ബൈബിൾ

 

出埃及記 29

പഠനം

   

1 你使亞倫和他兒子成聖,給我供祭司的職分,要如此行:取隻公牛犢,兩隻無殘疾的公綿

2 無酵餅和調無酵餅,與抹無酵薄餅;這都要用細麥麵做成。

3 這餅要裝在個筐子裡,連筐子帶來,又把公牛和兩隻公綿牽來。

4 要使亞倫和他兒子到會幕口來,用身。

5 要給亞倫穿上內袍和以弗得的外袍,並以弗得,又帶上胸牌,束上以弗得巧工織的帶子。

6 把冠冕戴在他上,將冠加在冠冕上,

7 就把倒在他他。

8 要叫他的兒子來,給他們穿上內袍。

9 亞倫和他兒子束上腰帶,包上裹頭巾,他們就憑永遠的定例得了祭司的職任。又要將亞倫和他兒子分別為聖。

10 你要把公牛帶到會幕前,亞倫和他兒子要按在公牛的上。

11 你要在耶和華面前,在會幕口,宰這公牛。

12 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頭抹在的四角上,把血都倒在腳那裡。

13 要把一切蓋臟的脂油與上的網子,並兩個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燒在上。

14 只是公牛的、糞都要用燒在外。這牛是贖祭。

15 你要牽隻公綿來,亞倫和他兒子要按在這上。

16 要宰這,把血灑在的周圍。

17 要把切成塊子,洗淨五臟和,連塊子帶,都放在一處。

18 要把全燒在上,是給耶和華獻的燔祭,是獻給耶和華為馨的火祭。

19 你要將那一隻公綿牽來,亞倫和他兒子要按上。

20 你要宰這,取點血抹在亞倫的右耳垂上和他兒子的右耳垂上,又抹在他們右的大拇指上和右的大拇指上;並要把血灑在的四圍。

21 你要取點膏上的血,彈在亞倫和他的衣服上,並他兒子和他兒子的衣服上,他們和他們的衣服就一同成聖

22 你要取這的脂油和肥尾巴,並蓋臟的脂油與上的網子,兩個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並右腿(這是承接聖職所獻的)。

23 再從耶和華面前裝無酵餅的筐子中取個餅,個調的餅和個薄餅,

24 都放在亞倫的手上和他兒子的手上,作為搖祭,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

25 要從他們中接過來,燒在耶和華面前上的燔祭上,是獻給耶和華為馨的火祭。

26 你要取亞倫承接聖職所獻公羊的胸,作為搖祭,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這就可以作你的分。

27 那搖祭的胸和舉祭的腿,就是承接職所搖的、所舉的,是歸亞倫和他兒子的。這些你都要成為

28 亞倫和他子孫從以色列人永遠所得的分,因為是舉祭。這要從以色列人的平安祭中,作為獻給耶和華的舉祭。

29 亞倫的衣要留給他的子孫,可以穿著受膏,又穿著承接職。

30 他的子孫接續他當祭司的,每逢進會幕所供職的時候,要穿

31 你要將承接聖職所獻公羊的在聖處。

32 亞倫和他兒子要在會幕和筐內的餅。

33 他們那些贖罪之物,好承接職,使他們成聖;只是外人不可,因為這是物。

34 那承接職所獻的或餅,若有一點留到早晨,就要用燒了,不可這物,因為是物。

35 你要這樣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向亞倫和他兒子行承接聖職的禮

36 要獻公牛一隻為贖罪祭。你潔淨的時候,就潔淨了;且要用,使成聖

37 要潔淨,使成聖就成為至。凡挨著的都成為

38 你每所要獻在上的就是兩隻一歲的羊羔;

39 早晨要獻這隻,黃昏的時候要獻那隻。

40 和這隻羊羔同獻的,要用細麵伊法十分之與搗成的分之調和,又用酒分之作為奠祭。

41 那一隻羊羔要在黃昏的時候獻上,照著早晨的素祭和奠祭的禮辦理,作為獻給耶和華的火祭。

42 這要在耶和華面前、會幕口,作你們世世代常獻的燔祭。我要在那裡與你們相會,和你們說話

43 我要在那裡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

44 我要使會幕成聖,也要使亞倫和他的兒子成聖,給我供祭司的職分。

45 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作他們的

46 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是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

   

സ്വീഡൻബർഗിന്റെ കൃതികളിൽ നിന്ന്

 

属天的奥秘 #10262

ഈ ഭാഗം പഠിക്കുക

  
/ 10837  
  

10262. “一欣” 表足够结合所需的量. 这从 “一欣” 的含义清楚可知, “一欣”, 也就是液体的度量单位, 此处即油的度量单位, 是指足够结合所需的量. “油” 表示主的属天神性良善, 这良善是将天堂里的一切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本质能力; 因此, 油的度量单位表示足够结合所需的量, 以它们结合在一起的一切或完全. 主的神性属天良善之所以是将一切事物联结在一起的本质能力, 是因为它是一切事物所拥有的生命的本质存在. 事实上, 神性良善通过从它自己发出的神性真理将生命赋予一切事物; 它照着凡接受它之物的特定品质而将生命赋予它们. 天使是接受者; 世人也是接受者. 他们所拥有的真理和良善形成他们的特定品质, 这取决于发生在他们里面的接受, 因而取决于结合.

