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出埃及記 1

Studie

1 以色列的眾子,各帶家眷,和雅各一同埃及。他們的名字記在下面。

2 有流便、西緬、利未、猶大

3 以薩迦、西布倫、便雅憫、

4 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

5 凡從雅各而生的,共有七十人。約瑟已經在埃及

6 約瑟和他的弟兄,並那一的人,都死了

7 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

8 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

9 對他的百姓:看哪,這以色列民比我們還多,又比我們強盛。

10 來罷,我們不如用巧計待他們,恐怕他們多起來,日後若遇甚麼爭戰的事,就連合我們的仇敵攻擊我們,離開這去了。

11 於是埃及人派督工的轄制他們,加重擔苦害他們。他們為法老建造兩座積貨城,就是比東和蘭塞。

12 只是越發苦害他們,他們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埃及人就因以色列人愁煩。

13 埃及人嚴嚴的使以色列人做工,

14 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作磚,是作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的待他們。

15 有希伯來的兩個收生婆,名施弗拉,名普阿;埃及王對他們

16 你們為希伯來婦人收生,他們臨盆的時候,若是男孩,就把他殺了;若是女孩,就留他存活。

17 但是收生婆敬畏,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竟存留男孩的性命。

18 埃及王召了收生婆來,:你們為甚麼做這事,存留男孩的性命呢?

19 收生婆對法老:因為希伯婦人與埃及婦人不同;希伯婦人本是健壯的(原文作活潑的),收生婆還沒有到,他們已經生產了。

20 厚待收生婆。以色列人多起來,極其強盛。

21 收生婆因為敬畏便叫他們成立家室。

22 法老吩咐他的眾民說:以色列人所生的男孩,你們都要丟在河裡;一切的女孩,你們要存留他的性命。

Bible

 

使徒行傳 7:18

Studie

       

18 直到有不曉得約瑟的新王興起。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5702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5702. “那原是埃及人所憎恶的” 表他们处于对立面. 这从 “埃及人” 和 “希伯来人” 的代表清楚可知: “埃及人” 是指那些处于颠倒次序的人 (参看5700节); 与 “希伯来人” 吃饭原是埃及人所憎恶的, 其中 “希伯来人” 是指那些处于真正次序的人 (5701节). 因此, 这二者是彼此对立的, 这种对立产生强烈的厌恶, 最终成了可憎恶的. 关于这种憎恶, 要知道, 那些处于颠倒次序, 也就是陷入邪恶和随之的虚假之人最终会变得如此厌恶教会的良善与真理, 以致当听见它们, 尤其听见它们的内层事物时, 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如此可憎, 以致他们觉得恶心, 想要呕吐. 当我想知道为何基督教界不接受圣言的这些内层事物时, 便被告知并指示这一点. 基督教界的灵人出现了, 并被迫听见圣言的内层; 然后他们因这些东西而如此恶心, 以致他们说, 他们觉得自己很想呕吐. 我也被告知, 这就是当今基督教界的样子, 几乎处处都是这样. 基督教界之所以成了这样子, 是因为他们没有为了真理的缘故而对真理的情感, 更没有出于良善而对良善的任何情感. 他们基于圣言或其教义所思, 所说的任何东西, 都是出于自童年早期所习得的习惯, 出于宗教习俗, 因而是一种没有内在的外在.

后来在雅各的后代当中所建立的希伯来教会的一切都是埃及人所憎恶的, 这一事实不仅从他们不愿与希伯来人一同吃饭, 而且还从他们憎恶希伯来教会视之为敬拜的主要部分的祭祀明显看出来, 这一点清楚可见于摩西五经:

法老说, 你们去, 在这地祭祀你们的神吧! 摩西说, 这样行本不相宜, 因为我们要把埃及人所憎恶的祭祀耶和华我们的神; 看哪, 若把埃及人所憎恶的, 在他们眼前献为祭, 他们岂不拿石头打死我们吗? (出埃及记 8:25, 26)

牧养牲畜, 作牧人, 也是他们所憎恶的, 这一点也体现在摩西五经中:

凡牧羊的, 都被埃及人所憎恶. (创世记 46:34)

因此, 埃及人憎恶属于该教会的一切. 原因在于, 起初埃及甚至也在那些构成代表性古教会的人之列 (1238, 2385节); 但随着时间推移, 他们却弃绝古教会的神, 也就是耶和华或主, 去事奉偶像, 尤其事奉牛犊. 他们还将他们尚属古教会时所获知的古教会的属天和属灵事物的实际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变为巫术. 正因如此, 他们当中的次序被颠倒了; 结果, 构成那教会的一切成了他们所憎恶的.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