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以西结书 24:17

Studie

       

17 只可叹息,不可出声,不可办理丧事;头上仍勒裹头巾上仍穿鞋,不可蒙着嘴唇,也不可吊丧的食物。

Komentář

 

Jerusalem

  

Jerusalem, on Mount Zion, signifies the doctrine of love to the Lord, and how it governs your life. Jerusalem first comes to our attention in 2 Samuel 5, when King David takes the city from the Jebusites and makes it his capital. In the next chapter he brings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there, and later it is where Solomon builds the temple, and his own palace. From then on Jerusalem is the center of worship of the Israelitish church. It is the place where the Lord was presented in the temple as a baby, where He tarried to talk to the priests at age twelve, where He cleansed the temple, had the last supper, was crucified and then rose. It is a central place in both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The city was built on Mount Zion,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mountains of Judea. A city, in the Word, represents doctrine, the organized knowledge of the truths of the church. Mountains represent love of the Lord and the consequent worship. If you put those things together, Jerusalem on Mount Zion signifies the doctrine of love to the Lord, and how it governs your life. This is why David was led to make Jerusalem the most important city of the land, and why all worship was conducted there. And this is also why Jeroboam was condemned for introducing idol worship in Samaria. I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John's vision of the city New Jerusalem descending from God is a prophecy of a new dispensation of doctrine coming from the Lord.

(Odkazy: Arcana Coelestia 4539, 8938; The Apocalypse Explained 365 [35-38])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9103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9103. “以羊群中的四只赔羊群中的一只” 表直到完全的相应惩罚. 这从 “四” 和 “羊群中的一只” 的含义清楚可知. “四” 是指结合, “四” 与 “二” 所表相同, 因为四是二乘以二的乘积; “二” 表示结合 (参看5194, 8423节), 因此 “四” 也是 (参看1686, 8877节); 由此可推知, 这些数字也表示完全或完整的数量, 因为结合起来的东西是完整或完全的. “羊群中的一只” 是指内层良善, 如刚才所述 (9099节). “赔”, 即 “以羊群中的四只赔羊群中的一只” 表示相应的惩罚 (9102节). 内层良善就是那在内层人中被称为仁的; 外层良善则是外层人中的仁. 后一种良善必须从前者获得生命, 因为内层人中的仁之良善是属灵生命的良善; 而外层人中的仁之良善则是源于属灵生命的属世生命的良善. 这外层良善作为快乐进入人的感觉, 但内层良善不进入感觉, 而是进入他的意识, 即它当如此的意识, 并能使他的心智感到满足. 然而, 在来世, 内层良善或属灵良善也进入一个人的感觉.

没有人能知道为何要以五牛还一牛, 以羊群中的四只还羊群中的一只, 除非他知道 “偷” 在灵义上表示什么, 以及 “牛” 和 “羊群中的一只” 又表示什么. 这些事物表示什么已经解释过了, 即夺走并疏远外层和内层良善. 这种夺走是由邪恶造成的, 疏远则是由虚假造成的. 因此, “五” 和 “四” 表示对它们的惩罚和恢复; 因为在圣言中, 一切数字都表示属灵事物 (参看575, 647, 648, 755, 813, 1963, 1988, 2075, 2252, 3252, 4264, 4495, 4670, 5265, 6175节), 在此表示与恢复有关的事物. 也就是说, 数字 “五” 是指在很大程度上对外层良善的恢复, 数字 “四” 是指对内层良善的完全恢复. 内层良善之所以必须完全恢复, 是因为该良善构成人的属灵生命; 除非属灵生命完全恢复, 否则, 构成属世生命的外层良善无法被恢复; 因为属世生命通过属灵生命来恢复, 这从人的重生可以看出来. 外在人通过内在人重生 (参看9043, 9046, 9061节); 但外在人或属世人中的良善无法完全恢复, 因为它被击打所受的损伤就像一道变硬的疤痕那样留在那里. 这些就是这些数字所暗含的事物.

然而, 还必须简要说一说构成人的属世生命的外层良善通过构成他的属灵生命的内层良善的恢复. 人心智的属世层在世界之光中看见事物, 这光被称为属世之光. 人通过经由视听进入意识的物体, 也就是通过从世界所获得的对物体的印象而为自己获得这光. 因此, 人以其心智的眼睛看见这些物体, 几乎与他的肉眼看见它们一样精确. 一开始, 通过这些感官进入的物体对他来说, 都是一种快乐和愉悦. 后来, 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时, 就会区分令他快乐的不同物体, 由此学会辨别, 并且逐渐辨别得越来越准确. 当来自天堂的光流入这些事物时, 此人便开始以属灵的眼光看待它们, 首先开始区分有用的和无用的. 他由此开始清楚地看到真理; 因为在他看来, 凡对他有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 凡没有用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 这种看见真理的能力会随着从天堂所流入的光变得更亮而增强, 直到最后他不仅区分真理, 甚至还区分这些真理中的真理. 随着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的交流得到改善, 并更好地被打开, 他做起这种事来愈加清晰; 因为天堂之光从主经由内在人流入外在人. 现在这个人由此而有了觉知; 然而这还不是属灵的觉知.

属灵的觉知不是从属世真理, 而是从属灵真理中长出来的, 属灵真理就是那被称为信之真理的. 属灵的觉知之所以从这些真理中长出来, 是因为天堂之光就是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 这光在天使眼前闪耀, 也在他们的理解力中闪耀, 赋予他们聪明和智慧, 不过照着在良善里面对它的接受而数量不一. 因此, 如果属灵的觉知要生长, 人必须拥有关于属灵事物认知或知识在他的属世人里面, 而属灵事物知识必须来自启示. 当天堂之光流入这些知识时, 它就流入它自己的东西; 因为如前所述, 这光是从主发出的神性真理 (1053, 1521-1533, 1619-1632, 2776, 3138, 3167, 3195, 3222, 3223, 3341, 3636, 3643, 4180, 4302, 4408, 4415, 4527, 5400, 6032, 6313, 6608节). 这就是一个人如何在诸如属于永生的那类事物上获得聪明和智慧; 这些聪明, 智慧照着接受这光的程度, 也就是在良善里面接受信之真理的程度而增长. 良善就是仁爱.

属世人或外在人通过内在人重生, 以及得以修正并恢复, 这一点从现在所阐述的可以看出来. 外在人或属世人中的事物从天堂之光获得生命; 这光是活的, 因为它是从主那里发出的, 而主是生命本身. 它们并不从属世之光获得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光本身是死的. 因此, 如果属世之光中的事物要获得生命, 就必须有一个经由内在人从主而来的活光的流注. 该流注照着存在于属世层中的类似和对应的真理认知或知识, 以及那里能服务或服从的其它事物而调整自己. 由此明显可知, 人的外在人或属世人必须通过他的内在人重生; 属世人中被夺走或疏远的良善必须以同样的方式被修正和恢复.

土星的灵人和居民-续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