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馬太福音 14

Studie

   

1 那時,分封的王希律見耶穌的名聲,

2 就對臣僕:這是施洗的約翰從死裡復活,所以這些異能從他裡面發出來。

3 起先,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把約翰拿住,鎖在監裡。

4 因為約翰曾對他:你娶這婦人是不合理的。

5 希律就想要他,只是怕百姓,因為他們以約翰為先知。

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羅底的女兒在眾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歡喜。

7 希律就起誓,應許隨他所求的給他。

8 女兒被母親所使,就: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我。

9 王便}憂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給他;

10 於是打發人去,在監裡斬了約翰,

11 把頭放在盤子裡,拿來給了女子;女子拿去給他母親。

12 約翰的門徒,把屍首領去埋葬了,就去告訴耶穌。

13 耶穌見了,就上船從那裡獨自退到野地裡去。眾人見,就從各城裡步行跟隨他。

1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

15 天將晚的時候,門徒進前來,:這是野地,時候已經過了,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村子裡去,自己買吃的。

16 耶穌:不用他們去,你們給他們吃罷!

17 門徒:我們這裡只有五個餅,兩條

18 耶穌:拿過來給我。

19 於是吩咐眾人在草地上,就拿著這五個餅,兩條,望著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又遞給眾人。

20 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

21 吃的人,除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22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去,等他叫眾人散開。

23 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裡。

24 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25 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26 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

27 耶穌連忙對他們: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28 彼得: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

29 耶穌:你罷。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30 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我!

31 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你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疑惑呢?

32 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

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34 他們過了海,來到革尼撒勒地方。

35 那裡的人一認出是耶穌,就打發人到周圍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帶到他那裡,

36 只求耶穌准他們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Komentář

 

探讨马太福音第14章的含义

Napsal(a) Ray and Star Silverman (Přeloženo do 中文 od 觉醒)

{{en|Walking on Water}}

第十四章

翻译:觉醒


施洗约翰被斩首


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

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

4 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12 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宗教领袖并不是唯一拒绝接受耶稣神性的人。罗马总督、分封王希律(也被称为希律·安提帕),也是如此。 1 虽然他听说了耶稣的名声,但他不相信耶稣的“异能”是来自神。相反,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14:2

在接下来的经文中,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希律·安提帕相信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了”。事实表明,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儿子,这位罗马分封王曾下令屠杀伯利恒境内所有两岁及以下的男婴(2:16)。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希律·安提帕(希律的儿子)非常迷恋他兄弟的妻子,便和自己的妻子离了婚,娶了他兄弟的妻子。当施洗约翰质问希律与他兄弟妻子的奸情时,希律很不喜悦。施洗约翰直言不讳地告诉希律,他的行为是违反诫命的。“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施洗约翰说。(14:4

希律·安提帕的故事,以及他对约翰批评的反应,代表了我们低级本性中的某些方面,它对任何形式的批评,尤其是揭露我们道德瑕疵的批评,深恶痛绝。因此,作为回应,希律下令将施洗约翰拘禁起来,送进监狱(见4:12)。

多年以后,在希律与他兄弟的妻子保持非法婚姻的同时,他又有了新的迷恋对象,也就是他的继女。如经上所记:“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14:6)许多历史学家和艺术家将希罗底的女儿描述为一个蛇蝎美人,一个激起希律肮脏欲望的妖女。

虽然这可能不是希律继女的本性,但我们确实知道,希律被这位女子的舞蹈所吸引,便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女子接受了希律的提议,在她母亲的催促下,她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14:8)希律答应了她的请求,随即下令在监里斩了约翰。作为希律的命令已被执行的证据,约翰的头被放在一个盘子里,呈到他们面前,然后交给女子,女子又把头交给她的母亲(见14:10-12)。

所有这些都有助于解释希律在听到耶稣所行神迹时的反应。他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会不会是希律被他可怕的罪行所困扰,便认为施洗约翰从死里复活了,以便提醒他所犯的错误?这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如果我们从内在意义的角度来查看这一情节的话。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施洗约翰代表圣经字面上的明确教导。类似地,有些时候,我们也可能弃绝圣经的直白教导(施洗约翰)。然而,如果我们还有良知,那些明确的教导会不断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其中包含不可回避的真理,如“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说谎”、“不可犯奸淫”。

