ბიბლია

 

出埃及记 29

Სწავლა

   

1 你使亚伦和他儿子成圣,给我供祭司的职分,要如此行:取只公牛犊,两只无残疾的公绵

2 无酵饼和调无酵饼,与抹无酵薄饼;这都要用细麦面做成。

3 这饼要装在个筐子里,连筐子带来,又把公牛和两只公绵牵来。

4 要使亚伦和他儿子到会幕口来,用身。

5 要给亚伦穿上内袍和以弗得的外袍,并以弗得,又带上胸牌,束上以弗得巧工织的带子。

6 把冠冕戴在他上,将冠加在冠冕上,

7 就把倒在他他。

8 要叫他的儿子来,给他们穿上内袍。

9 亚伦和他儿子束上腰带,包上裹头巾,他们就凭永远的定例得了祭司的职任。又要将亚伦和他儿子分别为圣。

10 你要把公牛带到会幕前,亚伦和他儿子要按在公牛的上。

11 你要在耶和华面前,在会幕口,宰这公牛。

12 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头抹在的四角上,把血都倒在脚那里。

13 要把一切盖脏的脂油与上的网子,并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烧在上。

14 只是公牛的、粪都要用烧在外。这牛是赎祭。

15 你要牵只公绵来,亚伦和他儿子要按在这上。

16 要宰这,把血洒在的周围。

17 要把切成块子,洗净五脏和,连块子带,都放在一处。

18 要把全烧在上,是给耶和华献的燔祭,是献给耶和华为馨的火祭。

19 你要将那一只公绵牵来,亚伦和他儿子要按上。

20 你要宰这,取点血抹在亚伦的右耳垂上和他儿子的右耳垂上,又抹在他们右的大拇指上和右的大拇指上;并要把血洒在的四围。

21 你要取点膏上的血,弹在亚伦和他的衣服上,并他儿子和他儿子的衣服上,他们和他们的衣服就一同成圣

22 你要取这的脂油和肥尾巴,并盖脏的脂油与上的网子,两个腰子和腰子上的脂油并右腿(这是承接圣职所献的)。

23 再从耶和华面前装无酵饼的筐子中取个饼,个调的饼和个薄饼,

24 都放在亚伦的手上和他儿子的手上,作为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

25 要从他们中接过来,烧在耶和华面前上的燔祭上,是献给耶和华为馨的火祭。

26 你要取亚伦承接圣职所献公羊的胸,作为摇祭,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这就可以作你的分。

27 那摇祭的胸和举祭的腿,就是承接职所摇的、所举的,是归亚伦和他儿子的。这些你都要成为

28 亚伦和他子孙从以色列人永远所得的分,因为是举祭。这要从以色列人的平安祭中,作为献给耶和华的举祭。

29 亚伦的衣要留给他的子孙,可以穿着受膏,又穿着承接职。

30 他的子孙接续他当祭司的,每逢进会幕所供职的时候,要穿

31 你要将承接圣职所献公羊的在圣处。

32 亚伦和他儿子要在会幕和筐内的饼。

33 他们那些赎罪之物,好承接职,使他们成圣;只是外人不可,因为这是物。

34 那承接职所献的或饼,若有一点留到早晨,就要用烧了,不可这物,因为是物。

35 你要这样照我一切所吩咐的,向亚伦和他儿子行承接圣职的礼

36 要献公牛一只为赎罪祭。你洁净的时候,就洁净了;且要用,使成圣

37 要洁净,使成圣就成为至。凡挨着的都成为

38 你每所要献在上的就是两只一岁的羊羔;

39 早晨要献这只,黄昏的时候要献那只。

40 和这只羊羔同献的,要用细面伊法十分之与捣成的分之调和,又用酒分之作为奠祭。

41 那一只羊羔要在黄昏的时候献上,照着早晨的素祭和奠祭的礼办理,作为献给耶和华的火祭。

42 这要在耶和华面前、会幕口,作你们世世代常献的燔祭。我要在那里与你们相会,和你们说话

43 我要在那里与以色列人相会,会幕就要因我的荣耀成为

44 我要使会幕成圣,也要使亚伦和他的儿子成圣,给我供祭司的职分。

45 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间,作他们的

46 他们必知道我是耶和华─他们的,是将他们从埃及领出来的,为要住在他们中间。我是耶和华─他们的

   

სვედენბორგის ნაშრომებიდან

 

属天的奥秘 # 10023

შეისწავლეთ ეს პასაჟი.

  
/ 10837  
  

10023. “亚伦和他儿子要按手在小公牛的头上” 表属世人或外在人中接受良善与真理的一个代表. 这从 “按手”, “头” 和 “小公牛” 的含义清楚可知: “按手” 是指将一个人自己的东西转移给另一个人, 它之所以也表示接受, 是因为所转移的东西被另一个人接受; “头” 是指整体 (参看10011节); “小公牛” 是指外在人或属世人中纯真和仁爱的良善 (对此, 可参看9391, 10021节). “按手” 之所以表示转移并接受, 是因为 “手” 表示能力; 由于这种能力是生命活动, 或行动能力, 故 “手” 也表示凡属于人的东西, 因而表示行动中的整个人 (参看10019节所提到的地方); “按” 就那按手的人而言, 表示转移, 就被按手的人而言, 表示接受. 由此明显可知古人当中的 “按手” 表示什么, 即对正在办理之物的传递和转移, 以及另一个人对它的接受, 无论它是能力或权柄, 顺从, 祝福, 还是见证.

