ბიბლია

 

创世记 26:15

Სწავლა

       

15 当他父亲亚伯拉罕在世的日子,他父亲仆人非利士人全都塞住,满了土。

სვედენბორგის ნაშრომებიდან

 

属天的奥秘 # 3451

შეისწავლეთ ეს პასაჟი.

  
/ 10837  
  

3451. “他们说, 我们明明地看见耶和华与你同在” 表他们知道神性存在于它里面. 这从 “明明地看见” 和 “耶和华与你同在” 的含义清楚可知: “明明地看见” 是指发现并因此确切地知道; “耶和华与你同在” 是指神性存在于它里面. 如前所述 (3447节),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圣言的字义与内义的一致性, 因而是亚比米勒, 亚户撒和非各所表示的信之教义事物与内义的一致性, 只要这些教义事物取自圣言的字义. 因此, 所论述的主题是主在地上的国度与主在天上的国度, 因而与主藉着圣言的联结. 因为圣言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自己, 在内义上是指主在天上的国度本身, 在字义上则指主在地上的国度本身, 如前所述

关于主在地上的国度, 也就是祂的教会, 情况是这样: 由于它的教义事物取自圣言的字义, 所以就这些教义事物而言, 它必具有多样性, 也就是说, 这个团体声称这个观念是信之真理, 因为它在圣言中就是这么说的; 而那个团体则声称那个观念是真理, 因为它在圣言中也是这么说的, 诸如此类. 结果, 由于教义事物取自圣言的字义, 故主的教会处处不一样, 不仅各个团体之间不一样, 有时一个团体内的个体之间也不一样. 不过, 信之教义事物上的不同并不妨碍教会成为一体, 只要全体一致同意要意愿并行出良善.

例如, 若有人认可这样的教义, 仁来自信, 同时要过仁爱邻舍的生活, 那么诚然, 就教义而言, 他并未处于真理, 但就生活而言, 他仍处于真理, 所以他拥有主的教会或国度在里面. 再如, 若有人根据圣言的字义 (马太福音 10:41, 42; 25:34-36等) 声称为了在天上得到回报, 要行出善事, 然而在行善的过程中从未思想功德, 那么他同样在主的国度, 因为就生活而言, 他处于真理. 就生活而言, 这就是他真实的样子, 所以他很容易允许自己被告知, 没有人能凭功德上天堂, 人视为功德的行为并非良善. 其它例子也一样. 因为字义具有这样的特点, 在许多经文中, 它似乎自相矛盾; 原因在于, 字义含有真理的表象, 而真理的表象适合那些专注于外在事物的人, 因而适合那些还充满世俗, 甚至肉体爱欲的人.

故此处通过 “亚比米勒” 论述了那些拥有信之教义事物, 并且如前所述, 视信为得救的本质之人, 还论述了他们的教义事物与内义的一致性. 显然, 这些人也藉着字义与天堂并主联结起来, 不过, 只有那些具有良善, 也就是说, 尽管就教义而言视信为本质, 但就生活而言仍视仁为本质的人才可以. 因为当拥有他们称之为信本身的对主的信心或信靠时, 他们便处于对主之爱的情感, 因而就生活而言处于良善. 不过, 关于这个主题, 要参阅前面的阐述和说明, 即: 构成教会的是仁爱, 而不是教义 (809, 9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 教义事物任何价值, 除非人们照之生活 (1515节). 教会就真理而言各种各样, 但通过仁爱成为一体 (3267节). 主与人之间在属良善的属天事物方面, 而非在属真理的属灵事物方面存在平行关系 (1831, 1832节). 教义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 它始终关注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 (3445节). 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 那么教会就是一个, 即便他们在敬拜形式和教义事物上各不相同 (809, 1285, 1316, 1798, 1799, 1834, 1844, 2982节). 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 那么教会就像主在天上的国度 (2385节). 天上的良善与真理有无数种, 但它们因彼此和谐一致行动而构成一体, 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和肢体 (684, 690, 3241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სვედენბორგის ნაშრომებიდან

 

属天的奥秘 # 3242

შეისწავლეთ ეს პასაჟი.

