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耶利米哀歌 2

Studie

   

1 主何竟发怒,使黑云遮蔽锡安城!他将以色列的华美从扔在上;在他发怒的日子并不记念自己的脚凳

2 雅各一切的住处,并不顾惜。他发怒倾覆犹大民的保障,使这保障坍倒在;他辱没这国和其中的首领。

3 他发烈怒,把以色列的角全然砍断,在仇敌面前收回右手。他像焰四围吞灭,将雅各烧毁。

4 他张好像仇敌;他站着举起右手,如同敌人将悦人眼目的,尽行杀戮。在锡安百姓的帐棚上倒出他的忿怒,像一样。

5 主如仇敌以色列和锡安的一切宫殿,拆毁百姓的保障;在犹大民中加增悲伤哭号。

6 他强取自己的帐幕,好像是园中的窝棚,毁坏他的聚会之处。耶和华使圣节和安息日在锡安都被忘记,又在怒气的愤恨中藐视君王和祭司。

7 耶和华丢弃自己的祭坛,憎恶自己的圣所,将宫殿的墙垣交付仇敌。他们在耶和华的殿中喧嚷,像在圣会之日一样。

8 耶和华定意拆毁锡安的城墙;他拉了准绳,不将收回,定要毁灭。他使外郭和城墙都悲哀,一同衰败。

9 锡安的都陷入内;将她的闩毁坏,折断。她的君王和首领落在没有律法的列国中;她的先知不得见耶和华的异象

10 锡安城的长老上默默无声;他们扬起尘土落在上,腰束麻布耶路撒冷处女

11 我眼中流泪,以致失明,我的心肠扰乱,胆涂,都因我众民遭毁灭,又因孩童和吃奶的在城内街上发昏。

12 那时,他们在城内街上发昏,好像受伤的,在母亲的怀里,将要丧命;对母亲:谷、酒在哪里呢?

13 耶路撒冷的民哪,我可用甚麽向你证明呢?我可用甚麽与你相比呢?锡安的民哪,我可拿甚麽和你比较,好安慰你呢?因为你的裂口,谁能医治你呢?

14 你的先知为你见虚假和愚昧的异象,并没有显露你的罪孽,使你被掳的归回;却为你见虚假的默示和使你被赶出本境的缘故。

15 凡过的都向你拍掌。他们向耶路撒冷城嗤笑,摇:难道人所称为全美的,称为全所喜悦的,就是这城吗?

16 你的仇敌都向你大大张;他们嗤笑,又切齿:我们灭她。这真是我们所盼望的日子临到了!我们亲眼见了!

17 耶和华成就了他所定的,应验了他古时所命定的。他倾覆了,并不顾惜,使你的仇敌向你夸耀;使你敌人的角也被高举。

18 锡安民的哀求主。锡安的城墙啊,愿你泪如,昼夜不息;愿你眼中的瞳人泪不止。

19 夜间,每逢交更的时候要起来呼喊,在主面前倾。你的孩童在各市口上受饿发昏;你要为他们的性命向主举手祷告。

20 耶和华啊,求你观!见你向谁这样行?妇人岂可自己所生育手里所摇弄的婴孩吗?祭司和先知岂可在主的圣所中被杀戮吗?

21 少年人和老年人都在街上躺卧;我的处女和壮丁都倒在刀下;你发怒的日子杀死他们。你杀了,并不顾惜。

22 你招聚四围惊吓我的,像在大会的日子招聚人一样。耶和华发怒的日子,无人逃脱,无人存留。我所摇弄所养育的婴孩,仇敌都杀净了。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7418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7418. “击打地上的尘土” 表他要移除属世层中那些被诅咒的事物. 这从 “击打”, “尘土” 和 “地” 的含义清楚可知: “击打” 是指移除; “尘土” 是指被诅咒的事物, 如下文所述; “地”, 此处即埃及, 是指属世心智 (7409节). “尘土” 之所以表示被诅咒的事物, 是因为恶灵所在的地方, 在脚底之下的边缘, 看似一块地; 事实上, 看似一块未耕种的干旱之地; 确切地说, 它们下面有一些地狱. 这地被称为 “诅咒之地”, 那里的尘土表示被诅咒之物. 有时我蒙恩得以看见当恶灵想给某人诅咒时, 就在那里跺下脚上的尘土. 我看见他们在朝向术士或巫师地狱的边缘处, 在我前面稍右的一个位置做这一切; 在那里, 那些活在世上时拥有信的知识, 然而却过着一种邪恶生活的灵人被投入地狱. 这就是为何 “尘土” 表示被诅咒之物, “跺下尘土” 表示诅咒.

