直人, 一視同仁。主也說過, 我們甚至要向仇敵行善。倘若你對某人的義有所保留, 你的一部分義豈不是成了非義?你不就成了缺了一條腿的人, 靠單腳跳動行走?不正直人與正直人一樣是人, 從義的角度來看, 人就是人。如果某人不正直, 讓我們能怎麼區別呢?

"義如同太陽的溫暖, 帶給動物生命,不論它們的野蠻與溫順。它一視同仁地對待狼與羊。不管是好樹壞樹, 同等地讓它們生長; 平等地對待荊棘與葡萄樹。"

說到這裡, 他拿起一顆新鮮的葡萄, 說:"義的表現就像這葡萄, 掰開它, 裡面的東西就丟失了。"於是他掰開葡萄, 裡面所包的果肉全掉出來了。

[6]這段談話之後, 有人從第二排的左邊位置站起來說:"我的主張:義就是以各種方式來照顧親屬和朋友。支持此觀點的理由如下:誰都知道, 義從自己開始,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鄰舍。因此, 義從自己開始, 接親密的程度逐步增長:先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然後是其它家庭成員與親戚。於是, 義的逐步發展有內在的限定。越是離此限定疏遠的人對我們來說越是外人, 不被我們內心接收, 因此與我們的內在人相對疏遠。兄弟姐妹及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與我們自然地連在一起, 朋友則是照著熟悉度與我們彼此相連, 於是親屬與朋友便成了我們的鄰舍。義, 先從內在,再從外在將我們與人相連。那些與我們沒有從內在相連的人們, 頂多稱為相識。

"無疑, 所有的鳥類都認得它們的家庭成員, 不是通過羽毛, 而是通過叫聲。當它們靠近時, 能通過身體散發的氣息來辨認。在鳥類中, 這樣同族相聚所具備先天的感覺被稱為"本能"。對人而言, 當針對某人的家庭與自己人時, 也有同樣的感覺。

"除了血緣, 還有什麼導致相融呢?人的思想或靈能感覺出血緣關係, 仿佛是聞出來的。義的本質在於這樣的親屬感情以及它引發的同情心。而另一方面, 引起反感的不相融就像沒有血緣關係, 因而缺乏義。

"熟悉度也導致相融, 因而得出, 義也是對朋友的行善。

"倘若我們在航海時停靠某個碼頭, 被告知這裡是異國他鄉, 聽不懂這裡的語言, 不懂得居民的風俗, 便覺得自己與當地人不相融, 也無法快樂地去愛當地人。但是, 如果被告知這裡是自己的祖國, 熟悉當地居民的語言和風俗, 會覺得如同在家, 於是有源自愛的快樂感覺, 也就是義的歡樂。"

[7]然後, 第三排座位靠右邊的人群中有人站起來高聲說:"我的意見是:義是對窮人的救濟和幫助有難之人。毫無疑問這就是義的定義, 因為這是聖言上的教導, 聖言所規定的不容反駁。

"捐贈給富貴之人毫無意義, 其中沒有半點義, 而是意圖回報。在這樣的行為中, 沒有真正愛鄰舍的情感, 而只是被地上接受的假情感, 在天國不被接受。因此窮苦人與有難之人需要被援助, 因為圖回報的想法在此無法產生。

"在我居住的城鎮, 我知道哪些人正直哪些人不道德。我觀察到正直人見到街上有窮人時, 會停下來給予救濟; 而不道德之人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誰都看得出正直人有義, 不道德之人無義。

"一個人救濟窮人與幫助有難之人, 就像一個牧人領著饑渴羊群去吃草飲水。而只給富足有錢人, 就像某人只招待精英份子, 只將吃的喝的硬塞給早已充足之人。"

[8]在那之後, 第三排左邊站起一個人, 他說:"依我看來, 義就是捐款建濟貧院,醫院和孤兒院等, 以及捐款支持它們。我支持此觀點如下:這樣的仁慈與援助行為是公開的, 遠勝過對個人的幫助。結果, 義變得更豐富, 更加充滿良善, 因為其中的善行眾多, 照著聖言的應許, 所得的獎賞也更大。正如人耕種播種, 便得收穫。這不是更大程度地救濟窮人和幫助有難之人嗎?誰不想從世上因此得榮譽, 得到我們所幫之人心存感激而謙恭的讚美呢?不就是這些激勵我們的心, 這樣的情感不就是義嗎?

