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以西結書 20:17

Studie

       

17 雖然如此,我眼仍顧惜他們,不毀滅他們,不在曠野將他們滅絕淨盡。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9224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9224. “你要将头生的儿子归给我” 表通过它们所获得的信的一切事物, 即它们也要归于主, 不可归于自己. 这从 “头生的儿子” 和 “归给我” 的含义清楚可知:

“头生的儿子” 是指教会所拥有的信的一切事物 (参看2435, 6344, 7035, 7039, 7778, 8042节);

“归给我” 是指归于主, 因为在圣言中,

“耶和华” 表示主.

“头生的儿子” 所表示的信的一切事物是指源于仁之良善的信念; 因为信从该良善产生. 无论从圣言, 还是从教会的教义所获得的真理, 它们绝无可能变成信之真理, 除非有它们能被植入其中的良善存在. 原因在于, 首先接受真理的, 是理解力, 因为它看见真理, 并将它们引入意愿; 当这些真理在意愿中时, 它们就在人里面, 因为意愿才是这个人真正的自己. 因此, 人若以信就是在此人意愿这些真理并出于意愿实行它们之前, 与他同在的信, 就大错特错了. 在此之前, 信之真理本身并没有生命. 属于意愿的一切都被称为 “良善”, 因为它们是被爱着的; 当在意愿中时, 真理就这样变成良善, 或信就这样变成仁. 自古以来有两个争论一直困扰着教会. 第一个就是教会的长子是信还是仁; 第二个就是与仁分离之信是否带来拯救. 这两个争论之所以产生, 是因为在一个人重生之前, 他能感知要成为信之事物的真理, 不能感知系仁之良善的良善. 因为信之真理是通过外在途径进入的, 也就是说通过听闻进入, 并被存在记忆里, 从那里出现在理解力中. 但仁之良善是通过内在途径流入的, 即出于天堂经由内在人, 也就是从主经由天堂流入, 故感知不到, 直到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开始为了良善的功用和生活的缘故而被爱; 当它们属于意愿时, 这一切就会发生. 这就解释了为何信被视为教会的长子, 又为何人们将长子的名分, 即超过仁之良善的优先和优越权也归于信; 而事实上, 仁之良善才是优先和更高的, 信之真理只是表面上如此 (3325, 3494,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701, 4925, 4926, 4928, 4930, 4977, 5351, 6256, 6269, 6272, 6273节).

属教会的人之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陷入模糊和黑暗, 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 宇宙万物皆与真理和良善有关, 并且无论要成为什么事物, 都必须与这二者有关. 他们也没有意识到, 人里面有两种官能, 被称为理解力和意愿, 真理与理解力有关, 良善与意愿有关; 若与这二者无关, 任何东西都不会变成人自己的. 由于这些事物处在模糊和黑暗之中, 而人的思维观念却建立在这类事物的基础之上, 所以这个错误无法显明给属世人. 然而, 如果这一点说清楚了, 教会成员就会从圣言如同在清晰的光中那样发现, 关于仁之良善, 主自己已经说了无数的话; 这良善在教会中居于首位; 信只存在于该良善里面, 不在任何地方. 仁之良善就是出于对良善的意愿而行良善. 他们还会发现与仁分离之信所带来的错误, 如: 一个人能意愿邪恶并相信真理, 因此, 真理能与邪恶一致; 信能使天堂的生命与一个拥有地狱生命在里面的人同在, 所以这一种生命能转化为那一种生命; 因此, 那些在地狱里的人能被提到天堂, 在天使当中过一种与他们以前的生活相反的生活. 持有这些错误的人没有考虑到, 有人若过一种与在世上早已获得的生活相反的生活, 就会丧失生命. 试图这样做的人就像那些垂死挣扎, 在可怕的痛苦折磨中结束自己生命的人. 像这些和其它许多错误就是由与仁分离之信的教义带来的.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3539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3539. “给她小儿子雅各穿上” 表对真理的情感, 或源于真理的良善生命. 这从 “利百加” 和 “雅各” 的代表, 以及 “穿上” 的含义清楚可知: “利百加” 是指神圣理性的神性真理; “雅各” 是指神圣属世层的神性真理; “穿上” 在此是指交流并灌输某种东西, 即包裹 “以扫的衣服” 所表示的良善的真理 (3537节), 因而对属世层的真理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此和源于真理的良善生命是一样的. 从前面所述 (3518节) 可以得知要如何理解这些事. 然而, 它们都是些诸如现今完全不为人所知的那类事, 所以要作出一些解释, 以便能理解它们. 就至高意义而言, 本章论述的主题是主, 以及祂如何使其属世层变成神性; 就代表意义而言, 主题则是人的属世层的重生 (参看3490节).

