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耶利米哀歌 1:12

Studie

       

12 你们一切过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麽?你们要观: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就是耶和华在他发烈怒的日子使我所受的苦?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5433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5433. “来窥探这地的虚实” 表再没有比自己知道它们不是真理更让他们高兴的了. 这从 “来窥探”, “虚实” 和 “地” 的含义清楚可知: “来窥探” 是指想知道事情是这样, 因而是指再没有比知道它更令人高兴的了; “虚实” (nakedness, 即赤身) 是指缺乏真理, 因而是指没有真理, 或它们不是真理, 如下文所述; “地” 是指教会 (参看566, 662, 1067, 1262, 1733, 1850, 2117, 2118, 3355, 4447, 4535节). 因此, “这地的虚实” 在此表示缺乏教会所知的真理. “虚实” (nakedness, 即赤身) 之所以表示真理的剥夺或缺乏, 是因为 “衣服” 一般表示真理, 每一种特定类型的衣服都表示某种特定真理 (参看2576, 3301, 4545, 4677, 4741, 4742, 4763, 5248, 5319节). 因此, “虚实” (nakedness, 即赤身) 表示真理的缺乏, 这从下面从圣言所引用的经文可以看出来.

这一切的含义从刚才所述 (5432节) 清楚可知, 即: 那些学习真理不是为了真理和生活, 而是为了物质利益的人必以为教会的真理不是真理. 原因在于, 对利益的情感是一种世俗情感, 对真理的情感是一种属灵情感. 这两种情感必有一个是掌权的, 因为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 故这一种情感所在之处, 那一种情感必不在那里; 因此, 哪里有对真理的情感, 哪里就没有对利益的情感; 哪里有对利益的情感, 哪里就没有对真理的情感. 正因如此, 如果对利益的情感掌权, 那么就没有比知道真理不是真理, 而别人却以为它们是真理更令此人高兴的了. 因为倘若内在人向下看, 也就是说, 俯视世俗事物, 使这些东西成为一切, 那么他就不可能向上看, 并拥有那里的任何事物, 因为世俗事物会完全吞没并窒息天上的一切事物. 原因在于, 与人同在的天堂天使无法住在世俗事物中间, 所以他们会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 地狱灵就会靠近, 而与人同在的地狱灵无法住在天上的事物中间. 结果, 这时他会认为天上的事物无关紧要, 或说天上的事物对他来说什么都不是; 而世俗事物才是一切. 当此人认为世俗事物才是一切时, 他会以为自己比谁都更有学问, 更有智慧, 因为他自己否认教会真理, 同时从心里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简单人. 所以人必须要么处于世俗情感, 要么处于天堂情感, 因为他无法同时既与天堂天使同在, 又与地狱灵同在; 因为这样他就会悬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但当他处于为了真理, 也就是为了神性真理所在的主的国度, 因而为了主自己的缘故而对真理的情感, 便在天使中间. 在这种情况下, 他并不轻视物质利益, 只要它对他在世上的生活有用. 不过, 他并不以利益, 而是以利益所提供的功用为目的; 他视这目的为通向最终的天堂目的的居间目的. 正因如此, 他绝不会心系物质利益.

“虚实” (nakedness, 即赤身) 表示真理的缺乏, 这一点从圣言中的其它经文可以看出来, 如启示录:

你要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的天使说, 因为你说: 我是富足, 已经发了财, 一样都不缺. 却不知道你是那可怜, 困苦, 贫穷, 瞎眼, 赤身的. (启示录 3:17)

此处 “赤身” 表示真理的匮乏. 又:

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 叫你富足; 又买白衣穿上, 叫你赤身的羞耻不露出来. (启示录 3:18)

“买金子” 表示获得良善, 并将这良善变成人自己的; “叫你富足” 表示获得它是为了能处于属天和属灵的良善; “白衣” 表示属灵真理; “赤身的羞耻” 表示缺乏良善与真理. 因为 “买” 表示获得并变成人自己的 (参看5374节); “金” 表示属天和属灵的良善 (1551, 1552节); “衣服” 表示真理 (1073, 2576, 4545, 4763, 5248, 5319节); “白” 论及真理, 因为它出自天堂之光 (3301, 3993, 4007, 5319节).

又:

看哪, 我来像贼一样; 那儆醒, 看守衣服, 免得赤身而行的, 有福了. (启示录 16:15)

“看守衣服的” 表示持守真理的人; “免得赤身而行” 表示他没有真理. 马太福音:

王要向那右边的说, 我赤身露体, 你们给我穿; 对左边的说, 我赤身露体, 你们不给我穿. (马太福音 25:36, 43)

“赤身” 表示承认他们自己里面根本没有良善和真理的善人 (4958节).

以赛亚书:

我所拣选的禁食, 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 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 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吗? (以赛亚书 58:7)

此处意思也一样. 耶利米哀歌:

耶路撒冷大大犯罪, 所以成为行经的妇人, 凡尊敬她的, 见她赤露就都藐视她. (耶利米哀歌 1:8)

此处 “赤露” 表示真理的缺乏. 以西结书:

你就渐渐长大, 以至极其俊美, 两乳成形, 头发长成, 你却仍然赤身露体. 我便用衣襟搭在你身上, 遮盖你的赤体. 你并未追念你幼年赤身露体的日子. (以西结书 16:7-8, 22)

这论及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表示古教会, 当它刚刚建立时是什么样, 后来成了什么. 也就是说, 起初它缺乏真理, 后来装备真理, 最后弃绝它们. 又:

行公平正义的义人却将食物给饥饿的人吃, 将衣服给赤身的人穿. (以西结书 18:5, 7)