“按手” 表示能力, 这一点从以下摩西经文明显看出来:

耶和华对摩西说, 你要为约书亚按手, 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亚撒和全会众面前, 由此将你的尊荣给他几分, 使全会众都听从他. (民数记 27:18-20)

“按手” 在此表示对摩西所拥有的能力的一种传递和转移, 以及约书亚对它的接受, 这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经上说 “由此将你的尊荣给他几分”.

民数记:

经上吩咐, 当利未人要被洁净, 亚伦之下的祭司职分要交付他们时, 要取一只小公牛, 并同献的素祭, 亚伦要将利未人带到耶和华面前. 以色列人要按手在他们身上, 利未人要按手在小公牛的头上, 其中一只要作为祭牲献上, 一只作为燔祭献上. 这样, 他们就从以色列人中将利未人分别出来, 利未人便要归耶和华. (民数记 8:7-14)

以色列人要按手在利未人身上表示供职的权柄转给利未人, 以及利未人对它的接受, 因而表示分离; 利未人按手在小公牛头上表示这种权柄转给耶和华, 也就是主. 这就是为何经上说 “这样, 他们就从以色列人中将利未人分别出来, 利未人便要归耶和华”.

利未记:

以色列人承认他们的罪后, 亚伦要两手按在阿撒泻勒活着的公山羊头上, 承认以色列人一切的罪孽, 就是他们一切的罪, 把它们都归在那山羊的头上, 把它送到旷野去. (利未记 16:21)

“两手按在公山羊头上” 表示以色列人的一切罪孽和罪的传递和转移, 以及山羊对它们的接受, 这是显而易见的; 那山羊要被送往的 “旷野” 是指地狱. 凡听见的人都要放手在那要被石头打死的人身上 (利未记 24:14) 表示他们所作的见证已经被传递并转移给他, 一旦接受, 此人就被处死.

利未记:

有人若从牛群或羊群中带燔祭为献给耶和华的礼物, 要按手在燔祭牲的头上, 燔祭便蒙悦纳, 为他赎罪. (利未记 1:2-4)

手要以同样的方式按在作为祭牲而献上的礼物的头上 (利未记 3:1, 2, 8, 13). 经上吩咐一个祭司若犯了罪, 同样如此行; 长老, 或全会众, 以及官长若犯了罪, 也是如此; 凡犯了罪的灵魂, 或任何凡人若犯了罪, 都要如此 (利未记 4:4, 15, 24, 29). 他们的手按在燔祭和祭牲上, 表示献供物之人的一切敬拜, 也就是说, 表示认罪, 忏悔, 和由此而来的洁净, 以及良善与真理的植入, 因而与主的结合, 这一切都通过传递, 转移和接受实现. “担当罪孽” 所表示的, 就是转移和接受 (9937, 9938节).

由于按手表示传递, 转移和接受, 故可知在下列经文中, “按手” 表示什么:

有一个管会堂的来到耶稣跟前, 说, 我女儿刚才死了; 但你来, 按手在她身上, 她就必活了. 耶稣就进去, 拉着她的手, 女孩便起来了. (马太福音 9:18, 19, 25)

马可福音:

耶稣按手在瞎子的眼睛上, 他就复了原. (马可福音 8:25)

同一福音书: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的人到耶稣这里, 求祂按手在他身上. 祂领他离开百姓, 到一边去, 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 抹他的舌头, 他的听觉能力就打开了. (马可福音 7:32, 33, 35)

路加福音:

有一个女人因病灵而老弯着腰. 耶稣用两只手按着她, 她立刻直起腰来. (路加福音 13:11, 13)

马可福音:

耶稣按手在病人身上, 治好他们. (马可福音 6:5)

在这些地方, 很明显, 主 “按手”, 以及 “抹” 表示神性能力的转移和接受. 所表示的是这些事物, 这一点明显从马可福音看得非常清楚:

一个女人从后头来, 摸耶稣的衣裳; 说, 只要摸到祂的衣裳, 我就必痊愈. 她觉得顽疾立刻痊愈了. 耶稣在自己里面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 (马可福音 5:27-30)

路加福音:

摸耶稣衣裳的女人痊愈了. 耶稣说, 有人摸我, 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路加福音 8:44, 46)

同一福音书:

全群的人都设法摸耶稣, 因为有能力从祂身上发出来, 把他们都医好了. (路加福音 6:19)

由此明显可知 “用手或手指摸” 表示什么; 以及路加福音中的这些话表示什么:

耶稣进前按着死人的棺材, 抬的人就站住了. 然后祂说, 少年人, 我对你说, 起来! 那死人就坐起, 并且开始说话. (路加福音 7:14, 15)

由此也明显可知, 给孩子和小孩子按手表示什么. 在马太福音, 经上描述了给小孩子按手:

有人给祂带来孩子, 要祂给他们按手. 耶稣说, 容许孩子, 不要禁止他们到我这里来. 因为这样的就是天国. 耶稣给他们按手. (马太福音 19:13-15)

马可福音提到祂给小孩子按手:

耶稣用手臂抱着小孩子, 给他们按手, 为他们祝福. (马可福音 10:16).