在圣言中, 经上提到了两种为了神圣的功用或目的所用到的度量单位; 一种用于液体, 被称为欣, 另一种用于干物质, 被称为伊法. 欣用来量油和酒, 伊法用来量面和细面. 用来量油和酒的欣分为四份, 而伊法分为十份. 欣分成四份, 是为了它可以表示将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东西, 因为 “四” 表示联结或结合. 而伊法分为十份, 是为了它可以表示接受, 其性质或品质用数字来表明; 因为 “十” 表示大量, 全部或一切, 以及完整或完全之物. “四” 表示联结或结合 (参看8877, 9601, 9674, 10136, 10137节); “十” 表示大量, 全部或一切, 以及完整或完全之物, “一百” 也是 (1988, 3107, 4400, 4638, 8468, 8540, 9745, 10253节).

“欣” 用于献祭用的油和酒, 分为四份; 而 “伊法” 用于制作献祭用的素祭的面和细面, 分为十份, 这一点清楚可见于相关经文 (即出埃及记 29:40; 利未记 5:11; 23:13; 民数记 15:3-10; 28:5, 7, 14). 由此明显可知, “一欣” 表示足够结合所需的量, 而 “一伊法” 表示足够接受所需的量. 此外, 油用来将细面结合在一起, 而细面则接受油; 因为素祭是由油和细面构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度量单位, 是干物质和液体所共用的. 干物质的度量单位被称为贺梅珥和俄梅珥, 液体的度量单位被称为柯珥和罢特. 一贺梅珥含十伊法, 一伊法含十俄梅珥; 但一柯珥含十罢特, 一罢特含更小的十份; 关于这一切可参看出埃及记 (16:36) 和以西结书 (45:11, 13, 24).

但在以西结书论述新殿的地方, 却出现了伊法和罢特的不同划分. 在那里, 伊法和罢特不是被分为十份, 而是分为了六份; 那里的欣则与伊法相对应, 这明显可见于以西结书 (45:13, 14, 24; 46:5, 7, 11, 14). 原因在于, 那里论述的主题不是属天良善及其将事物联结在一起的能力, 而是属灵良善及其将事物联结在一起的能力; 在属灵国度. 数字 “十二”, “六” 和 “三” 具有对应关系, 因为这些数字表示一切事物, 当论及真理和良善时, 它们表示整体上真理和良善的一切方面或一切事物. 这些事物由 “十二” 来表示 (参看3272, 3858, 3913, 7973节); 也由 “六” 来表示 (3960末尾, 7973, 8148, 10217节); 同样由 “三” 来表示, “三” 表示从开始到结束, 因而表示完整或完全之物, 就真实事物而言, 表示一切或全部 (2788, 4495, 5159, 7715, 9825, 10127节). 这些数字之所以涉及相同的事物, 是因为更大的数字和通过相乘得到它们的简单数具有相同的含义 (参看5291, 5335, 5708, 7973节).

由于 “欣” 也表示足够与属灵真理结合所需的量, 所以献公绵羊时为素祭取一欣油的三分之一, 为奠祭取酒的三分之一 (民数记 15:6, 7); 因为 “公绵羊” 表示属灵良善 (2830, 9991节). 由此可以再次清楚看出, 圣言中所提到的数字表示真实事物. 否则, 摩西五经, 以西结书和其它地方如此频繁地用数字来具体说明数量和度量又有什么目的或原因呢?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സ്വീഡൻബർഗിന്റെ കൃതികളിൽ നിന്ന്

 

属天的奥秘 #4638

ഈ ഭാഗം പഠിക്കുക

  
/ 10837  
  

4638. “那时, 天国好比十个童女” 表示旧教会的末期, 和新教会的初期. 教会是主在地上的国; “十个童女” 是指所有属于教会的人, 也就是那些处于良善与真理的人和那些陷入邪恶与虚假的人. “十” 在内义上表示余留, 以及完全和完整之物, 因而表示全部; “童女” 表示那些属于教会的人, 和在圣言的其它地方一样.

“拿着灯” 表示拥有属天事物在里面的属灵事物, 或拥有良善在里面的真理, 或也可说, 拥有对邻之仁在里面的信仰和拥有对主之爱在里面的仁爱. 因为 “油” 表示爱之良善, 如下文所述; 而 “没有油的灯” 也表示这些事物, 只是没有良善在里面.

