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以西結書 16:42

Studie

       

42 這樣,我就止息向你發的忿怒,我的忌恨也要離開你,我要安靜不再惱怒。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6306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6306. “并且我从前从亚摩利人手中所夺的” 表由于战胜邪恶。这从 “亚摩利人” 的代表和 “从手中所夺” 的含义清楚可知: “亚摩利人” 是指邪恶 (参看1857节); “从手中所夺” 是指通过得胜而获得。关于 “亚摩利人”, 要知道, 他们表示邪恶, 和 “迦南人” 一样; 在圣言中所提到的那地的其它民族都表示各种邪恶和虚假。当以色列人占有迦南地时, 这些民族就代表这类东西。因为每当以色列人代表天堂的事物时, 那些民族就代表地狱的事物; 迦南地就这样代表来世的一切状态; 并且正因这些民族代表地狱的事物, 所以他们遭受咒诅、全然毁灭; 与剩下的人立约也被禁止。

以色列人占有并住在那些代表地狱之人的地上是一种代表, 它代表主到来之时所发生的事; 那时, 地狱灵占据了天堂的大部分; 主通过降世并使祂自己里面的人身变成神性而将他们从那里驱逐出去, 并投入地狱, 由此将天堂从他们手中解救出来, 把它作为一个产业赐给那些属于祂的属灵国度之人。

亚摩利民族代表总体上的邪恶, 这一点从提到它的经文明显看出来, 如以西结书:

主耶和华对耶路撒冷如此说, 你的根源, 你的出身, 是在迦南地; 你父亲是亚摩利人, 你母亲是赫人。(以西结书 16:3, 45)

“父亲” 在内义上表示教会的良善, 但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邪恶; “母亲” 表示教会的真理, 在反面意义上表示虚假, 故经上说 “你父亲是亚摩利人, 你母亲是赫人”。

阿摩司书:

我从他们面前除灭亚摩利人。其高虽如香柏树的高, 他如橡树那样强壮。我在旷野引导你们得到亚摩利人的地。(阿摩司书 2:9, 10)

此处 “亚摩利人” 也表示邪恶, 因为自我之爱的邪恶以 “香柏树的高和橡树的强壮” 来描述。“亚摩利人” 之所以表示总体上的邪恶, 是因为整个迦南地被称为 “亚摩利人的地”; 因为经上说 “我在旷野引导你们得到亚摩利人的地”。另外, 在列王纪下:

犹大王玛拿西行这些可憎的恶事, 比先前亚摩利人在他面前所行的一切恶事更甚。(列王纪下 21:11)

“用剑” 表示通过进行争战的真理。这从 “剑” 的含义清楚可知, “剑” 是指进行争战的真理 (参看2799, 4499节)。“用弓” 表示通过教义, 这从 “弓” 的含义清楚可知, “弓” 是指教义 (2686, 2709节)。

此处以色列是因着内义而说这句话, 即 “我从前用剑用弓从亚摩利人手中所夺的分”, 这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雅各并没有用剑用弓从亚摩利人手中夺走那分, 而是从哈抹的子孙那里买来的, 这一点从创世记明显看出来:

雅各从巴旦亚兰回来的时候, 来到撒冷, 就是迦南地的示剑城, 在城对面扎营。就用一百可锡塔从示剑的父亲、哈抹的子孙手里买了支帐棚的那块田。(创世记 33:18, 19)

这田就是他们给约瑟的那分, 这一事实从约书亚记中的这些话明显看出来:

以色列人从埃及所带上来约瑟的骸骨, 葬埋在示剑, 就是在雅各从前用一百可锡塔向示剑的父亲哈抹的子孙所买的那块田里, 这就作了约瑟子孙的产业。(约书亚记 24:32)

由此明显可知, 那分是买来的, 它就是被给予约瑟的东西。

所表示的也不是附近的示剑城, 就是西缅和利未用剑杀了一切男丁的城 (创世记 34章)。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 雅各憎恶他们所行的, 并因此咒诅西缅和利未, 将自己与那罪行完全撇清。他说:

我的灵魂啊, 不要进入他们的密谋; 我的荣耀哪, 不要参加他们的集会; 因为他们在怒中杀人, 任意砍断牛筋。他们的怒气可咒, 因为很暴烈; 他们的烈怒可诅, 因为很残忍; 我要把他们分散在雅各中, 使他们散居在以色列。(创世记 49:5-7)

