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 Bibliya

 

以西結書 28

pag-aaral

   

1 耶和華的又臨到我說:

2 人子啊,你對推羅君王耶和華如此:因你傲,:我是;我在之位。你雖然居自比,也不過是人,並不是

3 看哪,你比但以理更有智慧,甚麼祕事都不能向你隱藏。

4 你靠自己的智慧聰明得了財寶,收入中。

5 你靠自己的大智慧和貿易增添資財,又因資財心裡傲。

6 所以耶和華如此:因你居自比

7 我必使外邦人,就是列國中的強暴人臨到你這裡;他們必拔刀砍壞你用智慧得來的美物,褻瀆你的榮光。

8 他們必使你坑;你必中,與被殺的人一樣。

9 在殺你的人面前你還能我是麼﹖其實你在殺害你的人中,不過是人,並不是

10 你必在外邦人中,與未受割禮(或譯:不潔;下同)的人一樣,因為這是耶和華的。

11 耶和華的臨到我說:

12 人子啊,你為推羅王作起哀歌耶和華如此:你無所不備,智慧充足,全然美麗

13 你曾在伊甸的園中,佩戴各樣寶,就是紅寶、紅璧璽、、水蒼玉、紅瑪瑙、碧玉藍寶石、綠寶、紅玉,和黃;又有精美的笛在你那裡,都是在你受造之日預備齊全的。

14 你是那受膏遮掩約櫃的基路伯;我將你安置在上;你在發光如的寶中間往來。

15 你從受造之日所行的都完全,後來在你中間又察出不義。

16 因你貿易很多,就被強暴的事充滿,以致犯罪,所以我因你褻瀆聖地,就從驅逐你。遮掩約櫃的基路伯啊,我已將你從發光如的寶中除滅。

17 你因美麗傲,又因榮光敗壞智慧,我已將你摔倒在,使你倒在君面前,好叫他們目睹眼見。

18 你因罪孽眾多,貿易不公,就褻瀆你那裡的聖所。故此,我使從你中間發出,燒滅你,使你在所有觀的人眼前變為上的爐灰。

19 各國民中,凡認識你的,都必為你驚奇。你令人驚恐,不再存留於世,直到永遠

20 耶和華的臨到我說:

21 人子啊,你要向西頓預言攻擊他,

22 耶和華如此:西頓哪,我與你為敵,我必在你中間得榮耀。我在你中間施行審判、顯為的時候,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23 我必使瘟疫進入西頓,使血流在他街上。被殺的必在其中仆倒,四圍有刀臨到他,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24 四圍恨惡以色列家的人,必不再向他們作刺人的荊棘,傷人的蒺藜,人就知道我是耶和華

25 耶和華如此:我將分散在萬民中的以色列招聚回來,向他們在列邦人眼前顯為的時候,他們就在我賜僕人雅各之地,仍然居住

26 他們要在這地上安然居住。我向四圍恨惡他們的眾人施行審判以後,他們要蓋造房屋,栽種葡萄園,安然居住,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4287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4287. “因为作为君王, 你与神与人较力, 都得了胜” 表在针对真理与良善的争战中屡屡获胜. 这从 “作为君王较力” 和 “与神与人” 的含义清楚可知: “作为君王较力” 是指在争战中, 此处是指在试探的争战中得胜或获胜, 因为这些就是现在所论述的主题; “与神与人” 是指针对真理与良善的争战, 如下文所述.

就至高意义而言, 所论述的主题是主, “作为君王, 与神与人较力” 在这层意义上就是指祂; 因为祂凭自己的能力承受一切试探, 并通过它们征服地狱. 事实上, 祂允许所有地狱依次进入自己, 甚至允许天使进入, 这一点将在后面予以解释. 祂就这样将天堂和地狱的一切都归入次序, 最后荣耀祂自己, 也就是将祂自己里面的人身变成神性.

