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以西結書 27:27

Studie

       

27 你的資財、物件、貨物、水手、掌舵的、補縫的、經營交易的,並你中間的戰士和人民,在你破壞的日子必都沉在中。

Bible

 

如申命记 3:9

Studie

       

9 (這黑門山,西頓人稱為西連,亞摩利人稱為示尼珥),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3318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3318. “累昏了” 表争战的状态. 这从 “累昏” 或 “疲惫” 的含义清楚可知, “累昏” 或 “疲惫” 是指争战后的状态, 在此是指争战的状态, 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的联结. “累昏” 在此表争战的状态, 这一点并不明显, 除非通过内义上的整个思路, 尤其通过以下事实来看: 没有争战, 或也可说, 没有试探, 良善无法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联结.

为了让人们了解该状态的性质 (尽管只有在人经历它的时候才知道), 现对它作以简要说明. 人无非是从主接受生命的一个器官或器皿, 因为人不是靠自己活着 (n. 290, 1954, 2021, 2536, 2706, 2886-2889, 3001节). 从主流入人里面的生命来自祂的神圣之爱. 这爱, 或源于这爱的生命流入并适应在人的理性人和属世人中的器皿. 由于人生来所进入的遗传邪恶和他所获得的实际邪恶, 相对于接受所流入的生命来说, 这些器皿处于相反的位置. 不过, 所流入的生命越是重新设置这些器皿以接受它, 就越如此重新设置它们. 理性人和属世人中的这些器皿被称为真理, 而真理本身无非是对这些器皿形式的变动 (variations) 和以不同方式产生这些变动的状态变化 (changes) 的感知, 这些变动以最精妙的有机物质和无法形容的方式产生 (2487节). 具有主之生命的良善本身, 也就是生命, 流入并重新设置它们.

这些器皿因它们所取的形式而各异. 如前所述, 当对于所流入的生命来说, 它们处于相反的位置和方向时, 显然, 它们必须复位, 以接受这生命, 也就是说, 由这生命来掌控. 只要人仍处在他生来所进入或他带给自己的这种状态, 这一切决无可能实现. 那时, 这些器皿并不顺从, 因为它们顽固抗拒并强硬反对生命行事所遵照的天堂秩序. 因为驱动它们, 它们所顺从的良善源于自我之爱和对这个世界的爱. 这良善通过它所含有的燥热而使这些器皿具有这样的性质. 因此, 它们在变得顺从, 能接受属于主之爱的生命之前, 必须被软化. 这种软化只能通过试探实现, 因为试探能除去那些构成自我之爱, 并与自我相比对他人的蔑视之物, 因而除去构成自我荣耀, 以及缘于此的仇恨和报复之物. 所以, 当这些器皿通过试探在某种程度上变得软化和柔和时, 它们就开始屈服, 并顺从属于主之爱, 不断流入人里面的生命.

自这时起, 良善开始与真理联结, 先是在理性人里面, 然后在属世人里面. 因为如前所述, 真理无非是对形式变动 (variations) 的感知, 而这些形式变动是由不断变化的状态所决定的; 这些感知就来自所流入的生命. 这就是为何人通过试探, 或也可说, 通过属灵的争战重生, 即新造, 然后被赋予不同于以前的另外一种内在性情, 也就是说, 变得温和, 谦卑, 简单, 并发自内心痛悔的原因. 由此可见试探所起的作用, 也就是说, 来自主的良善不仅能流入进来, 还能使这些器皿变得顺从, 从而与它们联结. 因为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器皿 (参看1496, 1832, 1900, 2063, 2261, 2269节). 此处由于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人里面的联结, 并且联结的第一个阶段通过试探所带来的争战进行, 故显而易见, “累昏了” 表争战的状态.

但就至高意义而言,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 祂通过最严厉的试探争战而使自己里面的一切事物归入神序, 以致祂从母亲那里所得来的人性的一切没有丝毫存留 (1444, 1573, 2159, 2574, 2649, 3036节), 所以祂不像其他人那样是新造的, 而完全变成了神性. 因为通过重生新造的人仍保留向恶的倾向在里面, 甚至保留邪恶本身, 只是被主之爱的生命的流注和极其强大的力量拦住罢了. 而主完全抛弃了从母亲那里遗传给祂的一切邪恶, 使自己变成神性, 甚至连这些器皿, 即真理也变成了神性. 这就是圣言中所谓的 “荣耀”.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