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出埃及記 32:13

Studie

       

13 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上的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必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10472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10472. “你知道这百姓, 他们是专于作恶的” 表这个民族的兴趣在于与神圣的内在之物分离的外在之物. 这从 “恶” 和 “罪” 的含义清楚可知, “恶” 和 “罪” 是指与神性的断绝, 分离, 以及对它的一种背离 (参看4997, 5746, 5841, 9346节). 之所以说 “与神圣的内在之物分离”, 是因为当外在之物与内在之物分离时, 它也与神圣之物分离; 因为一个人里面的神圣之物居于他的内在. 从天堂流入并与人同住, 也就是经由天堂来自主之物就被称为 “神圣”. 天堂流入一个人的内在, 并经由这内在流入他的外在; 因为人的内在是照着天堂的形像, 因而是为了接受属于那里的属灵事物而被造的; 外在是照着世界的形像, 因而是为了接受属于那里的属世事物而被造的 (9279, 10156节). 由此明显可知一个外在与内在分离的人是什么样, 也就是说, 他的兴趣只在于尘世, 世俗和肉体事物. 那些兴趣只在于这些事物的人不明白何为内在, 因而也不明白何为关心天上的神性事物. 他们以为, 当他们去做那些构成教会的外在敬拜的事时, 也就参与了神性的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在这种时候, 要么他们从小就已习惯的肉体快乐主宰了他们的心智, 要么他们可以在他人面前表现的世俗目的激励着他们, 要么履行他们的职责所获得的利益或赢得的声望成为他们的动机. 因此, 他们对尘世, 世俗和肉体事物感兴趣, 对天上的神性事物不感兴趣. 而那些兴趣在于来自内在之物的外在事物之人则不然.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4997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4997. “我怎能作这大恶, 得罪神呢” 表既然如此, 它们只存在分离, 而不是结合. 这从 “恶”, 以及 “得罪” 的含义的含义清楚可知: “恶” 和 “得罪” 是指当事物分离而非结合时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说, 它描述了如若属灵的属世良善与非属灵的属世真理结合, 将会发生的情形; 因为这二者既不同也不适合, 会彼此拉开距离. 经上之所以说 “作这大恶, 得罪神”, 是因为就其本身而言, 恶, 以及罪无非是与良善分离. 此外, 邪恶本身在于分离, 这一点从良善明显看出来; 事实上, 良善就是结合, 因为一切良善皆源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 对主之爱的良善将人与主, 因而与从主发出的一切良善联结起来; 对邻之爱的良善则将他与天堂和那里的社群联结起来; 因此, 他凭这爱而与主结合. 严格来说, 天堂就是主, 因为主是那里全部中的全部.

但对邪恶来说, 情况刚好相反. 邪恶源于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 源于自我之爱的邪恶不仅使人与主分离, 还使他与天堂分离, 因为除了自己外, 他不爱任何人, 即便爱他人也只是视他们为自身利益的一部分, 或因他们与他构成一体. 因此, 他将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他自己, 完全远离其他人, 尤其最远离主. 当一个社群中许多人这样做时, 那么所有人都会彼此分离, 各自都从心里视他人为仇敌; 若有人冒犯他的自身利益, 他就会仇恨那人, 并以毁灭他为乐. 尘世之爱的邪恶也没什么不同, 因为这爱贪恋别人的财富和货物, 渴望拥有属于他们的一切; 由此也产生敌意和仇恨, 只是程度较小. 为叫人知道何为恶, 因而何为罪, 只是让他研究一下, 知道何为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就可以了; 要知道何为良善, 只是让他研究一下, 知道何为对神之爱和对邻之爱就可以了. 通过这种方式他就会知道何为邪恶, 进而知道何为虚假; 由此知道何为良善, 进而知道何为真理.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