正如他所代表的圣经的字面真理一样,约翰直言不讳地对希律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无论怎样被否定,无论是监禁还是斩首,都不能阻止约翰在我们里面一次又一次地复活。圣经字面上的真理,由于其神圣的来源,永远不会死亡。


堕落


在此之前的情节中,重生的比喻讲述了灵性发展的过程。然而,在施洗约翰被斩首的故事细节中,我们看到了另一幅代表性的画面,即一个人在不断堕落的连续阶段中,使自己越来越深地陷入无知的黑暗和自我放纵的欲火。这个过程始于我们随从低级本性的欲望。这是我们的一部分,它渴望得到它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在这里是奸淫。它不仅弃绝圣经的教导(把约翰下在监里),甚至下令将这些教导置于死地(将约翰斩首)。

唯一能暂时阻止我们的是对众人的惧怕。因此,我们读到:“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14:5)在这个背景下,“众人”代表每个人心里被植入的良善与真理的各个方面——这是我们里面的某个部分,能感受到神圣真理的圣洁性。在这个部分,我们仍然尊重圣经的字面意义,特别是十诫。这就是“他们以约翰为先知”的意思。

但众人以约翰为先知的声音已经不足以约束希律了。虽然我们读到,“王便忧愁”(14:9),但他已经迈出了致命的一步,要回头已经太晚了。他下令处死施洗约翰。

在这一情节中,希律在灵性上的堕落,描绘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画面,即罪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它始于我们决定无视圣经的字句,否认它的神圣性。这等于将施洗约翰下在监里。虽然他仍然活着,但他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力。甚至于,当他的教导,尤其是十诫的直接教导,再次困扰我们的时候,我们阴暗面的不知足的欲望决定要彻底弃绝约翰,让他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约翰必须死。希罗底的催促和她女儿的诱惑代表这一堕落过程的各个阶段,她们合谋引诱我们进入更黑暗、更暴力的境地。最终,约翰被斩首,他的头被装在盘子里送进来。

当这段残酷的情节结束时,我们读到约翰的门徒把尸首领去,埋葬了,然后去告诉耶稣,他们敬爱的领袖被斩首了(14:12)。约翰的门徒,就是领走他的尸首并细心料理的,代表所有珍视圣经字面真理的人,即使别人无视、厌弃甚至损毁它。这是我们里面的某个部分,知道无论别人怎样行,圣经的字句都值得我们最大的尊重。


喂饱五千个人


13 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

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动了怜悯之心,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16 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

17 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

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19 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


在听到约翰被斩首的消息后,耶稣乘船离开,独自退到野地里去。看来祂需要一些时间,来为施洗约翰哀悼。但众人跟随祂,使祂没有独处的机会。祂看见这许多的人,就动了怜悯之心,治好了他们的病人(14:14)。 2

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说明耶稣的神性主导了祂的人性。虽然祂有充分的理由来哀悼并暂时独处,但众人的需要触动了祂,使祂动了怜悯之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时候,我们觉得需要为一些挫折或失望而忧伤,但与此同时,我们感到了服务的召唤,被别人的需要所触动。像耶稣一样,我们“动了怜悯之心”。

到了晚上,门徒来告诉耶稣说,是时候叫众人散去了。“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他们说,“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14:15)尚在接受训练的门徒对众人缺乏怜悯之心,但耶稣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同情。门徒希望耶稣吩咐众人散去,但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14:16

门徒一定感到惊讶和困惑。那里有五千多人,其中许多是穷人、病人和饥饿的人。门徒没有足够的食物,远远不够喂饱他们。事实上,他们只有五个饼和两条鱼。他们能给他们什么呢?他们要怎么喂饱他们呢?

