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 Bibliya

 

创世记 30

pag-aaral

   

1 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他姊姊,对雅各: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

2 雅各向拉结生气,:叫你不生育的是,我岂能代替他作主呢?

3 拉结: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他同房,使他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他也得孩子(原文作被建立)。

4 拉结就把他的使女辟拉丈夫为妾;雅各便与他同房,

5 辟拉就怀孕,给雅各生了一个儿子

6 拉结伸了我的冤,也了我的声音,赐我一个儿子,因此他起名但(就是伸冤的意思)。

7 拉结的使女辟拉又怀孕,给雅各生了第二个儿子

8 拉结:我与我姊姊大大相争,并且得胜,於是给他起名拿弗他利(就是相争的意思)。

9 利亚见自己停了生育,就把使女悉帕雅各为妾。

10 利亚的使女悉帕给雅各生了一个儿子

11 利亚:万幸!於是给他起名迦得(就是万幸的意思)。

12 利亚的使女悉帕又给雅各生了第二个儿子

13 利亚:我有福阿,众女子都要称我是有福的,於是给他起名亚设(就是有福的意思)。

14 割麦子的时候,流便往田里去,寻见风茄,拿来母亲利亚。拉结对利亚:请你把你儿子的风茄我些。

15 利亚:你夺了我的丈夫还算小事麽?你又要夺我儿子的风茄麽?拉结:为你儿子的风茄,今夜他可以与你同寝。

16 到了晚上雅各从田里回,利亚出迎接他,:你要与我同寝,因为我实在用我儿子的风茄把你雇下了。那一夜,雅各就与他同寝。

17 应允了利亚,他就怀孕,给雅各生了第五个儿子

18 利亚了我价值,因为我把使女了我丈夫,於是他起名以萨迦(就是价值的意思)。

19 利亚又怀孕,给雅各生了第六儿子

20 利亚赐我厚赏;我丈夫必与我同住,因我给他生了个儿子,於是给他起名西布伦(就是同住的意思)。

21 来又生了一个女儿,给他起名底拿。

22 顾念拉结,应允了他,使他能生育。

23 拉结怀孕生子,除去了我的羞耻,

24 就给他起名约瑟(就是增添的意思),意思:愿耶和华再增添我一个儿子

25 拉结生约瑟之後,雅各拉班:请打发我走,叫我回到我本乡本土去。

26 请你把我服事你所得的妻子和儿女我,让我走;我怎样服事你,你都知道

27 拉班对他:我若在你眼前蒙恩,请你仍与我同住,因为我已算定,耶和华赐福与我是为你的缘故;

28 :请你定你的工价,我就你。

29 雅各对他:我怎样服事你,你的牲畜在我手里怎样,是你知道的。

30 我未来之先,你所有的很少,现今却发大众多,耶和华随我的步赐福与你。如今,我甚麽时候才为自己兴家立业呢?

