ബൈബിൾ

 

耶利米書 46

പഠനം

   

1 耶和華論列國的臨到先知耶利米

2 論到關乎埃及王法老尼哥的軍隊:這軍隊安營在伯拉邊的迦基米施,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第四年所打敗的。

3 你們要預備大小盾牌,往前上陣。

4 你們套上車,騎上!頂盔站立,磨槍貫甲!

5 我為何見他們驚惶轉身退後呢?他們的勇士打敗了,急忙逃跑,並不回頭;驚嚇四圍都有!這是耶和華的。

6 不要容快跑的逃避;不要容勇士逃脫(或譯:快跑的不能逃避;勇士不能逃脫);他們在北方伯拉邊絆跌仆倒。

7 像尼羅漲發,像江之水翻騰的是誰呢?

8 埃及像尼羅漲發,像江河的水翻騰。他:我要漲發遮蓋遍;我要毀滅城邑和其中的居民

9 馬匹上去罷!車輛急行罷!勇士,就是手拿盾牌的古實人和弗人(又作呂彼亞人),並拉的路德族,都出去罷!

10 那日是─萬軍之耶和華報仇的日子,要向敵人報仇。刀必吞得飽,飲血飲足;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北方伯拉邊有獻祭的事。

11 埃及的民(原文是處女)哪,可以上基列取乳香去;你雖多服良藥,總是徒然,不得治好。

12 列國見你的羞辱,遍滿了你的哀聲;勇士與勇士彼此相碰,一齊跌倒。

13 耶和華先知耶利米,論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要攻擊埃及

14 你們要傳揚在埃及宣告在密奪,報告在挪弗、答比匿:要站起出隊,自作準備,因為刀在你四圍施行吞滅的事。

15 你的壯士為何被沖去呢?他們站立不住;因為耶和華驅逐他們,

16 使多人絆跌;他們也彼此撞倒,起來罷!我們再往本民本去,好躲避欺壓的刀

17 他們在那裡喊說:埃及法老不過是個聲音(或譯:已經敗亡);他已錯過所定的時候了。

18 君王─名為萬軍之耶和華的: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尼布甲尼撒(原文是他)的勢派必像他泊在眾之中,像迦密在邊一樣。

19 埃及的民哪(原文是女子),要預備擄去時所用的物件;因為挪弗必成為荒場,且被燒燬,無人居住

20 埃及是肥美的母牛犢;但出於北方的毀滅(或譯:牛虻)到了!到了!

21 其中的雇勇好像圈裡的肥犢,他們轉身退後,一齊逃跑站立不住;因為他們遭難的日子、追討的時候已經臨到。

22 其中的聲音好像行一樣。敵人要成隊而,如砍伐樹木的手拿斧子攻擊他。

23 耶和華:埃及的樹林雖然不能尋察(或譯:穿不過),敵人卻要砍伐,因他們多於蝗蟲,不可勝數。

24 埃及的民(原文是女子)必然蒙羞,必交在北方人的中。

25 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我必刑罰挪的亞捫(埃及尊大之)和法老,並埃及埃及,以及君,也必刑罰法老和倚靠他的人。

26 我要將他們交付尋索其命之人的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與他臣僕的;以後埃及必再有人居住,與從前一樣。這是耶和華的。

27 我的僕人雅各啊,不要懼以色列啊,不要驚惶!因我要從遠方拯你,從被擄到之你的後裔。雅各回來,得享平靖安逸,無人使他害怕

28 我的僕人雅各啊,不要懼!因我與你同在。我要將我所趕你到的那些國滅絕淨盡,卻不將你滅絕淨盡,倒要從寬懲治你,萬不能不罰你(不罰你:或譯以你為無罪)。這是耶和華的。

   

സ്വീഡൻബർഗിന്റെ കൃതികളിൽ നിന്ന്

 

揭秘启示录 #58

ഈ ഭാഗം പഠിക്കുക

  
/ 962  
  

58.“祂又是那存活的”表唯独祂是生命, 并且生命唯独来自祂. 在旧约圣言中, 耶和华自称“活人和永活的”(the living, and He that liveth或Alive and Living) , 因为唯有祂活着. 事实上, 祂是爱本身和智慧本身, 爱和智慧就是生命. 唯有一个独一生命, 这生命就是神, 天使和人只是从神接受生命的器皿. 这一点在《圣爱与圣智》一书有大量说明. 在很多地方, 耶和华自称“活人和永活的”(以赛亚书 38:18-19; 耶利米书 5:2; 12:16; 16:14-15; 23:7-8; 46:18; 以西结书 5:11). 甚至就神性人身而言, 主也是生命, 因为父与祂为一, 故祂说:

因为父怎样在自己有生命, 就赐给儿子也照样在自己有生命. (约翰福音 5:26)

耶稣说, 我就是复活和生命. (约翰福音 11:25)

耶稣说, 我就是道路, 真理, 生命. (约翰福音 14:6)

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生命在祂里头; 道成了肉身. (约翰福音 1:1-4, 14)

主既是独一的生命, 那么可知生命唯独源于祂; 所以祂说:

因为我活着, 你们也活着. (约翰福音 14:19)

  
/ 962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