耶稣理解他们的困惑。但祂并不担心,因为祂心里有一个更大的计划。祂对门徒说:“拿过来给我。”他们就把五个饼和两条鱼拿给祂。每当圣经中出现对偶的时候(比如在这里,我们读到“饼”和“鱼”),我们可以肯定其中有更深刻、更属灵的含义。通常,这种对偶代表了神性的两个基本方面,也就是良善(“饼”)和真理(“鱼”)。 3

“饼”这个词与良善和爱有关,因为它是热的,柔软的,而且是从好的田地里长出来的。“鱼”这个词与真理和智慧有关,因为它是冷血动物,有坚硬的骨架,而且生活在清澈、凉爽的水中(水也是真理的象征)。合在一起,良善(“饼”)与真理(“鱼”)的品质构成了神的本质。为了理解这个比喻以及后面许多比喻的内在含义,我们必须理解这些基本象征。 4

然后,耶稣从门徒手中接过这五个饼,两条鱼,举目望天,给门徒递给祂的食物祝福。从属灵的角度来说,这代表我们作为人所拥有的爱和真理。我们怎么可能有足够的食物来喂饱众人呢?有时我们甚至缺乏足够的爱来满足家人的需要,也缺乏足够的智慧来应对每一天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所有的都带到神面前,承认祂是一切的源头,祂就会祝福我们的努力,而且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已经得到的爱和真理都会成倍增加。结果,我们里面和我们周围的众人都将得到满满的食物。如经上所记:“他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14:19-20

从连续的内在含义来看,这个奇妙的神迹实际上是重生比喻中所教导的课程的延续。神确实在乐于接受的好的心地里撒下了好种子(13:23)。这样一颗心承认神是一切的源头;这样一颗心发现了“重价的珠子”(13:46)。正是因为承认神是一切的源头,我们才能结出果实,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百倍”(13:23)的善行。在饼和鱼的倍增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真理的神奇彰显。

许多人在种子增殖产生丰收的过程中,以及在河流和海洋不断补充自己的方式中,看到并承认了神的作为。这确实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但在这里,耶稣行了一个更大的神迹,展示了祂在灵性上能为我们成就的事情。只要我们来到祂面前,努力寻求祂的祝福和遵行其诫命的能力(不管看起来多么困难),祂就可以用祂的爱(饼)充满我们,用祂的真理(鱼)启发我们。

这是耶稣第二次展示祂掌管自然的能力。此前,祂曾通过平息风浪展示了这一点——说明祂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平静和平安。当时,门徒只能呆呆地坐着,惊奇不已(8:27)。然而,这一次,他们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事实上,他们积极地参与了这个神迹,因为是他们把饼和鱼递给耶稣,也是他们把食物递给众人。通过这个美丽的故事,耶稣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在拯救灵魂方面可以扮演的生动而重要的角色。只要我们首先来到神面前,寻求祂的祝福,我们就会有丰富的爱可以奉献,也会有丰富的真理可以分享。


一个实际应用


耶稣在分发食物前先祝谢,就好像祂在说:“谢谢你将要行这个神迹。”我们也可以尝试说:“主啊,感谢你!”即使主还没有应允我们的请求。“感谢神,让孩子们安全回家。”(即使他们还没有出发。)“主啊,感谢你,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每个人都是那么的谦和。”(尽管会议还没有开始。)当我们以感恩的心开始时,会发生令人惊奇的事情!


在水面上行走


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23 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

24 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26 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28 彼得说:主啊,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30 只因狂风大作,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


夫子耶稣正在精心训练祂的门徒,为他们的服事装备他们。当然,无论各人的服事是什么,核心的教训是当完全信靠耶稣,视祂为生命的中心,时刻注视着祂。如果有任何动摇,认为没有祂也能成事,他们就会跌倒和失败。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耶稣以一种最生动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真理。祂把他们带到海边,让他们自己坐船离开。与此同时,祂独自上山去祷告,直到晚上。在离开耶稣的这段时间里,门徒遇到了困难:“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14:24