31 拉班:我当你甚麽呢?雅各:甚麽你也不必我,只有一件事,你若应承,我便仍旧牧放你的羊群

32 今天我要走遍你的羊群,把绵中凡有点的、有的,和黑色的,并山羊中凡有的、有点的,都挑出来;将来这一等的就算我的工价。

33 以後你查看我的工价,凡在我手里的山羊不是有点有的,绵羊不是黑色的,那就算是我的;这样便可证出我的公

34 拉班:好阿!我情愿照着你的行。

35 当日,拉班把有纹的、有的公山羊,有点的、有的、有杂白纹的母山羊,并黑色的绵羊,都挑出来,交在他儿子们的下,

36 又使自己和雅各相离的路程。雅各就牧养拉班其馀的

37 雅各拿杨树、杏树、枫树的嫩枝,将皮剥成白纹,使枝子露出白的来,

38 将剥了皮的枝子,对着羊群,插在饮沟里和里,的时候,牝牡配合。

39 对着枝子配合,就生下有纹的、有点的、有的来。

40 雅各羔分出来,使拉班的与这有纹和黑色的相对,把自己的另放一处,不叫他和拉班的混杂。

41 羊群肥壮配合的时候,雅各就把枝子插在水沟里,使对着枝子配合。

42 只是到瘦弱配合的时候就不插枝子。这样,瘦弱的就归拉班,肥壮的就归雅各

43 於是雅各极其发大,得了许多羊群、仆婢、骆驼,和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3324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3324. “雅各说” 表真理的教义. 这从 “雅各” 的代表清楚可知, “雅各” 是指属世真理的教义 (3305节), 或也可说, 是指那些处于真理教义的人. 从这几节直到本章末尾, 所论述的主题是优先权的正当归属问题, 即: 是归于真理, 还是归于良善; 或是归于真理的教义, 还是归于良善的生活; 又或是归于为教义真理的信, 还是归于为生活良善的仁. 人若通过属世直觉判断问题, 就会以为为教义真理的信优先于为生活良善的仁. 因为他能觉察到教义的真理如何进入, 却觉察不到生活的良善如何进入; 原因在于, 前者通过外在, 即感官途径进入, 而后者通过内在途径进入. 另外, 他以为信优先, 是因为他只知道真理既教导何为良善, 就先于良善存在, 还因为人的改造是通过并照着真理实现的; 事实上, 他在良善方面得以完善的程度, 取决于能与这良善结合的真理的量, 所以良善通过真理得以完善. 然而, 他以为信为先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人能知道真理, 也能通过真理思考和言谈, 并且表面上看似乎很积极热情, 尽管与此同时, 他并未处于良善; 他甚至出于那真理而对救恩充满信心. 这些以及许多其它因素导致人在通过感官和属世人进行判断时, 以为属信的真理先于属仁的良善到来. 但是, 所有这些观念不过是基于谬念的推理, 因为它们都是些诸如感官和属世人所看到的东西.

良善本身, 就是生活的良善是优先的. 属于生活的良善正是真理被播种于其中的土地, 并且土地的性质就决定了这些种子, 也就是信之真理如何被接受. 诚然, 真理先被储存在记忆中, 就像种子在粮仓里, 或在鸟儿嗉囊的谷物中; 但它们并不属于此人, 除非这土地预备好了. 并且这土地如何, 也就是这良善如何, 它们的生长和结实就如何. 关于这个主题, 可参看前面多处说明. 此处将引用这些内容, 好让人们知道何为良善, 何为真理, 以及优先权属于良善, 而非属于真理.

为何对良善与真理之间的区别没有清晰的认识 (2507节). 良善经由人所不知的内在途径流入, 而真理经由人所知道的外在途径获得 (3030, 3098节). 真理是接受良善的容器 (1496, 1832, 1900, 2063, 2261, 2269, 3068, 3318节). 良善承认自己的真理, 能与其结合 (3101, 3102, 3179节). 要进行极其仔细地检查并加以预防, 以免虚假与良善联结, 真理与邪恶联结 (3033, 3101, 3102节). 良善为自己形成能与之联结的真理, 因为它只承认与其一致的真理 (3161节). 真理无非是源于良善之物 (2434节).

真理是良善所取的形式 (3049节). 真理拥有良善的形像在里面, 并在良善里面拥有涌出它的自己的肖像 (3180节). 为真理的种子就植根于源自仁爱的良善中 (880节). 信若不在自己的生命, 就是爱与仁里面, 是不可能的 (379, 389, 654, 724, 1608, 2343, 2349节). 人能通过爱与仁关注构成信之教义的真理, 但反过来不行; 通过信而非爱与仁去看, 就是在人的自我后面去看, 并向后转 (2454节). 真理照着每个人所拥有的良善, 因而照着人里面纯真和仁爱的状态而复活 (1776, 3111节). 只有那些处于良善的人才会接受信之真理 (2343, 2349节). 那些没有仁爱的人不可能承认主, 因而根本不可能承认任何信之真理; 即使他们公开表明这种承认, 那也是某种缺乏内在的外在东西, 或是虚伪的产物 (2354节). 没有信就没有仁 (654, 1162, 1176, 2429节). 智慧, 聪明和记忆知识都是仁爱的儿子 (1226节). 天使因处于爱而处于聪明智慧 (2500, 2572节).

天使的生活在于仁爱的善行, 天使是仁爱的形式 (454, 553节). 对主之爱是主的 “样式”, 对邻之仁是主的 “形像” (1013节). 天使通过对主之爱察觉凡属信之物 (202节). 除爱与情感外, 没有任何事物拥有生命 (1589节). 那些拥有相爱或仁爱的人拥有主的生命 (1799, 1803节). 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就是天堂本身 (1802, 1824, 2057, 2130-2131节). 主的临在取决于爱与仁的状态 (904节). 十诫的一切诫命和信的一切事物都源于仁爱 (1121, 1798节). 若人没有仁爱, 那么信之教义的知识毫无效果, 因为教义视仁爱为自己的目的 (2049, 2116节). 若人不处于良善, 对真理的承认, 因而信仰是不可能存在的 (2261节). 敬拜的神圣取决于植入在仁爱中的信之真理的质和量 (2190节).

得救不是因信, 而是因信之生活, 也就是仁爱 (2228, 2261节). 天国属于那些拥有仁之信的人 (1608节). 在天堂, 所有人都通过他们的仁爱和衍生信仰而被看待 (1258节). 若非发自内心意愿良善, 没有人被允许进入天堂 (2401节). 凡有信的人, 只要那信含有良善, 就都得救 (2261, 2442节). 信若没有被植入在生活的良善中, 在来世就会完全消失 (2228节). 若只是思想信仰就能得救, 那么所有人都会被带入天堂; 但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阻止他们, 才导致有些人不能得救, 无法被带入天堂 (2363节). 那些坚持认为唯信得救的人因这种观念的虚假而玷污真理 (2383, 2385节). 信的果子是善行, 善行就是仁爱, 仁爱就是对主之爱, 对主之爱就是主 (1873节). 信的果子是源于爱与仁之善的果子 (3146节).

