ബൈബിൾ

 

以西结书 27:28

പഠനം

       

28 你掌舵的呼号之声一发,郊野都必震动。

സ്വീഡൻബർഗിന്റെ കൃതികളിൽ നിന്ന്

 

属天的奥秘 #425

ഈ ഭാഗം പഠിക്കുക

  
/ 10837  
  

425. 迄今为止, 世人尚不知道 “铜” 表属世良善, 也不知道圣言中提到的每种金属都有特定的内在含义: 如 “金” 表属天良善, “银” 表属灵真理, “铜” 表属世良善, “铁” 表属世真理; 其它金属, 以及 “木”, “石” 等等也是如此. 约柜, 会幕和圣殿所用的 “金”, “银”, “铜”, “木” 等材料就表示这类事物, 对此, 蒙主怜悯, 容后再述. 从先知书明显可知, 这就是它们的含义, 如以赛亚书:

你也必吃万国的奶, 又吮列王的乳. 我要拿金代替铜, 拿银代替铁, 拿铜代替木, 拿铁代替石; 并要以和平为你的官长, 以公义为你的监督. (以赛亚书 60:16-17)

这是指主的降世, 祂的国度, 属天教会. “金代替铜” 表属天之善代替属世之善; “银代替铁” 表示属灵真理代替属世真理; “铜代替木” 表属世之善代替肉体之善; “铁代替石” 表属世真理代替感官真理. 以西结书:

雅完人, 土巴人, 米设人都与你交易; 他们用人口和铜器兑换你的货物. (以西结书 27:13)

这指的是推罗, 推罗表拥有属灵和属天财富者. “铜器” 表属世良善. 在摩西书:

那地的石头是铁, 山内可以挖铜. (申命记 8:9)

同样, 这里的 “石头” 表感官真理; “铁” 表属世或理性真理; “铜” 表属世良善. 再如以西结所见的四活物或基路伯的例子, 它们的腿都是灿烂如光明的铜 (以西结书 1:7), 此处, “铜” 仍表属世良善, 因为人的 “脚” 表属世之物. 但以理也看见类似事物:

有一人身穿细麻衣, 腰束乌法精金带. 身体如水苍玉, 手和脚如光明的铜. (但以理书 10:5-6)

事实上, 民数记 (21:9) 中提到的 “铜蛇” 表主的感官和属世的良善, 对此, 可查看197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സ്വീഡൻബർഗിന്റെ കൃതികളിൽ നിന്ന്

 

属天的奥秘 #1486

ഈ ഭാഗം പഠിക്കുക

  
/ 10837  
  

1486. “亚伯兰得了许多牛羊, 公驴, 男仆, 女仆, 母驴, 骆驼” 表总体上属于知识的一切事物. 这从圣言中所有这些事物的含义清楚可知. 不过, 要说明各自的具体含义, 如 “牛羊”, “公驴和男仆”, “母驴和女仆”, “骆驼” 等, 会占用大量篇幅. 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特有的含义, 但总体上表示属于认知构成的知识的所有事物, 以及构成记忆知识的所有事物. 就它们本身而言, 知识是 “公驴和男仆”; 它们的乐趣是 “母驴和女仆”; “骆驼” 是一般的服务事物; “牛羊” 是财物. 这在整部圣言都是通用的. 凡居于外在人中的所有事物无非是服务的事物, 即它们用来服务内在人. 一切唯独属外在人的知识都是如此, 因为它们是藉着感官印象通过尘世万物获得的, 以便它们可以服务于内在人或理性人; 而这内在人可以服务于属灵人, 属灵人可以服务于属天人, 属天人则可以服务于主. 因此, 它们彼此从属, 就象外在事物在内在事物之下那样; 每一个事物也因此从属于主. 所以, 知识是最终极和最外在的事物, 更为内在的事物照其秩序而被包裹于其中; 因为知识是最终极和最外在的事物, 所以比起所有其它事物, 它们必然更是属于服务的事物. 若反思并追问自己, 这种知识究竟有什么用? 谁都能清醒地认识到, 它们能起到服务的作用. 当以这种方式反思它们所起的作用时, 他还会领悟到这作用的性质. 一切知识必都是为了某种作用而存在, 这就是它的服务.

1486a.创世记 12:17. 耶和华因亚伯兰妻子撒莱的缘故, 降大灾与法老和他的全家.

“耶和华降大灾与法老” 表记忆的知识被摧毁. “他的全家” 表祂已收聚之物. “因亚伯兰妻子撒莱” 表因要与属天之物联结的真理.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