  
/ 10837  
  

3242. “米甸的儿子是以法, 以弗, 哈诺, 亚比大和以勒大” 表来自第三类的衍生物. 这从 “米甸” 的代表清楚可知, “米甸” 是指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的人, 如下文所述. 既然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的人是 “米甸”, 那么可知, 他的儿子是由此而来的衍生物. 至于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的人, 情况是这样: 没有人被准许进入主的国度, 除非他处于信之良善, 因为信之良善就是信之生活. 信之生活会保留下来, 而信之教义却不会, 除非它与生活合为一体. 然而, 处于信之真理的人, 即宣称信, 并视之为本质, 因为他们就是如此被教导的人, 也就是心里是基督徒, 仅仅口头上不是的人, 就在主的属灵国度. 当信是本质这样的观点被老师传授给人, 并且这人小时候就吸收这种观点时, 他很容易被说服. 他也被迫相信, 因为那些最有学问的人, 甚至教会领袖都是这么说的, 其中有些人害怕谈论生活的良善, 因为当生活成为标准时, 他们会受到遣责. 此外, 属于信的事物以可察觉的方式流入, 而那些属于仁的事物则不然.

因此, 那些处于信之真理, 然而也处于生活的良善之人被称为米甸. 而他们所照之生活的真理则被称为 “米甸的儿子”. 正如那些处于与其良善结合的信之真理的人被称为 “米甸” 那样, 在反面意义上, 米甸也表示因缺乏生活的良善而处于虚假的人. 这从以下经文可以看出来, 以赛亚书:

成群的骆驼并米甸和以法的独峰驼必遮满你. 示巴的众人都必来到, 要奉上黄金乳香, 又要传说耶和华的赞美. (以赛亚书 60:6)

这论及主的属灵国度. “米甸和以法的独峰驼” 表教义. “黄金” 表关于良善的教义, “乳香” 表关于真理的教义, “耶和华的赞美” 表这二者. 由此也明显可知 “以法” 表示什么. 把约瑟从坑里拉上来, 把他卖给以实玛利人, 后来带到埃及又卖给波提乏的米甸商人 (创世记 37:28, 36) 表示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真理之人. 蒙主怜悯, 这一点等到后面解释那几节经文时就能看到.

“米甸” 还表示那些因缺乏生活的良善而处于虚假的人. 这一点从摩西五经中有关米甸的内容可以看出来:

摩押的长老和米甸的长老手里拿着卦金到了巴兰那里, 将巴勒的话都告诉了他. (民数记 22:4, 7等)

就好的意义而言, “摩押” 表那些处于属世良善, 并很容易使自己被误导的人; 但就相反的意义而言, “摩押” 表那些玷污良善的人 (2468节). 就好的意义而言, “米甸” 表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真理, 如前所述, 因而很容易被说服的人; 但就相反的意义而言, 如此处, “米甸” 表那些歪曲真理的人. “手里拿着卦金” 表歪曲; 他们打发人到巴兰那里与以色列人作对表来自这些虚假的行为, 而以色列人表良善和源于这些良善的信之真理.

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所行的淫乱导致瘟疫发生, 非尼哈用枪将妓院里的米甸女人和以色列人由腹中刺透 (民数记 25:6-8) 具有相同的含义, 因为淫行代表对真理的歪曲 (2466, 2729节). 由于就内义而言, 淫行表示对真理的歪曲, 故一万二千以色列人按照吩咐击杀米甸人, 杀了他们的王, 所有男丁和他们所掳的, 与男人同床共寝过的女人, 并分了所夺来的财物 (民数记 25:16, 17; 31:1到末尾). 之所以有 “一万二千”, 是因为 “十二” 表信的一切事物 (577, 2089, 2129, 2130节), 虚假通过这些事物而被摧毁. 他们所杀的 “王” 是指虚假, 因而是 “一切男丁”; “与男人同床共寝过的女人” 是指对虚假的情感; “财物” (如金, 银, 牲畜) 是指被歪曲的真理. 由此明显可知, 那里所提到的每一个事物都代表通过真理惩罚和摧毁虚假.

士师记中论到米甸人的事也一样, 也就是说, 以色列人因行了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 就被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 以色列人因为米甸人而在山中给自己挖洞, 还挖穴, 建造营寨; 每逢撒种之后, 米甸人, 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毁坏土产, 后来他们被基甸和像狗一样用舌头舔水的三百人拯救, 而那些跪下喝水的人则被打发回家; 此外还有其它细节 (士师记 6, 7, 8章). 此处所提到的每一个细节都代表对真理的歪曲, 以及由此而来的惩罚, 直到它们被诸如 “像狗一样用舌头舔水” 所表示的那类事物摧毁. 至于就内义而言, 每一个细节表示什么, 这在此解释起来太过冗长. 蒙主怜悯, 所有这一切将在适当地方予以论述. 哈巴谷书:

他观看, 赶散万族; 永久的山崩裂, 长存的岭塌陷. 我见古珊的帐棚遭难, 米甸地的帘子战兢. (哈巴谷书 3:6-7)

这论述的是主的到来. “古珊的帐棚” 表出于邪恶的宗教信仰, “米甸地的帘子” 表出于虚假的宗教信仰.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