上次门徒一起乘船时,也遇到了一场风暴,海上波涛汹涌。当时,耶稣与他们同在船上,似乎睡着了。这代表我们经历灵性试探的时候,我们觉得主好像与我们同在,但并不关心我们。然而这一次,祂似乎完全缺席了,这代表一种更深层的试探状态。但事实是,神从不睡觉,也从不缺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相反(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但神与我们每个人亲密地同在,以我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的方式暗暗地支持和帮助我们。 5

这个属灵的真理被表现为耶稣在水面上行走,往颠簸摇撼的小船那里去。当时是夜里四更天,大约在凌晨三点到六点之间,天还是黑的——至少门徒认不出那是耶稣。他们以为看到了鬼怪:“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14:26)耶稣连忙安慰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14:27)彼得不太确定。他想要一些证据,证明祂真是耶稣,而不是鬼怪,便说:“主啊,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14:28

在之前的情节中,门徒喂饱了众人。虽然他们参与了一个奇妙的神迹,但他们自己没有行过任何神迹。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门徒未曾行过任何令人称奇的事情。虽然耶稣确实差他们出去传福音,但没有记录显示他们行了任何神迹。未曾治病。未曾行神迹。未曾赶鬼。未曾使人复活。但随着耶稣对彼得说了一句简单的话,“你来吧”(14:29),这一切即将改变。

然后,奇迹发生了。彼得走下船,在水面上朝耶稣走去——这是一个真正的神迹(14:29)。在这里,我们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描绘了一个单纯的、十足信任的信心。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凭信心作出回应。门徒的第一个大神迹发生了。彼得真的在水面上行走。然而,当彼得分心,眼见“狂风大作”时,他的心充满了恐惧,开始下沉。他将要沉下去,便呼喊耶稣说:“主啊,救我!”(14:30)耶稣赶紧伸手拉住彼得,带他上了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注意力也会被“狂风”所吸引;由日常的需求和令人不安的想法所引起的喧闹和骚动,有时会使我们无法意识到神最深切的同在。在这些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分明,怀疑神是否与我们同在。像彼得一样,我们不确定耶稣是否真的在那里。“主啊,如果是你……”他说。真实的信心不怀疑神的同在或祂无条件的爱。在真实的信心中,根本没有“如果”。

然而,尽管我们有疑虑,神还是邀请我们来到祂面前,走出我们的舒适区,完全信靠祂。在迈出这一步时,我们必须注视耶稣,不偏不倚,不去理会那搅扰我们的狂风。 6

诚然,我们不会总是成功。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陷入怀疑、沮丧和绝望,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即便如此,神总是在我们身边,张开双臂,带着温暖的微笑,对我们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14:317

不一会儿,耶稣和彼得同在船上,风浪止息了:“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14:32

在先前的一个情节中,当耶稣平息风浪时,门徒回应说:“这是怎样的人,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8:27)然而,这一次,他们的反应却大不相同。我们读到:“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14:33

他们已经学到了教训。从今以后,耶稣将是他们生命的源头和中心,是他们敬拜的对象。在他们眼中,祂不再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1:1)。祂的神性开始透过祂的人性闪耀出来。祂正在缓慢而稳步地揭示自己是神的儿子。


革尼撒勒人的信心


34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35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

36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本章结束时,耶稣和祂的门徒来到加利利西北岸的一个城市,革尼撒勒。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对耶稣医治能力表现出完全信心的人,这与彼得的摇摆不定的信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对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与彼得说“主啊,如果是你”不同,革尼撒勒人立即认出耶稣,并把所有的病人都带到祂面前(14:35)。他们的信心是如此坚定,以至于相信病人只要摸祂的衣裳繸子就能痊愈。他们的信心是如此单纯而伟大。“摸着的人就都好了。”(14:36

这段情节与患血漏的妇人一摸耶稣的衣裳繸子就痊愈了的情节类似(见9:20)。在那一情节的注释中,我们已经指出,“耶稣的衣裳繸子”代表圣经最外在的层面,也就是它的字面意义。正如衣服能保护我们不受极端天气的影响一样,圣经的真理也能保护我们不受灵性上的伤害。因此,一般来说,衣服表示神圣真理的强大保护能力。例如,我们在诗篇中读到:“耶和华以能力为衣,以能力束腰。”(诗篇93:1)这指的是主的神圣真理的能力。 8

