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創世記 22

Studie

   

1 這些事以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亞伯拉罕!他:我在這裡。

2 :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以撒,往摩利亞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上,把他獻為燔祭。

3 亞伯拉罕起來,備上,帶著兩個僕人和他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4 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的見那地方

5 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你們和在此等候,我與童子往那裡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裡來。

6 亞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裡拿著與刀;於是人同行。

7 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父親哪!亞伯拉罕:我兒,我在這裡。以撒:請看,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那裡呢?

8 亞伯拉罕:我兒,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於是人同行。

9 他們到了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裡築,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的柴上。

10 亞伯拉罕就伸拿刀,要殺他的兒子

11 耶和華的使者從呼叫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我在這裡。

12 天使: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一點不可害他!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

13 亞伯拉罕舉目觀,不料,有一隻公,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來,獻為燔祭,代替他的兒子

14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的意思),直到今日人還:在耶和華的上必有預備。

15 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從呼叫亞伯拉罕說:

16 耶和華:你既行了這事,不留下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我便指著自己起誓

17 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上的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

18 並且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因為你聽從了我的話。

19 於是亞伯拉罕回到他僕人那裡,他們一同起身往別是巴去,亞伯拉罕在別是巴。

20 這事以,有人告訴亞伯拉罕說:密迦給你兄弟拿鶴生了幾個兒子

21 長子是烏斯,他的兄弟是布斯和亞蘭的父親基母利,

22 並基薛、哈瑣、必達、益拉、彼土利(彼土利生利百加)。

23 個人都是密迦給亞伯拉罕的兄弟拿鶴生的。

24 拿鶴的妾名叫流瑪,生了提八、迦含、他轄,和瑪迦。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2857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2857. “他们起身” 表提升到更高程度. 这从 “起身” (或起来) 的含义清楚可知: 在圣言中, 当提及 “起身” 或 “起来” 时, 它表示某种事物得到提升 (参看2401节), 在此表示试探过后理性的提升; 因为试探过后, 理性总是被提升, 这就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情形. 人在其中得胜的每一个试探都会提升他的心智和构成其心智的事物; 因为这试探巩固他的良善与真理, 并添加新的良善与真理 (1692, 1717, 1740, 2272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2272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2272. “说, 假若在那里找到四十个呢” 表那些经历了试探的人. 这从数字四十的含义清楚可知, 四十是指试探, 如第一卷所解释的 (730节). 这些事以一个系列相继发生, 这从试探可以看出来. 试探的发生不仅是为了人可以确认真理, 还为了真理能与良善结合得更紧密. 因为经历试探时, 人会为了真理而与虚假争战, 那时, 他遭受内心痛苦和折磨, 故属于恶欲的生命快乐及其伴随的乐趣不复存在. 来自主的良善会流入进来, 同时邪恶被视为可憎恶的. 其结果是, 与之前的思维相反的新思维会产生. 然后, 其心智能被折向这些思维, 从而能从邪恶转向与真理结合的良善. 由于良善与真理通过试探结合, 并且前一节说到, 那些良善能与真理结合之人会得救, 故本节才会出现这样的话, 大意是, 良善与真理能通过试探结合. 这就是那些知晓内义的人所看到的一系列观念.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