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創世記 11:23

Studie

       

23 西鹿生拿鶴之又活了二年,並且生兒養女。

Komentář

 

Two

  

The number "two" has two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Bible. In most cases "two" indicates a joining together or unification. This is easy to see if we consider the conflicts we tend to have between our "hearts" and our "heads" -- between what we want and what we know. Our "hearts" tell us that we want pie with ice cream for dinner; our "heads" tell us we should have grilled chicken and salad. If we can bring those two together and actually want what's good for us, we'll be pretty happy. We're built that way -- with our emotions balanced against our intellect -- because the Lord is built that way. His essence is love itself, or Divine Love, the source of all caring, emotion and energy. It is expressed as Divine Wisdom, which gives form to that love and puts it to work, and is the source of al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In His case the two aspects are always in conjunction, always in harmony. It's easy also to see how that duality is reflected throughout creation: plants and animals, food and drink, silver and gold. Most importantly, it's reflected in the two genders, with women representing love and men representing wisdom. That's the underlying reason why conjunction in marriage is such a holy thing. So when "two" is used in the Bible to indicate some sort of pairing or unity, it means a joining together. In rare cases, however, "two" is used more purely as a number. In these cases it stands for a profane or unholy state that comes before a holy one. This is because "three" represents a state of holiness and completion (Jesus, for instance, rose from the tomb on the third day), and "two" represents the state just before it.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最后的审判 # 58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74  
  

58. III.属巴比伦者住在何处

下面说说迄今为止, 他们居于灵界何处。前面说过(48), 万民在灵界的分布情况如下:聚集在中间的是新教徒, 新教徒周围是天主教徒, 然后是伊斯兰教徒, 最后是异教徒。就是说, 天主教徒住在中央新教徒的周围。如此分布, 是因从圣言获得真理之光的人住在中央。从圣言获得真理之光也就获得天国之光, 因为天国之光发于圣谛, 而圣言是圣谛所在。对于天国之光发于圣谛, 可参看《天国与地狱》一书(天国与地狱126-140,天国与地狱303-310)。

光从中央辐射, 照亮周围。天主教徒住在最接近中央的位置, 因为他们拥有圣言。虽然平信徒无从念诵, 但是神职人员有所念诵。是故, 在灵界, 天主教徒得以住在从圣言获得真理之光的人周围。

下面我描述一下他们的住处在被倾覆成为废墟之前的情况。多数人住在南边和西边, 少数人住在北边和东边。住在南边的, 在世时曾有出众的才能, 在信仰上也已形成定见。为数众多的贵族和富人住在那里, 不过他们不住在地上, 却住在地下, 并在入口处设立守卫, 因为害怕强盗。

那地有一个大城, 几乎横贯东西, 接近新教所在的中间地带。无以数计的人在那城市逗留。城中布满了圣殿和修道院。神职人员将他们千方百计搜刮而来的珍宝运到这里, 藏于精心设计的地窖之中。除了他们自己, 别人是进不去的, 因为地窖设计得好像迷宫。他们满心相信这些珍宝不会被摧毁, 心思全然倾注其上。当我看到这些地窖时, 不禁为它的设计精巧和不断扩大的灵活性感到吃惊。多数自称耶稣会士的人住在那里, 他们与附近的富人保持友善的关系。上文提到的讨论如何扩大权势, 使百姓盲目顺从的议会(56), 就在该地靠东的位置。

以上描述的是南边的情况。住在北边的人在才能上不及住在南边的人, 在信仰上也没有完全的定见。因为他们的领悟能力比较模糊, 信仰比较盲目, 人数也没有南方那样多。他们中的多数人也住在一个几乎横贯东西的大城, 城中也布满了圣殿和修道院。靠近东边的地区住着多种信仰的人, 包括一些新教徒。城外某些地方也为天主教徒所占据。

至于东边, 住在那里的是权欲最大同时有一定头脑的人。他们住在山上, 但只住朝北的一面, 没人住朝南的一面。靠北的角落有一座山, 山顶住着一个癫狂的人。他们利用意念的交流(灵界才有的特征), 通过它发号施令, 宣称他就是以人身显现的天国之神, 并向他行拜神之礼。他们如此行, 是因百姓希望摆脱他们的偶像崇拜。他们以此作为控制百姓的一个手段。那山正是以赛亚所说的"在北方极处的聚会之山", 住在山上的就是所谓的"路西弗"(以赛亚书14:12-13)。因为住在东边的巴比伦者最有头脑, 最为狡诈。

我还看到一些人正修建一座高塔, 塔项通天。不过这只是表象, 刚好反映他们的图谋。因为在灵界, 心中的图谋可在远处以尚未实际存在的事物显现出来。这是灵界的一个普遍特征。由此表象, 我明白了巴别塔的含义, 如经上所记:"他们说, 来吧, 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 塔顶通天...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 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 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创世记11:1-10)

至于西边的后面部分, 那里矗立着很多高山, 山上住着巴比伦最邪恶的人。他们从心里否认神, 口头上却宣称信神, 举止比任何人更为虔诚。又利用各种恶毒的手段, 将百姓钳制在他们的权势下, 强迫他们顺从。我未得允许描述这些手段, 因为太过邪恶。笼统言之, 则如《天国与地狱》一书所提到的(天国与地狱580)。

他们所住的山正是启示录所说的"七座山", 住在上面的被描绘为一个坐在朱红色兽上的女人, 如经上所记:"我就看见一个女人骑在朱红色的兽上, 那兽有七头十角, 遍体有亵渎的名号...在他额上有名写着说, 奥秘哉, 大巴比伦, 作世上的淫妇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那七头就是女人所坐的七座山。"(启示录17:3, 5, 9)

"女人"在灵义上系指教会, 在此于相反的意义上, 指被亵渎的信仰。"朱红色兽"系指被亵渎的属天之爱, "七山"则指亵渎的权力欲望。以上描述的是西边的情况。他们按方位居住, 是因在灵界, 每个人都被带到与其情感和爱欲相应的地方, 没有例外。关于这一点, 可参看《天国与地狱》论"天国的方位"一文(天国与地狱141-153)。

总而言之, 巴比伦的会议都是为了追求权势, 不仅是天上的, 也是全世界的, 以便掌管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为达到目的, 他们不断推出新的教令和教义。在来生, 他们依样而行。因为人在尘世如何, 在灵界也如何, 特别是信仰方面。主许我听见某些神职人员商议一个教义, 以吩咐百姓遵守。该教义由很多条款组成,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要取得掌管天地的权柄, 将主的权柄完全占为己有。后来这些条款在众人面前宣读了, 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 宣告这些条款都出于最深的地狱, 可是听众并不明白。当时发生的一幕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一群魔鬼从最深的地狱上来, 面貌狰狞黝黑。他们将条款撕碎, 不是用手, 而是用牙齿, 然后带到他们的地狱去了。看见的人都惊骇不已。

  
/ 74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