“将衣服给赤身的人穿” 表以真理装备那些渴望真理的人. 何西阿书:

免得我剥光她, 使她赤身, 使她像刚生下来的那天一样; 使她如旷野, 使她如干旱之地, 因干渴而杀死她. (何西阿书 2:3)

“剥光她, 使她赤身” 表示剥夺真理. 那鸿书:

我要使列族看见你的赤体, 使列国观看你的羞耻. (那鸿书 3:5)

“使列族看见赤体” 表示表明它的丑陋; 因为一切丑陋都是由于真理的缺乏, 一切美丽都是由于真理的存在 (4985, 5199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2417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2417. “不可回头看” 表不要关注教义. 这从城在他身后, 山在他前面时 “回头看” 的含义清楚可知. 因为 “城” 表教义 (402, 2268, 2392节); “山” 表爱与仁 (795, 1430节). 这就是意义所在, 这一点从26节经文的解读明显看出来, 那里说到, “他的妻子在他后面回头一看, 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谁都能意识到, “回头看” 这句话里面含有某些神性奥秘, 只是这些奥秘隐藏得太深, 以至于看不到. 因为 “回头看” 似乎算不上犯罪行为, 然而又是极其重大的事件, 以至于经上说逃命吧, 也就是说, 要关注他的永生, 就不要回头看. 不过, 下文我们会看到关注教义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此仅阐明这些教义是什么.

教义有两种, 一种是仁爱的教义, 一种是信的教义. 一开始, 当主的每个教会尚是少女和童女时, 除了仁爱的教义外, 它并没有其它教义, 也不喜欢其它教义; 因为仁爱的教义与生活相关. 然而, 随着时间推移, 教会逐渐远离这种教义, 直到开始鄙视它, 最终弃绝它; 这时, 它只承认所谓信的教义, 而不承认其它教义. 当它将信与仁分开时, 这类教义便与邪恶的生活同流合污了.

这就是主来之后初期教会, 或外邦人的教会的情形. 一开始, 它只有爱与仁的教义, 并没有其它教义, 因为这就是主所教导的 (参看2371节末尾). 但祂的时代过后, 随着爱与仁开始变得冷淡, 信的教义, 以及伴随它的纷争和异端便渗透进来. 当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这种教义时, 这些纷争和异端也随之增多.

类似情形发生在大洪水后的古教会, 古教会曾传遍很多国家 (2385节). 该教会只知道仁爱的教义, 也不知道其它教义, 因为这种教义关注并渗透到生活中; 他们由此关心自己永恒的福祉. 然而, 一段时间过后, 有些人开始酝酿信的教义, 并最终脱离仁爱. 该教会成员把这种人叫做 “含”, 因为他们过着邪恶的生活 (参看1062, 1063, 1076节).

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优于所有其它教会, 被称作 “人”, 享有爱主和仁爱邻舍的直觉本身, 因而拥有铭刻在它里面的爱与仁的教义. 不过, 即便那个时候也有酝酿信的人. 当这些人将信与仁分开时, 他们便被称为 “该隐”, 因为 “该隐” 就表示这种信, 而他所杀死的 “亚伯” 则表示仁 (参看创世记第4章的解读).

由此清楚可知, 教义有两种, 一种是仁爱的教义, 一种是信的教义, 尽管这二者本为一; 因为仁爱的教义就包含信的一切事物. 但是, 当教义从唯独属于信的那些事物中汲取时, 这类教义就被说成有两种, 因为信与仁分开了. 如今, 教义被分开, 这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 即人们完全不知道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 唯独具有信的教义之人没有意识到除了将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 并怜悯每个人外, 对邻之仁还能有什么, 因为他们将每个人都视为邻舍, 不分青红皂白; 然而事实上, 仁爱是凡在一个人里面 (既在他的情感中, 也在他的热情中, 并由此在他的生活中) 的一切良善; 而邻舍是指其他人所拥有的, 感染这个人的一切良善, 所以是指那些拥有良善的人, 对每个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 人若通过惩恶奖善践行正义, 公平, 就具有仁爱和怜悯. 仁爱就在于惩罚恶人, 因为实施惩罚的人强烈渴望纠正那被惩罚的人, 同时保护善人, 以免这些人在恶人手里受到伤害. 人以这种方式关心作恶者, 或仇敌的福祉, 并向他, 以及其他人和公众利益本身的好感. 这种关心和渴望源于对邻之仁. 生活中的所有其它良善也一样, 因为这种良善若不出自对邻之仁, 绝不可能存在. 这就是仁爱所关注, 并在自己里面所体现的.

既然如前所述, 人们对于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是这么模糊, 那么显然, 信的教义占据第一位后, 仁爱的教义就成了已丧失的事物之一了. 然而, 古教会唯独培育仁爱的教义, 并且如此推崇它以致他们将属于对邻之仁的一切良善, 也就是拥有良善的所有人, 进行分门别类. 他们这样做时作了很多区分, 并分别赋予名字, 称他们为穷人, 可怜人, 受压迫者, 病人, 赤身裸体者, 饥饿的, 口渴的, 被囚的或坐监的, 寄居的, 以及孤儿寡妇. 他们还称一些人为瘸子, 瞎子, 聋子, 哑巴和残废人等等. 主在旧约中就是照着这种教义说话的, 这便解释了这类术语为何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旧约中; 主自己同样照这种教义说话, 如马太福音 (25:35-36, 38-39, 40, 42-45), 路加福音 (14:13, 21) 等. 正因如此, 就内义而言, 这些名字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所以, 为了恢复仁爱的教义, 蒙主怜悯, 下文将进一步既从总体上又具体地讨论谁是这类人, 以及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