由于它具有这种含义, 所以主吩咐祂的门徒们, 他们若不受接待, 就将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正如马太福音所说的:

凡不接待你们, 不听你们话的人, 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 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我实在告诉你们: 当审判的日子, 所多玛和蛾摩拉那地所受的, 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马太福音 10:14-15; 马可福音 6:11; 路加福音 9:5; 10:10-12)

“门徒” 在此不是指门徒, 而是指教会的一切事物, 因而是指信与仁的一切事物 (2089, 2129, 2130末尾, 3354, 3858, 3913, 6397节); “不接受, 不听” 表示弃绝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 “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表示诅咒. 之所以 “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 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是因为 “所多玛和蛾摩拉” 表示那些过着邪恶生活, 但对主和圣言一无所知, 因而不能接待的人. 由此可见, 所指的不是不接待门徒的一家或一城, 而是指那些在教会中没有过着信之生活的人. 谁都能看出, 一整座城不可能因他们不接待门徒, 并立刻接受门徒所传讲的新教义, 就都受到诅咒.

在以前的时代, 人们在悲伤或悔罪时扬在头上的 “尘土” 也表示受到诅咒, 如这些经文:

锡安女子的长老, 坐在地上默默无声, 他们扬起尘土落在头上, 腰束麻布; 耶路撒冷的处女, 垂头至地. (耶利米哀歌 2:10)

以西结书:

他们必放声痛哭, 把尘土撒在头上, 在灰中打滚. (以西结书 27:30)

弥迦书:

不要在亚弗拉家里哭泣; 滚于灰尘之中. (弥迦书 1:10)

启示录:

他们又把尘土撒在头上, 哭泣悲哀, 喊着说. (启示录 18:19)

这些行为在圣言的历史部分处处提及. 把尘土撒在头上, 以及身体和头垂至地面, 在地上滚于灰尘之中代表谦卑; 真正的谦卑是这样: 此人会承认并发觉自己受到了诅咒, 然而又被主从诅咒中救了出来 (2327, 3994, 4347, 5420, 5957节).

“尘土”

他们在旷野中所祷的金牛犊被捣碎磨成的 “灰尘” 也表示被诅咒之物, 对此我们在摩西五经中如此读到:

我把那叫你们犯罪所铸的牛犊用火焚烧, 又捣碎磨得很细, 以致细如灰尘, 我就把这灰尘撒在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中. (申命记 9:21)

在以下经文中, “灰尘” 也表示被诅咒之物:

耶和华神对蛇说, 你必用肚子行走, 尽你一生的日子吃土. (创世记 3:14)

弥迦书:

在往古之日牧放你的民, 列族看见, 就必为自己的势力惭愧. 他们必舔土如蛇. (弥迦书 7:14, 16-17)

以赛亚书:

尘土必作蛇的食物. (以赛亚书 65:25)

又:

巴比伦的处女啊, 下来坐在尘埃. (以赛亚书 47:1)

诗篇:

我们的灵魂伏于尘土; 我们的肚腹紧贴在地. (诗篇 44:25)

又:

我的灵魂紧贴着尘土, 求你将我救活. (诗篇 119:25)

在圣言中, “尘土” 也表示坟墓, 同样表示低级之物和众多之物.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4347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4347. “一连七次俯伏在地” 表一切事物的顺服. 这从 “俯伏在地” 的含义清楚可知, “俯伏在地” 是谦卑的感觉 (2153节), 因而是顺服. “七次” 表示顺服的最高程度, “雅各俯伏” 表示一切事物的顺服, 因为 “雅各” 代表一切事物的普遍存在, 如刚才所述 (4346节).

至于谦卑和顺服, 很少有人知道当人敬拜时, 这些在神性面前是很必要的. 因此, 他们也不知道这些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那些不知道内层事物的人必以为是神性想要人的谦卑和顺服, 如贪恋荣耀之人所认为的那样; 因此, 是神性想要来自人的荣耀, 并被人归于祂的荣耀打动. 但事实完全不同. 神性不会贪恋荣耀, 神性能从人得到什么荣耀呢? 祂想要谦卑和顺服, 不是为了祂自己, 而是为了人. 因为当人处于谦卑状态时, 他会对自己里面的邪恶与虚假感到厌恶 (2327, 2423, 3994节), 并由此除去它们. 一旦它们被除去, 神性就能以良善与真理流入进来. 谁都能在自己里面意识到这一点. 凡心高气傲的人都会陷入对自我的爱, 不仅将自己置于他人之上, 而且也不关心有关神性的任何事, 从而回绝良善的流注, 由此阻止它与真理的结合. 这就是人在神性面前谦卑的真正原因.

由此明显可知, 良善无法与真理结合, 因而人无法重生, 除非他使自己谦卑下来, 变得顺服. 谦卑和顺服之所以论及真理, 是因为真理经由外在人流入, 而良善经由内在人流入. 经由外在人流入的事物含有谬误和由此而来的虚假及其情感在里面. 而经由内在人流入的事物则不然, 因为正是神性经由这内在人流入, 并与真理会合, 以便它们能够结合. 由此可见何谓一切事物的顺服, 也就是雅各在接近他哥哥之前, “一连七次俯伏在地” 的意思.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