"富人乘車而不是步行在街上, 沒注意到牆邊坐著的乞討者, 沒法施捨錢幣給他們。但是他們能捐款修建設施, 同時利益眾人。而那些走在街上,沒有如此財力的常人, 則做另外的事情。

[9]當聽到這些話, 在同一排的另一人突然大聲壓倒剛才說話之人:"不要將富人之義的慷慨評價得高過一個窮人給另一個窮人的小額捐贈。我們知道每個人照自己的身份來做事, 國王照國王的身份, 法官照法官的, 官員照官員的, 侍從照侍從的。對義從本質上的評價不應當取決於人的地位和所贈之物, 而在於引向義舉之情感的完全程度。一個賣苦力的捐一個小錢可能比一名高官捐一堆錢在義方面更完全。這也與以下經文相符:'耶穌抬頭觀看, 見財主把捐項投在庫裡; 又見一個窮寡婦, 投了兩個小錢; 就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路加福音21:1-3)。"

[10]之後, 有人坐第四排靠左邊位置上站起來說:"我的主張:義就是捐資建禮拜堂, 並且供養其中的祭司。支持的觀點如下:一個這樣做的人在思想中有神聖的目標, 此目標驅使他的行為; 此外還使他的捐贈神聖化。義要求如此, 因為它的本質是神聖的。在教堂的所有敬拜都是神聖的, 因為主說:'無論在哪裡, 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 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祭司作為祂的僕人, 為祂執行牧養的職份。因此, 我由此得出結論:對祭司和教會的捐贈遠勝過拿錢給其它人與為其它事。此外, 祭司的工作是受祝福的, 這意味著捐贈也被聖化了。"

[11]第四排右邊有個人站起來, 說:"依我看來, 義就是初期基督徒的手足情誼。支持理由如下:每一個敬拜真上帝的教會都是從義開始, 正如初期基督徒教會所做的。因為義將人們的思想統一, 使眾人同心合意, 初期的基督徒稱彼此為弟兄, 在耶穌基督他們上帝裡的家人。他們當時被殘暴的民族包圍, 令他們擔擾, 於是將財產公用。這樣, 他們同心合意地歡喜相聚, 在聚會中天天談論主上帝他們的拯救者耶穌基督, 在午餐晚飯上討論義, 這就是他們手足情誼的來源。

"但是在那以後, 開始發生分裂, 直至出現可憎的亞流主義異端, 令到許多人廢除了主所取之人為神性的概念, 義也不再流行, 弟兄情誼崩潰。

"事實上, 所有真正敬拜主並遵守祂命令的都是弟兄(馬太福音23:8), 是靈裡的弟兄。因為如今沒有人認識自己靈裡的情形如何, 也就沒有必要稱其他人為弟兄。

"以唯信稱義為基礎的弟兄情誼並不是真的, 敬奉除了主上帝拯救者以外的任何上帝, 這樣的弟兄情誼更加不真實。導致弟兄情誼的義, 並不屬於上述之信的範疇。因此, 我推斷出, 義就是初期基督徒的手足情誼。曾經如此, 但現已不再; 不過, 我預言這將會重演。"

當他說到這裡, 有火焰色的光芒從東邊窗戶顯現, 映在他的臉頰上。會眾看到這樣, 甚是驚訝。

[12]最後, 第五排靠左座位中有一位請求對最後發言人的談話作一些補充。當獲准後, 他開口說:"我的意見是, 義就是寬恕每個人的過錯。這樣的主張來自於人們參加聖餐時的習慣對話; 在那時, 一些人對他們的朋友說:'請寬恕我所犯的過錯, '認為這樣能滿足義的要求。不過我認為這只是義的外表而已, 而非其本質的真正形式。因為這些話同樣出自那些不寬恕之人, 以及那些不追求義的人; 這樣的人並不包括在主自己所教導的禱告詞中所提到的人之列:'父啊, 免我們的罪, 因為我們也赦免凡虧欠我們的人'。

"過錯如同潰瘍, 如果不切開放膿治療, 就會積膿並感染毗鄰區域, 像蛇毒那樣四周蔓延, 將各處的血液變成膿。這就像對鄰舍所犯之過錯, 如果不是藉著懺悔和遵照主誡命去生活, 它們會苟延殘留並嵌入深紮。

"有些人不思悔改, 只是向祈求上帝饒恕他們的罪, 就像有市民染上傳染病, 便跑到市長那裡, 說:'先生, 請治癒我們吧。'市長自然會告訴他們:'你們什麼意思?治癒你們?去醫生那裡, 看看開什麼藥方, 再按藥方買藥, 用了藥, 就能治癒。'因此, 主將會對那些向祂祈求恕罪,而不真心悔改之人說:'打開聖言, 讀一讀我在『以賽亞書』中所說的:嗐!犯罪的國民, 擔著罪孽的百姓, 你們舉手禱告, 我必遮眼不看; 就是你們多多地祈禱, 我也不聽。你們要洗濯,自潔, 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 要止住作惡, 學習行善(以賽亞書1:4, Isaiah 1:15-16-18)"。

