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本

 

申命记第1章

学习

1 以下所记的是摩西在约但河东的旷野、疏弗对面的亚拉巴─就是巴兰、陀弗、拉班、哈洗录、底撒哈中间─向以色列众人所

2 从何烈经过西珥到加低斯巴尼亚有十一天程。)

3 出埃及第四十年十一初一日,摩西耶和华藉着他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话都晓谕他们。

4 那时,他已经击杀了希实本的亚摩利王西宏和以得来、亚斯他录的巴珊王噩。

5 摩西在约但河东的摩押讲律法

6 耶和华我们在何烈晓谕我们:你们在这的日子够了;

7 要起行到亚摩利人的和靠近这的各处,就是亚拉巴、、高原、,沿一带迦人的,并利巴嫩又到伯拉

8 如今我将这摆在你们面前;你们要进去得这,就是耶和华向你们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赐他们和他们裔为业之

9 那时,我对你们:管理你们的重任,我独自担当不起。

10 耶和华─你们的使你们多起来。看哪,你们今日像上的那样多。

11 惟愿耶和华─你们列祖的使你们比如今更多倍,照他所应许你们的话赐福与你们。

12 但你们的麻烦,和管理你们的重任,并你们的争讼,我独自一人怎能担当得起呢?

13 你们要按着各支派选举有智慧、有见识、为众人所认识的,我立他们为你们的首领。

14 你们回答:照你所的行了为妙。

15 我便将你们各支派的首领,有智慧、为众人所认识的,照你们的支派,立他们为长、夫长、夫长、五十夫长、夫长,管理你们。

16 当时,我嘱咐你们的审判官说:你们讼,无论是弟兄彼此争讼,是与同居的外争讼,都要按公义判断

17 审判的时候,不可看的外貌;讼不可分贵贱,不可惧怕,因为审判是属乎的。若有难断的案件,可以呈到我这里,我就判断

18 那时,我将你们所当行的事都吩咐你们了。

19 我们照着耶和华我们所吩咐的从何烈起行,经过你们所见那可怕旷野,往亚摩利人的地去,到了加低斯巴尼亚。

20 我对你们:你们已经到了耶和华我们所赐我们的亚摩利人之地。

21 哪,耶和华─你的已将那摆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的上去得那为业;不要惧,也不要惊惶。

22 你们都就近我我们要先打发人去,为我们窥探那,将我们上去该走何道,必进何城,都回报我们

23 我以为美,就从你们中间选了十二个,每支派

24 於是他们起身上地去,到以实各谷,窥探那地。

25 他们里拿着那的果子来,到我们那里,回报耶和华我们所赐我们的是美

26 你们却不肯上去,竟违背了耶和华─你们的命令,

27 在帐棚内发怨言耶和华因为恨我们,所以将我们埃及领出来,要交在亚摩利人中,除灭我们

28 我们上那里去呢?我们的弟兄使我们的心消化,说那地的民比我们又又高,城邑又广又坚固,高得顶,并且我们在那里见亚衲族的人。

29 我就对你们:不要惊恐,也不要他们。

30 在你们前面行的耶和华─你们的必为你们争战,正如他在埃及和旷野,在你们眼前所行的一样。

31 你们在旷野所行的上,也曾见耶和华─你们的抚养你们,如同抚养儿子一般,直等你们到这地方

32 你们在这事上却不信耶和华─你们的

33 他在上,在你们前面行,为你们找安营的地方;夜间在柱里,日间在柱里,指示你们所当行的

34 耶和华见你们这,就发怒,起誓

35 这恶世代,连一个也不得见我起誓应许赐你们列祖的美

36 惟有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必得见,并且我要将他所踏过的{赐他和他的子孙,因为他专心跟从我。

37 耶和华为你们的缘故也向我发怒,:你必不得进入那地。

38 伺候你、嫩的儿子约书亚,他必得进入那地;你要勉励他,因为他要使以色列人承受那地为业。

39 并且你们的妇人孩子,就是你们所、必被掳掠的,和今日不知善恶的儿女,必进入那地。我要将那地赐他们,他们必得为业。

40 至於你们,要回,从红旷野去。

41 那时,你们回答我们得罪了耶和华,情愿照耶和华我们一切所吩咐的上去争战。於是你们各带着兵器,争先上地去了。

42 耶和华吩咐我:你对他们:不要上去,也不要争战;因我不在你们中间,恐怕你们被仇敌杀败了。

43 我就告诉了你们,你们却不从,竟违背耶和华的命令,擅自上地去了。

44 地的亚摩利人就出来攻击你们,追赶你们,如蜂拥一般,在西珥杀退你们,直到何珥玛。

45 你们便回来,在耶和华面前哭号;耶和华却不你们的声音,也不向你们侧耳。

46 於是你们在加低斯许多日子。

评论

 

申命记1的解释

原作者: Alexander Payne (机器翻译成: 中文)

