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阿摩司书 4

Studie

   

1 你们住撒玛利亚如巴珊母的啊,当我的─你们欺负贫寒的,压碎穷乏的,对家:拿酒来,我们罢!

2 耶和华指着自己的圣洁起誓说:日子快到,人必用钩子将你们钩去,用鱼钩将你们馀剩的钩去。

3 你们各人必从破口直往前行,投入哈门。这是耶和华的。

4 以色列人哪,任你们往伯特利去犯罪,到吉甲加增罪过;每日早晨献上你们的祭物,每日奉上你们的十分之一

5 任你们献有的感谢祭,把甘心祭宣传报告给众人,因为是你们所喜的。这是耶和华的。

6 我使你们在一切城中牙齿乾净,在你们各处粮食缺乏,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的。

7 在收割的前,我使停止,不降在你们那里;我降在这城,不降在那城;这块地有,那块地无;无的就枯乾了。

8 这样,两城的人凑到城去找,却不足;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的。

9 我以旱风、霉烂攻击你们,你们园中许多菜蔬、葡萄树、无花果树橄榄树都被剪虫所;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的。

10 我降瘟疫在你们中间,像在埃及一样;用刀杀戮你们的少年人,使你们的马匹被掳掠,中尸首的臭气扑鼻;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的。

11 倾覆你们中间的城邑,如同我从前倾覆所多玛、蛾摩拉一样,使你们好像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你们仍不归向我。这是耶和华的。

12 以色列啊,我必向你如此行;以色列啊,我既这样行,你当预备迎见你的

13 那创、造、将心意指示人、使晨光变为幽暗、脚踏在处的,他的名是耶和华─万军之

   

Bible

 

民数记 28:4

Studie

       

4 早晨要献只,黄昏的时候要献只;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4217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4217. “拉班就离开, 回自己的地方去了” 表藉着拉班的代表的结束. 这从 “回自己的地方” 的含义清楚可知: “回自己的地方” 是指回到以前的状态. “地方” 是指状态 (参看2625, 2837, 3356, 3387, 3404节). 所以, 这句话表示藉着拉班的代表的结束. 所说明的这一切清楚表明, 圣言的每一个部分都包含内在事物, 内在事物具有这样的性质: 它们适合与人同在的天使来理解. 例如: 当圣言提到 “饼或饭或粮” 时, 天使想到的是属灵的饼或饭或粮, 而不是物质的饼或饭或粮; 因此他们将饼或饭或粮理解为主, 如祂自己在约翰福音 (6:33, 35) 所教导的那样, 祂是生命的粮. 他们因理解为主, 故理解为源于祂的事物, 因而理解为祂对全人类的爱; 同时理解为人回以主的爱; 因为这两种爱会在一个思维和情感的观念中交织在一起.

以神圣状态接受圣餐之饼的人之思维与此无异; 事实上, 那时他想到的是主及其仁慈, 是构成对祂的爱和对邻之仁的事物, 而不是饼, 因为他正在思想悔改和修正生活. 然而, 人们思想这些事的方式却因不仅存在于其思维, 还存在于其情感中的神圣程度而各异. 由此明显可知, 当圣言提到 “饼或饭或粮” 时, 呈现给天使的不是饼或饭或粮的概念, 而是爱和关乎爱的无数事物之概念. 当酒在圣言中被提及, 以及在圣餐中被领受时, 情况也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 天使根本不会思想酒, 而是思想对邻之仁. 正因如此, 还由于人以这种方式与天堂相联, 并通过天堂与主相联, 故饼和酒就成了象征, 将过着神圣生活的人与天堂联结起来, 并通过天堂与主联结起来.

这同样适用于圣言中的每一个细节, 因此圣言是联结人与主的媒介或手段. 如果这样的联结媒介或手段, 天堂不可能流到人那里; 因为没有一个媒介或手段, 联结是不可能的; 相反, 天堂会远离人; 如果天堂远离了, 任何人就再也不能被引入良善, 甚至被引入物质和世俗的良善了; 而是一切约束, 包括外在的约束, 都将被废除. 因为主通过内在约束, 也就是良知的约束来掌管处于良善的人; 唯独通过外在约束掌管陷入邪恶的人. 如果这些约束都被废除了, 凡唯独被外在约束掌管的人都就会变得疯狂, 就像不惧怕法律, 自己的生命, 也不惧怕丧失地位和利益, 因而名声 (这些都是外在约束) 的人那样发疯, 人类将因此灭亡. 这解释了为何圣言存在, 以及圣言的真正性质. 拥有圣言的主之教会就像心与肺, 没有圣言的主之教会就像从心肺获得生命的其它内在器官 (参看637, 931, 2054, 2853节).

关于大人和对应关系 (续)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