“出去迎接新郎” 表示他们的接受. “其中有五个是聪明的, 五个是愚拙的” 表示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拥有含有良善在里面的真理, 一部分人拥有不含真理在里面的真理. 前者是 “聪明的”, 后者是 “愚拙的”. “五” 在内义上表示一些, 故在此表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 “愚拙的拿着灯, 却没有带油” 表示他们没有在其真理中的仁之良善, “油” 在内义上表示仁与爱之良善. 而 “聪明的拿着灯, 又盛了油在器皿里” 表示他们拥有在其真理中的仁与爱之良善, “器皿” 是指信之教义事物.

“新郎迟延的时候, 她们都打盹睡着了” 表示迟延, 因而怀疑. “打盹” 在内义上表示因迟延而在教会事物上变得漫不经心, 或非常懒散, “睡着” 表示滋长怀疑, 或抱有怀疑: 对 “聪明的” 来说, 是一种具有肯定态度的怀疑; 而对 “愚拙的” 来说, 则是一种具有否定态度的怀疑. “半夜里有嚷叫的声音说” 表示时期, 也就是旧教会的末期和新教会的初期. 在圣言中, 当论述教会的状态时, 这段时期被称为 “夜”. “嚷叫” 表示正在发生的一种变化. “看哪, 新郎来了! 你们出来迎接他” 表示审判, 也就是说, 或被接纳或被弃绝的时候.

“那些童女就都起来修整她们的灯” 表示所有人的预备, 因为那些其真理不含良善在里面的人以为自己会和那些其真理含有良善在里面的人一样被接纳. 事实上, 他们以为唯信得救, 殊不知, 没有仁爱的地方也不会有任何信仰. “愚拙的对聪明的说, 请把你们的油分一点给我们, 因为我们的灯要灭了” 表示他们渴望良善能从别人那里被交流到他们的空洞真理中, 或被交流到他们自己的空心或赤贫的信仰中. 因为在来世, 一切属灵和属天事物都被相互交流, 但只通过良善被交流.

“聪明的回答说, 恐怕不够你我用的” 表示它不可能被交流, 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少量良善会从他们那里被夺走. 事实上, 在来世, 当良善被交流给那些其真理缺乏良善的人时, 他们可以说会将良善从那些拥有它的人那里夺走, 然后据为己有, 不将它交流给其他人, 反而玷污它; 这就是为何良善不可能被交流给他们. 我将下一章 (创世记 37章) 末尾凭我的亲身经历描述这些灵人.

“不如你们自己到卖油的那里去买吧” 表示邀功的良善. 那些夸耀这种良善的人就由 “卖油的” 来表示. 此外, 在来世, 那些其真理不含良善在里面的人认为他们已经通过自己所做的一切行为赚取了功德; 就外在形式而言, 这些行为看似良善; 但就内在形式而言, 却是邪恶, 正如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那样:

当那日, 必有许多人对我说, 主啊, 主啊, 我们不是奉你的名说预言, 奉你的名赶鬼, 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我必向他们声明,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你们这些作恶的人, 离开我去吧! (马太福音 7:22, 23节)

路加福音:

及至家主起来关了门, 你们开始站在外面叩门, 说, 主啊, 主啊, 给我们开门! 他必回答你们说, 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 那时, 你们开始说, 我们在你面前吃过, 喝过, 你也在我们的街上教训过人. 他要说, 我告诉你们, 我不晓得你们是哪里来的. 你们这一切作恶的人, 离开我去吧! (路加福音 13:25-27节)

这就是此处愚拙的童女所表示的那些人, 因此, 下面这些话同样论及他们: 她们 “也来了, 说, 主啊, 主啊, 给我们开门! 他却回答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 我不认识你们”.

“她们去买的时候, 新郎到了” 表示他们的靠近为时已晚. “那预备好了的, 同他进去赴婚筵” 表示那些处于良善, 并由此处于真理的人被接入天堂. 天堂好比来自天上婚姻的婚礼, 天上的婚姻就是良善与真理的婚姻; 主好比新郎, 因为这些人与祂联结, 而教会则因此被称为新娘. “门就关了” 表示其他人不能进去.

“其余的童女随后也来了, 说, 主啊, 主啊, 给我们开门” 表示他们渴望凭没有仁的唯信, 以及没有主的生命, 只有自我生命的行为进入. “他却回答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 我不认识你们” 表示弃绝. “不认识他们” 在内义上表示他们缺乏对邻舍的任何仁爱, 以及通过这种仁爱与主的联结. 那些没有被如此联结起来的人就被说成是祂 “不认识”.

“所以, 你们要警醒, 因为人子来的那日子, 那时辰, 你们不知道” 表示对照着信仰的诫命生活的一种期盼, “警醒” 表示信仰的诫命. “人子来的那日子, 那时辰, 你们不知道” 表示人所不知的接受时间, 以及那时他的状态. 在马太福音别的地方, 处于良善的人, 也就是遵行诫命的人也被称为 “聪明的”; 而拥有真理知识, 却不照之而行的人被称为 “愚拙的”:

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 好比一个聪明人;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 好比一个愚拙的人. (马太福音 7:24, 26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