由此明显可知, 这些话, 即 “我从前用剑用弓从亚摩利人手中所夺的那一分”, 是雅各在预言的灵里为了内义所说的。

关于流注, 以及灵魂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续)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6353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6353. “他们的剑是强暴的器械” 表教义事物用来摧毁仁爱行为, 从而摧毁仁爱本身。这从 “强暴的器械” 和 “剑” 的含义清楚可知: “强暴的器械” 是指用来摧毁仁爱的事物, “器械” 是指服务类的事物, 这是显而易见的, “强暴” 是指对仁爱的摧毁, 稍后会看到这一点; “剑” 是指教义事物, 或宗教教义。因为 “剑” 是指用来与虚假并邪恶争战的信之真理 (参看2799节); 因此, “剑” 是指教义事物或宗教教义, 在此是指用来与真理并良善争战, 并毁灭它们的教义, 因为这就是那些捍卫唯信, 或与仁分离之信的人所行的, 仁爱的对立面在他们当中盛行。

被那些捍卫唯信的人用来摧毁仁爱行为的宗教教义主要是这些: 人得救靠的是唯信, 无需仁爱行为; 这些行为是没有必要的, 人甚至能在他临死的最后一刻靠着唯信得救, 无论他整个一生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因此那些所行的无非是残忍或抢劫或奸淫或亵渎的人都能得救。所以救恩只是进入天堂的准许, 这意味着除了那些在生命结束时领受这恩典的人外, 没有人被准许进入; 这也意味着有些人凭神的怜悯而被拣选, 有些人则被无情地诅咒。然而, 事情的真相是, 主不拒绝任何人上天堂。人们所过的生活和这种生活的交流 (它们在天堂被地上的接受者感知为气味)使得他们完全不可能住在那里, 因为他们在天堂被他们所过的生活折磨, 比他们在最深的地狱更甚。

“剑” 表示进行争战并杀戮的虚假, 这一点明显可见于

启示录:

就另有一匹马出来, 是红的, 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 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 使他们彼此相杀, 又有一把大剑赐给他。(启示录 6:4)

又:

用剑杀人的, 必被剑杀。(启示录 13:10, 14)

“强暴” 是指向仁爱所施的暴力, 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清楚看出来, 如以赛亚书:

强暴人已归无有, 亵慢人已经灭绝; 一切使罪孽成形的都被剪除。他们用一句话就定了人的罪, 为在城门口断是非的设下罗网, 用虚无的事屈枉义人。(以赛亚书 29:20, 21)

在这段经文中, “强暴人” 在原文是用另一个词来表达的; 不过, 这个词也具有同样的含义; “强暴人” 是指向仁爱施暴的人, 这一事实由 “用一句话就定了人的罪” 和 “屈枉义人” 来表示。

同一先知书:

他们的行为都是罪孽; 强暴的行为就在他们手中。你们的脚奔向邪恶, 他们急速流无辜人的血。(以赛亚书 59:6, 7)

此处 “强暴” 是指向仁爱所施的暴力, 这种暴力也由 “流人的血” 来表示 (参看374, 1005节)。又:

你地上不再有强暴, 境内不再有荒凉和毁灭。(以赛亚书 60:18)

此处 “强暴” 表示对仁爱的摧毁, 因为结果就是地上, 也就是教会里的荒凉和毁灭。

耶利米书:

我宣告有强暴和毁灭!因为耶和华的话终日成了我的凌辱、讥刺。(耶利米书 20:8)

此处 “强暴” 也表示在属灵事物上的暴力, 因而表示对仁, 以及信的摧毁。以西结书:

这地满了流血的审判, 城邑满了强暴。(以西结书 7:23)

“流血的审判” 表示对信的摧毁, “强暴” 表示对仁的摧毁。

又:

他若生一个强暴的儿子, 是流人血的, 行了这些事中的任何一件; 在山上吃了, 并玷污同伴的妻, 欺压困苦和穷乏的人, 抢夺人的物, 未曾将当头还给人, 却向偶像举目, 并行可憎的事, 取利息, 索取高利; 这人岂能存活呢?他必不能存活, 必要死亡。(以西结书 18:10-13)

此处描述了 “一个强暴的儿子, 是流人血的”, 所列举的恶行都是他所摧毁的仁爱行为; 因此, “一个强暴的儿子, 流人血的” 就是一个摧毁仁与信的人。

诗篇:

耶和华啊, 求你拯救我脱离凶恶的人, 保护我脱离强暴的人。他们心中图谋奸恶, 终日聚集要争战; 他们使舌头尖利如蛇, 嘴唇下有虺蛇的毒气。耶和华啊, 保守我脱离恶人的手!保护我脱离强暴的人。愿鼓舌伤的人不能立定于地上; 祸患必猎取强暴的人, 将他打倒。(诗篇 140:1-4, 11)

“强暴的人” 表示那些摧毁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的人; “他们终日聚集要争战; 使舌头尖利如蛇, 嘴唇下有虺蛇的毒气, 祸患必猎取他, 将他打倒” 表示他们与这些真理并良善争战。除此之外, 其它地方也提到 “强暴” (如以西结书 12:19; 约珥书3:19; 玛拉基书2:16, 17; 西番雅书3:4; 诗篇18:48; 55:9-11; 58:3-6; 申命记19:16)。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