被称为得救之信的信靠或信心只可能存在于那些过着良善生活的人身上 (2982节). 良善是真理的生命 (1589节). 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说真理已获得生命 (1928节). 来自主的良善流入各种真理, 但最重要的是, 它们必须是纯正的真理 (2531节). 从主所流入的良善与真理的量取决于邪恶与虚假被移除的程度 (2411, 3142, 3147节). 只要人处于邪恶, 良善就无法流入真理 (2388节). 在被良善接受之前, 真理并非真理 (2429节). 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存在于每一个事物中 (2173, 2508, 2517节). 对良善的情感构成生命, 对真理的情感是为生命而存在 (2455节). 真理趋向于良善, 并源于良善 (2063节).

凭借流注, 真理从属世人中被召唤出来, 提升并植入在理性人里面的良善 (3085, 3086节). 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 它就变成人自己的 (3108节). 为了真理能与良善结合, 必须得到认知和意愿的同意. 当得到意愿的同意时, 结合就会发生 (3157, 3158节). 理性人中的真理通过认知获得, 当真理与良善结合时, 它们就变成人自己的; 那时它们属于意愿, 为生命而存在 (3161节). 真理并非立刻被引入并联结于良善, 而是要经过整个一生, 以及之后 (3200节). 就像没有热的光什么也产生不了, 没有爱之善的信之真同样什么也产生不了 (3146节). 无善之真的观念是何性质, 它的光在来世是何性质 (2228节). 分离之信就像冬光, 而源于仁的信则像春光 (2231节). 那些在行为中将构成信的真理从仁分离的人无法拥有良知 (1076, 1077节). 他们将信从仁分离并声称信就得救的原因 (2231节).

人在重生期间, 主将良善注入到他里面的真理中 (2063, 2189节). 人不是凭真理, 而是凭良善重生 (989, 2146, 2183, 2189, 2697节). 人在重生期间, 主来迎接他, 并以仁之善充满他里面的真理 (2063节). 那些过着良善生活, 但没有信之真理的人, 像外邦人和小孩子, 在来世会接受信之真理, 并经历重生 (989节); 关于外邦人 (932, 1032, 2049, 2284, 2589-2604节); 关于小孩子 (2290-2293, 2302-2304节). 人凭对真理的情感重生; 重生之人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行事 (1904节). 对于即将重生的人来说, 种子只能扎根于良善 (880, 989节). 重生之人所拥有的光来自仁, 而非信 (854节). 同样的真理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是真理, 对那个人来说可能不怎么是真理, 而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可能是虚假, 这种变化取决于他们各自里面属于生活的良善 (2439节). 小孩子的良善, 无知之人的良善和聪明人的良善有何区别 (2280节). 谁能进入真理的认知, 进入信, 谁不能 (2689节).

教会不是教会, 除非教义的真理被植入在生活的良善中 (3310节). 构成教会的, 不是教义, 而是仁爱 (809, 9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 教会的教义什么都不是, 除非它的成员照教义生活 (1515节). 信之教义是仁之教义 (2571节). 教会通过仁爱, 而非分离之信存在 (916节). 谁都能通过仁爱知道自己是否有敬拜的内在 (1102, 1151, 1153节). 就真理而言, 遍布全世界的主的教会到处各种各样, 但它通过仁爱而为一 (3267节). 如果所有人都拥有仁爱, 那么教会就是一个教会, 即便他们在宗教仪式和教义方面各不相同 (809, 1285, 1316, 1798, 1799, 1834, 1844节). 如果所有人都视仁, 而非信为教会的本质, 那么许多教会就会变成一个教会 (2982节). 教义有两种, 即仁之教义和信之教义; 古教会拥有仁之教义, 如今这些教义属于已遗失的事物之列 (2417节).