给孩子和小孩子按手在此也表示神性能力的转移和接受, 人的内层通过这种转移和接受而得医治, 这就是拯救.

用手 “摸” 的这种含义来源于来世的代表. 在来世, 那些生命状态不相似的人看上去彼此离得很远, 而那些生命状态相似的人则看上去彼此生活在一起; 在来世, 那些彼此触摸的人就将自己的生命状态转移给对方. 如果这一切是用手来完成的, 那么生命的一切, 或说他们的整个生命都被转移了, 因为如前所述, 手凭其对应关系而表示能力, 也就是生命活动, 或说一个人的行动能力, 因而表示凡属于一个人的东西. 这类代表就出现在灵人界, 但它们通过来自天堂的流注实现; 在天堂, 人们只感知到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方面的联系.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სვედენბორგის ნაშრომებიდან

 

属天的奥秘 # 9938

შეისწავლეთ ეს პასაჟი.

  
/ 10837  
  

9938. “这圣物是以色列人在一切的圣礼物上所分别为圣的” 表代表除罪的敬拜行为. 这从 “礼物” 或 “供物” 的含义清楚可知. 在以色列和犹太民族当中,

“礼物” 或 “供物” 主要是燔祭, 祭物和素祭; 它们是指敬拜行为的内层事物, 因为这些内层事物就是这些敬拜行为所代表的. 敬拜的内层事物就是爱与信的事物, 因此是罪的赦免, 也就是除罪, 因为罪通过信和爱被主除去. 事实上, 爱与信的良善进入到何等程度, 或也可说, 天堂进入到何等程度, 罪就在何等程度上被除去, 也就是说, 地狱在何等程度上被除去, 包括在人里面的地狱, 以及在人外面的地狱. 由此明显可知他们所分别为圣, 也就是献上的礼物表示什么. 礼物被称为圣, 并且给予或献上它们被称为将它们 “分别为圣”, 是因为它们代表圣物. 事实上, 献上它们是为了给百姓赎罪, 因而为了给他们除罪, 这一切通过从主所获得的对主之信和爱实现.

它们被称为献给耶和华的礼物和供物, 尽管耶和华, 就是主不接受任何礼物或供物, 而是将它们白白地赐给每个人. 即便如此, 祂的意愿是, 这些事物要来自人, 如同来自他自己, 只要他承认它们并非真的来自他自己, 而是来自主. 因为主赐下出于爱而对实行良善的情感, 出于信而对讲述真理的情感; 但这种情感本身是从主流入的, 然而却看似天生就在此人里面, 因而看似从此人流出. 事实上, 凡一个人出于属爱的情感所行的, 都是出于他的生命而行的, 因为爱就是那构成每个人生命的东西. 由此明显可知, 被称为一个人献给耶和华的礼物和供物的东西, 本质上是主赐给一个人的礼物和供物; 它们被称为 “礼物和供物” 是由于表象. 凡心里有智慧的人都能认识到这种表象, 但简单人则不然. 然而, 他们的礼物和供物仍是可悦纳的, 只要它们是出于含有纯真在里面的无知而献上的. 纯真就是对神之爱的良善, 住在无知里面, 尤其与心有智慧者同住. 那些心里有智慧的人知道并发觉, 他们自己里面没有丝毫源于他们自己的智慧; 相反, 一切智慧都归于主, 或说来自主, 也就是说, 一切爱之良善和一切信之真理都归于主, 或说来自主; 因此, 即便与智慧人同在的纯真也住在无知之中. 由此明显可知, 承认, 尤其察觉这一事实构成智慧的纯真.

犹太教会中所献上的礼物主要是燔祭, 祭物和素祭, 它们也被称为 “赎罪祭”, 因为它们是为了罪得赦免, 也就是除罪而献上的. 属犹太教会的人也以为他们的罪通过这些供物而得赦免; 事实上完全被除去; 因为经上说, 他们献上这些东西后,

“必蒙赦免” (参看利未记 4:26, 31, 35; 5:6, 10, 13, 16, 18; 9:7; 15:15, 30).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事实: 这些供物代表内层事物, 因而代表诸如一个人出于从主所获得的爱和信所行的那类事; 这些才是赎罪, 也就是除罪的东西; 它们被除去后, 就看似完全被除去或逐出了, 如本段和前一段所示. 这个民族的敬拜是代表性的, 因而是缺乏任何内在之物的外在之物; 在那个时代, 天堂正是通过这种敬拜而与人类联结的 (参看9320节的末尾,9380节所提到的地方).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