[13]當聽完這些談話後, 我舉手詢問, 作為外人可不可以發表意見。主持人向會眾徵求意見, 得到允許後, 我便說:"我的意見是:義就是在一切事上,所有工作中都當秉承基於對公義之愛的判定——此愛唯有源自主上帝拯救者。我之前聽到的左右兩邊座位上發言人所說的定義都是大家熟知的例子。不過, 正如這次聚會的主持在開場中所說的, 就本源而言, 義是屬靈的; 從義而來的應用, 則是屬世的。屬世之義, 倘若其內在屬靈, 在天人眼中便是透明的, 如同鑽石。然而, 如果內在並非屬靈, 卻完全屬世, 在天人看來便是乳白色的, 就像水煮魚的眼睛。

[14]"不過, 你們之前一個接一個列舉的,眾所周知的例子, 我說不上它們是否受屬靈之義的啟發。然而, 有一件事我能說的:這些義的例子應該包含屬靈的事物; 假如它們是屬靈之義的屬世表現形式, 我還能陳述出這些屬靈的事物應當如何。

"如果基於對公義之愛的判定去行事, 那麼此行為就是屬靈的。也就是, 檢驗一下是不是以公義為基礎去行, 我們利用自己的判斷來看此事。

"一個人可能通過行善而做了傷害之事, 也可能通過做一些看起來傷害之事而行了善。舉個例子, 向一個貧困的強盜提供錢財買刀, 儘管他在請求幫助時聲稱所得錢財不會用於這方面, 這就是藉著行善而做了傷害之事。或者, 如果有人幫助這個強盜越獄, 還為他指路逃向森林, 然後自言自語:'他要是打劫路人就不是我的錯了, 我只是幫助了一個人而已。'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如果某人供養一個懶漢, 還關照他免受苦力之工, 並說:'呆在我家這間房吧, 在床上躺著, 為何要折磨自己呢?'任何人這樣做都是在縱容懶惰。類似地, 任何人如果將不正直的朋友與親屬提升到工作中的高位, 在此位置上他們會著手發起各樣的傷害之事。有誰看不出來, 這些義的行為並非由任何對公義的熱愛所激發?

[15]"另一方面, 一個人可通過做一些看起來不好的行為來行善事。例如, 一名法官宣佈釋放一名罪犯, 因為這名罪犯的痛哭, 傾吐虔誠的話語, 祈求得到寬恕, 並因為他是法官的鄰居。然而, 這名法官照著法律規定對此罪犯執行處罰才是義舉, 只有這樣才能阻止罪犯進一步犯罪危害社群(社群是更高層次的鄰舍), 也防止因法官放走罪犯而引起公憤。

"因為僕人作惡而被主人懲罰, 僕人得益; 因兒子作惡而受父親懲罰, 兒子得益。

"對那些在地獄中的人們也是如此, 當中的所有人都喜歡作惡。當他們作惡時, 將他們鎖在監獄裡接受懲罰, 對他們是好事。主許可這樣的懲罰, 是為了改造他們。會發生這些, 是因為主是公義自身, 以完美的判斷力來行祂所行之事。

[16]"由這些事實, 你可清楚看出, 為何我之前說:屬靈之義來自於對公義之熱愛, 藉此運用我們的判斷力。

"這樣的愛唯獨從主上帝拯救者而來, 因為一切與義相關的良善來自於主。祂說:'在我裡面的, 就多結果子, 因為離了我, 你們就不能做什麼'(約翰福音15:5); 並且, 祂有天上地上一切的權柄(馬太福音28:18)。一切對公義之愛以及判斷力的運用, 唯獨來自天國的上帝, 祂是公義本身, 是一切判斷能力的源頭(耶利米書23:5; 33:15)。

[17]"總而言之, 從右到左座位上各人所講的一切關於義的內容:信所激發的美德; 與同情相結合的虔誠; 向所有人行善, 既向正直人, 且向不正直人; 以各種方式來照顧某人的親屬和朋友; 對窮人的救濟和幫助有難之人; 捐款建濟貧院,醫院和孤兒院等, 以及捐款支持它們; 捐助建禮拜堂, 並且利益其中的祭司; 初期基督徒的手足情誼; 寬恕每個人的過錯。只要基於愛公義並加以判斷, 這些都是義的傑出例證。然而它們並非義, 只不過像從一條河分離出來的流水, 或者從一棵樹扯下的樹枝。真正的義在於信主, 並於一切工作與角色中行事公平正直。人若從主接受公義之愛, 並以判斷力來行出公義, 這就是義的形像與樣式了。"

[18]我講完之後, 一片寂靜, 就像人們通過內在人看到並確認什麼事情, 而外在人還未看見; 我能從他們的面部觀察到這一點。

不過, 我突然被帶離他們的視線, 因為我從靈裡重回到肉身中。被肉身所包的屬世之人, 對任何屬靈之人(也就是靈或天人)都不可見。

  
/ 853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