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阿摩司書 5

Studie

   

1 以色列家啊,要我為你們所作的哀歌

2 以色列民(原文是處女)跌倒,不得再起;躺在地上,無人攙扶。

3 耶和華如此以色列家的城發出一兵的,只剩一;發出一的,只剩個。

4 耶和華以色列家如此:你們要尋求我,就必存活。

5 不要往伯特利尋求,不要進入吉甲,不要過到別是巴;因為吉甲必被擄掠,伯特利也必歸於無有。

6 尋求耶和華,就必存活,免得他在約瑟家像發出,在伯特利焚燒,無人撲滅。

7 你們這使公平變為茵蔯、將公丟棄於的,

8 尋求那造昴星和參星,使死蔭變為晨光,使白日變為黑夜,命水來澆在上的─耶和華是他的名;

9 他使力強的忽遭滅亡,以致保障遭遇毀壞。

10 你們怨恨那在城門口責備人的,憎惡那正直話的。

11 你們踐踏貧民,向他們勒索麥子;你們用鑿過的石頭建造房屋,卻不得在其內;栽種美好的葡萄園,卻不得所出的酒。

12 知道你們的罪過何等多,你們的惡何等大。你們苦待人,收受賄賂,在城門口屈枉窮乏人。

13 所以通達人見這樣的時勢必靜默不言,因為時勢真惡。

14 你們要求善,不要求惡,就必存活。這樣,耶和華─萬軍之必照你們所的與你們同在。

15 要惡惡善,在城門口秉公行義;或者耶和華─萬軍之向約瑟的餘民施恩。

16 耶和華─萬軍之如此:在一切寬闊處必有哀號的聲音;在各街市上必有人:哀哉!哀哉!又必農夫來哭號,善唱哀歌的來舉哀。

17 在各葡萄園必有哀號的聲音,因為我必從你中間經過。這是耶和華的。

18 想望耶和華日子來到的有禍了!你們為何想望耶和華的日子呢?那日黑暗沒有明,

19 景況好像躲避獅子遇見,或是進房屋,就被咬。

20 耶和華的日子不是黑暗沒有明麼?不是幽毫無輝麼?

21 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

22 你們雖然向我獻燔祭和素祭,我卻不悅納,也不顧你們用肥畜獻的平安祭;

23 要使你們歌唱的聲音遠離我,因為我不你們彈琴的響聲。

24 惟願公平如大滾滾,使公如江滔滔。

25 以色列家啊,你們在曠野四十年,豈是將祭物和供物獻給我呢?

26 你們抬著為自己所造之摩洛的帳幕和偶像的龕,並你們的

27 所以我要把你們擄到大馬色以外。這是耶和華、名為萬軍之的。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揭秘启示录 # 573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962  
  

573.“脚像熊的脚”表因阅读圣言的字义却不理解而充满误解. “脚”表示属世层, 也就是末层或终端, “豹”所表示的异端邪说靠它持续存在, 仿佛行走, 这就是圣言的字义; “熊”表示那些阅读圣言却不理解的人, 他们由此而有了误码解. “熊”表示这些人, 我从灵界所看到的熊, 以及那里一些身穿熊皮的人清楚明白这一点; 他们都读圣言, 却不明白其中的任何教义真理, 还确认其中的真理表象, 由此而有了误解. 灵界所出现的熊, 有的是有害的, 有的是无害的, 有的发白; 不过, 它们是照着熊头来加以区分的; 无害的熊头像牛或羊. 在以下经文中, “熊”就具有这样的含义:

他已颠覆我的大道, 像熊埋伏等着我, 又像狮子在隐密处, 他使我转离正路, 使我荒凉. (耶利米哀歌 3:9-11)

我遇见他们必像丢崽子的母熊, 在那里我必像母狮吞吃他们, 田地的野兽必撕裂他们. (何西阿书 13:8)

牛犊与少壮狮子躺卧在一起, 母牛与熊必将同食. (以赛亚书 11:6, 7)

从海中上来的第二个兽像熊, 口齿内衔着三根肋骨. (但以理书 7:5)

大卫揪着胡子所打死的狮子和熊(撒母耳记上 17:34-37) , 以及撒母耳记下(17:8) 中的熊也具有类似含义.

“狮子和熊”之所以在那些地方被提及, 是因为“狮子”表示摧毁圣言真理的虚假, 而“熊”表示误解, 误解也会破坏圣言真理, 只是程度没那么严重. 所以在阿摩司书, 经上说:

耶和华的日子是黑暗, 不是光明的日子, 好像人躲避狮子又遇见熊. (阿摩司书 5:18, 19).

在列王纪, 我们读到:

以利沙被童子戏笑, 他们称以利沙为秃头; 于是有两只母熊从林中出来撕裂了四十二个童子. (列王纪下 2:23, 24)

之所以发生这种事, 是因为以利沙代表主的圣言(298节) ; “秃头”因表示没有字义的圣言, 故而什么都不是(47节) ; 数字“四十二”表示亵渎(583节) ; “母熊”表示的确读了, 却不理解的圣言字义.

  
/ 962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