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阿摩司書 6

Studie

   

1 國為列國之首,人最著名,且為以色列家所歸向,在錫安和撒瑪利亞安逸無慮的,有禍了!

2 你們要過到甲尼察,從那裡往大城哈馬去,又非利士人的迦特。那些比你們的國還強嗎?境界比你們的境界還寬嗎?

3 你們以為降禍的日子還遠,在位上盡行強暴(或譯:行強暴使審判臨)。

4 你們躺臥在象牙上,舒身在榻上,中的羔,棚裡的犢;

5 彈琴鼓瑟,唱消閑的歌曲,為自己製造樂器,如同大衛所造的;

6 以大碗喝酒,用上等的油抹身,卻不為約瑟的苦難擔憂。

7 所以這些人必在被擄的人中首先被擄,舒身的人荒宴之樂必消滅了。

8 耶和華萬軍之指著自己起誓,我憎惡雅各的榮華,厭棄他的宮殿;因此我必將城和其中所有的都交付敵人。

9 那時,若在房之內剩下個人,也都必

10 死人的伯叔,就是燒他屍首的,要將這屍首搬到房外,問房屋內間的人:你那裡還有人沒有?他必:沒有;又:,不要作聲,因為我們不可提耶和華的名。

11 看哪,耶和華出令,房就被攻破,小就被打裂。

12 豈能在崖石上奔跑?人豈能在那裡用牛耕種呢?你們卻使公平變為苦膽,使公的果子變為茵蔯。

13 你們喜愛虛浮的事,自誇我們不是憑自己的力量取了角麼?

14 耶和華萬軍之:,以色列家阿,我必興起一國攻擊你們;他們必欺壓你們,從哈馬口直到亞拉巴的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1488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1488. “他的全家” 表祂已收聚之物. 这从 “全家” 的含义清楚可知, “全家” 在此表收聚的记忆知识. 收聚记忆知识, 然后藉着它们构筑外在人, 将其建造起来, 这和盖房子差不多; 因此, 圣言的很多经文都以 “造” 和 “建造房屋” 来表示这类事物. 如以赛亚书:

我造新天新地; 他们要建造房屋, 自己居住; 栽种葡萄园, 吃其中的果子. 并不是他们建造而别人来住. (以赛亚书 65:17, 21-22)

此处 “房屋” 表有聪明智慧之处, 因而表有善与真的知识之处; 因为这里论述的是主的国, 即新天新地. 耶利米书:

你们要建造房屋, 住在其中; 栽种田园, 吃其中所产的. (耶利米书 29:5)

此处的含义也一样. 诗篇: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敬畏耶和华, 热爱祂的诫命的, 这人便为有福! 他家中有财富, 有钱财; 祂的公义存到永远! (诗篇 112:1, 3)

“财富, 有钱财” 表聪明智慧, 因而知识的财富和钱财; “他家中” 即他里面.

“家或房屋” 也有反面意义, 如西番雅书:

我必察罚他们, 他们心里说, 耶和华必不降福, 也不降祸. 他们的财宝必成为掠物, 他们的房屋必变为荒场; 他们必建造房屋, 却不得住在其内; 栽种葡萄园, 却不得喝所出的酒. (西番雅书 1:12-13)

哈该书:

你们要上山取木料建造这殿. 你们盼望多得, 所得的却少. 你们收到家中, 我就吹去. 这是为什么呢? 耶和华说, 因为我的殿荒凉, 你们各人却顾自己的房屋 (原文作奔). 所以为你们的缘故, 天就不降甘露. (哈该书 1:8-10)

“殿” 表记忆的知识, 虚假藉着推理由此而来. 以赛亚书:

耶和华的葡萄园, 就是以色列家. 祸哉! 那些以房接房, 以田连田, 以致不留余房的, 只顾自己独居境内. 必有许多又大又美的房屋成为荒凉, 无人居住. (以赛亚书 5:7-9)

此处 “房” 也表记忆的知识, 虚假由此而来. 阿摩司书:

看哪, 耶和华出令, 大房就被攻破, 小屋就被打裂. 马岂能在崖石上奔跑? 人岂能在那里用牛耕种呢? 你们却使公平变为苦胆, 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陈. (阿摩司书 6:11-12)

此处 “房屋” 同样表虚假和衍生的邪恶, “马” 表推理, “公平” 表 “变为苦胆” 的真理, “公义的果子” 表 “变为茵陈” 的良善.

因此, 在圣言中, “家或房屋” 处处表人的心智, 聪明智慧理应居于其中. 此处 “法老的全家” 表记忆的知识, 藉此生出聪明, 藉聪明生出智慧. 所罗门为法老的女儿所造的宫室也具有类似含义 (列王纪7: 8等). 由于 “家或房屋” 表心智, 聪明智慧居于其中, 属于意愿的情感也居于其中, 故在圣言中, “家或房屋” 这个词具有广泛意义, 至于它的具体含义, 则可从它所论及的事物清楚可知. 人本身也被称为 “家或房屋”.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