第1-8节。总结。

第9-18节。在头脑中选择正确的原则。

第19-21节。邀请进入天上的生活。

第22-25节。探讨何为天国生活。

第26-40节。未重生的心不愿意进入它。

第41-46节。试图从自我出发,在试探中失败。

来自斯威登堡的著作

 

属天的奥秘#4063

学习本章节

  
/10837  
  

4063. “雅各听见拉班的儿子们有话说” 表属于 “拉班” 所表良善的真理, 相对于主由此在属世层中所获得的良善而言, 是何性质. 这从 “儿子” 的含义和 “拉班” 的代表清楚可知: “儿子” 是指真理 (参看489, 491, 533, 1147, 2623, 3373节); “拉班” 是指来自共同家族的旁系良善 (3612, 3665, 3778节), 因而是指诸如服务于引入纯正良善与真理的那类良善 (3974, 3982, 3986末尾节), 在此是指已提供如此服务的良善, 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它的分离. “雅各听见的话” 在内义上就表明相对于主在属世层中所获得的良善而言, 这类真理的性质. 这一点从接下来的话可以看出来, 因为它们都是愤怒的话, 拉班的儿子声称雅各把他们父亲所有的都夺了去, 并且雅各见拉班的脸色不如从前. “雅各” 代表主的属世层, 在前一章代表其中的真理之良善 (参看3659, 3669, 3677, 3775, 3829, 4009节).

从前一章的阐述和说明可以看出, “拉班” 所表示的良善相对于 “雅各” 所代表的真理之良善是何情形. 我们可通过人重生的状态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就代表意义而言, 人重生的状态也是此处所论述的主题. 当人正在重生时, 主将他保守在一种居间类型的良善中. 这种良善是为引入纯正的良善与真理而服务的; 不过, 一旦这些良善与真理被引入, 这居间良善就与它们分离. 凡对重生和新人有所了解的人, 都能明白, 新人完全不同于旧人; 因为新人拥有对属灵和属天事物的情感, 这些构成其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而旧人拥有对世俗和尘世事物的情感, 这些构成其快乐和愉悦的感觉. 所以, 新人关注天上的目的, 而旧人关注世上的目的. 由此明显可知, 新人完全不同并迥异于旧人.

为了将人从旧人的状态引入新人的状态, 人必须脱去对世界的贪恋, 披上对天堂的情感. 这一过程通过无数手段实现, 这些手段唯有主知道, 其中许多手段, 主也会让天使知道, 但只有极少数手段为世人所知. 尽管如此, 所有这些手段, 无论总体还是细节, 都在圣言的内义中被揭示出来. 因此, 当人从旧人转变为新人时, 也就是当他重生时, 这一过程并非如有些人所想的那样瞬间完成, 而是要历经多年. 事实上, 这个过程甚至贯穿人的整个一生, 直到临终. 因为他的贪恋必须被根除, 对天堂的情感必须被植入, 并且他必须被赋予之前从未拥有, 甚至几乎前所未闻的生命. 因此, 既然他的生命状态必须被大幅度地改变, 那么他就必须长期被保持在一种居间良善中, 这种良善既具有对世界的情感, 也具有对天堂的情感. 他若不被保持在居间良善中, 绝不会允许天上的良善与真理进入他自己里面.

这种居中或居间良善就是 “拉班及其羊群” 所表示的. 不过, 人只是在这居间良善提供具体功用期间被保持在它里面. 一旦完成服务, 它就被分离出去. 这种分离就是本章所论述的主题. 这居间良善的存在, 以及它提供其功用之后的分离, 可通过每个人从小到老所经历的状态变化来说明. 众所周知,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 如婴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时期, 成年期和老年期, 人的状态各不相同. 人们也都知道, 当人进入少年时期的状态时, 他便脱去婴幼儿时期的状态, 扔掉它的玩具; 当进入青年时期的状态时, 他会脱去少年时期的状态; 当进入成年状态时, 反过来又脱去青年时期的状态; 最后当进入老年状态时, 他又脱去成年的状态. 人若认真思考一下, 还能意识到, 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快乐, 并且他藉着这些快乐通过连续阶段被引入下一个阶段的快乐; 这些快乐服务于这一目的: 把他带入下一个阶段, 直到最终他被带入老年的聪明和智慧的快乐中.

由此明显可知, 当披上一种新的生命状态时, 之前的事物总是被抛在身后. 不过, 这个比方只能说明这一点: 快乐仅仅是手段, 当人进入下一个状态时, 它们就被抛在身后. 而在人重生期间, 他的状态变得完全不同于他之前的状态; 主不是以任何属世的方式, 而是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将他引向这种状态. 若非藉着唯独主所提供的重生手段或媒介, 因而通过所提到的居间良善, 谁也达不到这种状态. 一旦他被带入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 在这种状态下, 他不再以世俗, 尘世和肉体的事物为目的, 而是以天上的事物为目的, 那么这居间良善就被分离出去. 以某种事物为目的, 就意味着爱这种事物超过其它任何事物.

注: 3986末尾节, 即3986节末尾, e表末尾.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