那些没有仁之教义的人对真理何等无知 (2435节). 而如今, 信却成了教会的本质, 人们甚至看不到, 也不留意主曾很多次谈及爱与仁的事 (1017, 2373节). 属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良善高过并优先于属信的真理, 而不是反过来 (363, 364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Mula sa Mga gawa n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 1001

Pag-aralan ang Sipi na ito

  
/ 10837  
  

1001. “血” 表仁爱. 这从很多事上清楚可知. 因此, 它表重生的属灵之人从主那里接受的新意愿部分, 这新意愿与仁爱完全相同, 因为它是由仁爱形成的. 事实上, 仁爱, 或爱是意愿的本质或生命, 因为没人会说, 他意愿某事, 除非他乐在其中或热爱它. 当人说他思考某事的时候, 并不意味着他意愿这件事, 除非意愿隐含在思考中. 属仁爱的这个新意愿在此就是 “血”, 这意愿不是人的, 而是在人里面的主的. 由于它是主的, 所以它永不可与人的意愿之物混在一起, 前面说过, 人的意愿极其污秽. 正因如此, 在代表性教会中, 人们不可吃带灵魂的肉或血, 也就是说, 不可将这二者混在一起. “血” 表仁爱, 故表神圣之物; “肉” 表人的意愿, 故表亵渎之物. 这些事物是对立的, 所以完全分离, 人们被禁止吃血. 因为那时 “吃带血的肉” 在天堂代表亵渎, 或将神圣之物和亵渎之物混在一起; 在天堂, 这种代表只会以恐怖攻击天使. 因为那个时代, 发生在这个教会成员中的一切事件, 都会照着这类事所象征的内义而在天使当中被转化为相应的属灵的表现形式.

由于一切事物的性质皆取决于它们所涉及的那个人的性质, 所以 “血” 的含义也是如此. 当涉及重生的属灵之人时, “血” 表对邻之仁或爱; 当涉及重生的属天之人时, 它表对主之爱; 但当涉及主时, 它表其整个人的本质, 因而表爱本身, 也就是祂对人类的怜悯. 所以, 由于 “血” 一般表爱和属爱之物, 故它表唯独属主的天堂之物; 因而涉及人时, 它表人从主那里接受的属天之物. 重生的属灵之人从主那里接受的属天之物是属天-属灵的, 对此, 蒙主慈悲, 将在别处予以阐述.

“血” 表属天之物, 在至高义上表主的人之本质, 因而表爱本身, 或祂对人类的怜悯. 这从代表性的犹太教会被要求取点血以示圣洁明显看出来. 由于这个原因, 血被称为 “立约的血”. 它被洒在那百姓身上, 并且连同膏油被洒在亚伦和他的儿子身上. 一切燔祭和祭物的血被洒在祭坛上面和周围 (出埃及记 12:7, 13, 22-23; 24:6, 8; 利未记 1:5, 11, 15; 4:6-7, 17-18, 25, 30, 34; 5:9, 16:14-15, 18-19; 民数记 18:17; 申命记 12:27).

由于所取之血如此神圣, 而人的意愿却如此不洁, 所以他们严厉禁止吃血, 因为这代表亵渎神圣之物. 如摩西书:

在你们一切的住处, 脂油和血都不可吃. 这要成为你们世世代代永远的定例. (利未记 3:17)

“脂油” 在此表属天的生命, “血” 表属天-属灵的生命. 属天-属灵之物就是来自属天源头的属灵之物. 如在上古教会, 对主的爱是属天的, 因为这爱已植入在他们的意愿中; 其属天-属灵之物则是由这爱而来的信 (对此, 参看30-38, 337, 393, 398节). 然而, 对属灵之人而言, 属天之物并不存在, 他只有属天-属灵之物, 因为仁被植入在其心智的觉知部分. 摩西书:

凡以色列家中的人, 或是寄居在他们中间的外人, 倘若有吃血的, 我必向那吃血的灵魂变脸, 把他从他的民中剪除, 因为肉身的灵魂是在血中, 我把这血赐给你们, 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灵魂赎罪, 因血本身有灵魂, 所以能赎罪. 一切血肉之躯的灵魂, 就在血中; 凡吃了血的, 必被剪除. (利未记 17:10, 11, 14)

此处明确说明了肉体的灵魂在于血, 肉体的灵魂就是血, 或属天之物, 即神圣之物, 也就是主的物.

又:

只是你要心意坚定, 不可吃血, 因为血是灵魂, 不可将灵魂与肉同吃. (申命记 12:23-25)

从这些话同样清楚看出, 血被称为灵魂, 即属天的生命, 或属天之物, 以那个教会的燔祭和祭物来代表. 同样, 不可将属天之物, 即主的自我中心, 与人的自我中心相混合, 唯独主的自我中心是属天和神圣的, 而人的自我中心是不洁的. 这一点也是以下命令所代表的, 即他们不可献上带有发酵之物的祭物的血 (出埃及记 23:18; 34:25).

发酵之物表败坏和污秽之物.

血被称为灵魂, 并表仁爱的圣洁, 在犹太教会中, 爱的圣洁用血来代表. 其原因在于, 肉体的生命在于血. 由于肉体的生命在于血, 所以血是它的终级灵魂, 以致血因此被称为肉体灵魂, 或人的肉体生命所居之地. 由于在代表性教会中, 内在事物用外在事物来代表, 故灵魂或属天的生命用血来代表.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