我们若相信圣经的字句内含神圣的能力,并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它,我们就能得到神的保护,我们的软弱也能得到医治。这就是圣经的能力,即使是其最外在的形式。当我们阅读圣经,按照它的教导生活,“触摸它们”,并让它们反过来触动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能像革尼撒勒人一样,“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这一章以施洗约翰被斩首开始,以革尼撒勒地方“所有的病人”得到医治结束(14:36)。尽管希律试图摧毁圣经的字面意义,但它还是得胜了。代表圣经字面意义的治愈性真理的施洗约翰依然活着。

Poznámky pod čarou:

1. 这是罗马分封王希律·安提帕。他是希律王的儿子;希律王定意除灭耶稣,因为博士称祂为“犹太人的王”,这被认为是对希律王权的威胁(见马太福音2:2,16)。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希罗底离弃了她的丈夫(希律的兄弟),与希律发生了奸情。她还带着她第一次婚姻的女儿。

2. 同样的表达在前面也使用过:耶稣看到众人困苦流离,就“动了怜悯之心”(9:36)。

3. 《属天的奥秘》3880[4]:“在圣经中经常会出现对偶,其中一个指属天的或良善的事物,另一个指属灵的或真实的事物,以便圣经的每一个部分都存在神圣的婚姻,因而存在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另见《属天的奥秘》590:“构成人思想的每一个意念都包含来自悟性和意愿的成分,也就是说,既有来自思维的成分,也有来自爱的成分......因此,在先知书中,特别是在以赛亚书中,对偶几乎随处可见,一个涉及属灵的事物,一个涉及属天的事物。”

4. 史威登堡并不使用“象征”这个术语。相反,他说的是“对应”,这实际上是一个更准确的术语。他所说的“对应”是指地上的一切事物与天上的一切事物存在确切的对应关系。因此,地上的饼不是天国之爱的象征,而是与它对应。同样,水与真理相对应,因为它具有相应的功能。在地上,水可以解身体之渴,并洁净我们的身体。在天上,真理能解灵魂之渴,并洁净我们的灵魂。史威登堡是这样表述的:“字面意义由世上的事物构成,灵性意义由天上的事物构成。由于天堂与世界是通过对应结合的,所以主赐下圣经,使它的每一个细节,小至一点一划,都包含对应。事实上,圣经是用纯粹的对应写成的。”(《天堂与地狱》114

5. 《真实的基督教》126:“在试探中,人似乎被撇弃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此时,神与人亲密地同在,在他的灵魂深处暗暗地提供支持。”

6. 史威登堡指出,所有人都可以得救,只要他们相信神并遵守诫命。“所有出生的人,无论多少,也无论信仰什么宗教,都可以得救,只要他们承认神并按照十诫的诫命生活。”(《圣治》253)虽然史威登堡承认神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宗教,但他也断言,基督徒如果要得救,就必须单单注视耶稣。“在基督徒中,没有人能够进入天堂,除非他相信主神救主,单单求告祂。”(《真实的基督教》107

7. 《真实的基督教》787:“因为人是属世的,所以会作属世的思考。结合必须发生在人的思想中,从而发生在他的情感中。当人将神想象为一个人时,结合便产生了。与一位不可见的神结合,好比眼睛望向浩瀚的太空,看不到它的边际,也好比眼睛望向茫茫大海,除了无尽的天空和大海,一无所见。另一方面,与一位可见之神结合,好比眼睛望向空中或海上的一个人,他张开双臂,邀请我们投入他的怀抱。因为神与人的结合,也必须是人与神互动结合。除非与一位可见之神结合,否则这种互动是不可能发生的。”

8. 《属天的奥秘》9959:“保护良善不受邪恶和虚假影响并抵制它们的是真理。良善所拥有的一切能力都是通过真理来行使的。”

Bible

 

2 Kings 5:10

Studie

       

10 And Elisha sent a messenger unto him, saying, Go and wash in the Jordan seven times, and thy flesh shall come again to thee, and thou shalt be cl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