就人而言, 情况如下: 重生的目的是叫人的内在人, 因而他的灵魂或灵可以被新造或重生. 但是, 如果他的外在人没有重生, 他的内在人就无法被新造或重生. 因为虽然人死后变成一个灵, 但他仍将那些属于其外在人的事物带入来世, 这些事物就是属世的情感, 以及教义事物, 甚至记忆知识; 总之, 就是属于外部记忆或属世记忆的一切 (参看2475-2483节). 事实上, 它们形成他的内层终止于其上的基础层面. 因此, 对这些外层事物的安排就决定了内层事物在流入它们时的性质, 因为它们在这些外层事物里面被调整. 由此明显可知, 不仅人的内在人或理性人必须重生或被新造, 而且他的外在人或属世人也必须重生或被新造. 若非如此, 就会不有任何对应. 内在人及其属灵之物和外在人及其属世之物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参看2987, 2989-2991, 3002, 3493节).

就代表意义而言, 人重生的状态在本章以 “以扫” 和 “雅各” 来描述. 此处描述了该状态的第一个阶段, 也就是说, 人正经历重生时, 或重生前的状态. 实际上, 这种状态与人重生后的状态完全相反. 因为在前一个状态, 也就是人正经历重生时, 或重生前的状态, 理解力的事物, 也就是真理的事物似乎领先; 不过, 一旦他重生, 那么意愿的事物, 也就是良善的事物就会领先. 在第一个状态, 理解力或真理的事物似乎领先; 这一事实由雅各夺走以扫的长子名分 (参看3325, 3336节), 然后又夺走他的祝福, 也就是此处所论述的主题来代表. 这种状态与重生后的状态完全相反, 这一事实由雅各装作以扫, 也就是说, 他穿上以扫的衣服, 包上母山羊的羊羔皮来代表. 因为在这种状态, 理性真理尚未与理性良善如此联结, 或也可说, 理解力尚未与意愿如此联结, 以至于流入并作用于属世层, 整理那里如此颠倒的事物.

这一点也可从大量经验, 尤其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 人能以其理解力进行辨别, 他的属世层由此便能知道许多系良善与真理的事物, 但意愿还不能根据这些事物行动. 如这一真理: 爱与仁是人里面的本质事物. 他能以其理解力明白并确认这个真理, 但他在重生之前, 却不能以其意愿承认它. 甚至有些人完全缺乏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 也能很好地理解这个真理. 这同样适用于以下真理: 爱正是人的生命, 爱如何, 生命就如何; 一切快乐和一切愉悦皆源于爱, 因而一切欢喜和一切幸福也源于爱; 因此, 爱如何, 欢喜和幸福就如何. 人也能以其理解力领悟这一真理, 哪怕意愿不同意, 甚至反对它, 即: 最幸福的生活来源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 因为神性本身流入这种生活; 相反, 最悲惨的生活来源于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 因为地狱流入这种生活. 所以, 理解力, 而非意愿能领悟这样的真理: 对主之爱是天堂的生命, 相爱则是这生命的灵魂. 因此, 他越不出于其 (未重生) 意愿的生命思考, 并且越不从那里反思自己的生活, 就越以其理解力领悟这个真理; 但他越出于其 (未重生) 意愿的生命思考, 就越不理解它, 甚至否认它.

人也能以其理解力清楚明白: 神性能流入人所具有的谦卑中, 因为在谦卑的状态下, 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 因而阻碍的地狱之物都被移除. 但是, 只要他的意愿不是一个新意愿, 并且他的理解力没有与这新意愿联结, 发自内心的谦卑就不可能存在于人里面. 事实上, 人越是过着邪恶的生活, 即他的意愿越趋向邪恶, 这种谦卑就越不可能存在于他里面, 而且上述真理在他看来, 就越模糊, 他甚至越发否认它. 因此, 人还能以其理解力明白, 当谦卑存在于某人里面时, 它在那里不是为了主的荣耀之爱, 而是为了祂的圣爱; 在这种情况下, 主与良善并真理就能进入, 给此人带来祝福和快乐. 不过, 越请教意愿, 这真理就越模糊. 许多其它例子也是如此.

人尽管不去意愿, 但仍能理解何为良善与真理的这种官能已经被赋予他, 好使他能得以改造和重生. 由于这个原因, 这种官能既存在于善人身上, 也存在于恶人身上; 事实上, 有时在恶人身上更敏锐. 不同之处在于, 对恶人来说, 为了生活, 也就是为了源于真理的生活良善的真理情感并不存在, 所以他们不能被改造. 但对善人来说, 为了生活, 也就是为了生活良善的真理情感的确存在, 所以他们能被改造. 善人改造的第一个状态是, 在他们看来, 教义所教导的真理似乎是首要的, 生活的良善则是次要的, 因为他们出于真理行善. 而他们的第二个状态是, 生活的良善是首要的, 教义所教导的真理则是次要的, 因为这时, 他们出于良善, 也就是良善的意愿行善.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由于意愿已经与理解力如同在一个婚姻中那样结合, 故此人就重生了. 就内义而言, 涉及以扫和雅各的这些事就论述了这两种状态.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