由此明显可知, 就至高意义而言, 主就是雅各的以色列, 如刚才所示 (4286节). 祂自己不仅 “作为君王较力”, 也就是承受一切试探的争战, 并在其中得胜, 还在每一个人里面承受它们. 不过, 可参看前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 即: 主承受了最为严厉的试探, 比任何人所承受的都要严厉 (1663, 1668, 1787, 2776, 2786, 2795, 2816节); 和所有人不同的是, 主出于神性之爱争战 (1690, 1691, 1789, 1812, 1813, 1820节); 主与来自母亲的遗传之恶作战, 以致祂最终不是她的儿子, 尽管祂没有实际的邪恶 (1444, 1573, 2025, 2574, 2649, 3318末尾节); 主通过试探的争战和不断的胜利将一切事物都排列成天堂所拥有的形式 (1928节); 通过试探争战中的不断胜利, 祂将神性本质联结到人身本质上 (1616, 1737, 1813, 1921, 2025, 2026, 2500, 2523, 2632, 2776节); 主在人里面承受试探, 并征服邪恶和地狱 (987, 1661, 1692末尾节).

“与神与人” 表示针对真理与良善而受试探, 这是一个没有显现在字面上的奥秘. 谁都能清楚看出, 也能从下面的解释明显可知, 与雅各较力的, 并不是神; 因为谁也不能说他与神较力并得胜. 不过, 内义教导此处 “神” 与 “人” 分别表示什么, 即: “神” 表示真理, “人” 表示良善. 其原因在于, 就内义而言, “神” 之名表示真理, 因此当论述真理时, 经上就用 “神” 这个名 (2586, 2769, 2807, 2822节); 而 “人” 这个术语表示良善. “人” 之所以表示良善, 是因为主是唯一的人, 人凭祂而称之为人 (参看49, 288, 565, 1894节); 还因为天堂凭祂而为一个人, 被称为大人 (684, 1276, 3624-3649, 3741-3751节).

由于这个原因, 处于属天良善的上古教会被称为 “人” (478节). 因此, 在圣言中, 每当论述良善时, 良善都由 “人” (man,vir homo) 来表示, 如以赛亚书:

我必使男人比精金还少, 使人比俄斐纯金更少! (以赛亚书 13:12)

地上的居民被焚烧, 剩下的男人稀少. (以赛亚书 24:6)

“男人” 表属灵良善或真理的良善; “人” 表良善.

同一先知书:

大路荒凉, 行人止息; 他违犯了约, 藐视城邑, 不顾男人. (以赛亚书 33:8)

耶利米书:

我观看地, 看哪, 地是空虚混沌; 我观看天, 天也无光. 我观看, 看哪, 无人, 空中的飞鸟也都躲避. (耶利米书 4:23, 25)

同一先知书:

耶和华说, 看哪, 日子将到, 我要把人的种和牲畜的种, 播种在以色列家和犹大家. (耶利米书 31:27)

以西结书:

他们用人口 (soul of man, 人的灵魂) 和铜器兑换你的货物. (以西结书 27:13)

同一先知书:

你们作我的羊, 我草场上的羊乃是人; 我也是你们的神. (以西结书 34:31)

又:

荒凉的城邑必被人群充满. (以西结书 36:38)

在这些经文中, “人” 表示那些处于良善的人, 因而表示良善, 因为人凭良善而为人. 然而, 在圣言中, 基于良善的真理被称为 “男人” (a male person), 以及 “人子”.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Puna

 

Ship

  

Ships were used in the ancient world -- as they generally are now -- to carry freight from nation to nation for trade. The various valuable items in the cargo represent desires for specific good things and individual ideas about how to accomplish good things. The ships, then, represent containers for those good desires and true ideas -- they represent doctrinal systems, large collections of good desires and true thoughts woven into a whole and working as one. For instance, if we believe that we need to turn to the Bible to learn about right and wrong, need to compel ourselves to do what's right even if we don't want to, and need to trust that the Lord will help us come to love doing what's right, that would be a doctrinal system -- a bunch of ideas and desires for good all working together. Specific ideas -- we should read the Bible, we should pray, we can trust that the Lord is helping us -- are like cargo that is carried along by that larger doct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