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Bibbia

 

但以理書 9:16

Studio

       

16 主啊,求你按你的大仁大,使你的怒氣和忿怒離你的城耶路撒冷,就是你的耶路撒冷和你的子民,因我們罪惡我們列祖的罪孽被四圍的人羞辱。

Dalle opere d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4535

Studia questo passo

  
/ 10837  
  

4535. 第35

最后的审判 (续)

自26章以后的各章开头几节解释了主关于祂的降临或世代末了的预言; 并反复说明祂的降临或世代末了表示教会的末期, 这在圣言中被称为最后的审判. 那些目光无法超越字义的人必以为最后的审判就是这个世界的毁灭, 这种想法尤其出自《启示录》, 在那里, 经上说:

我看见一个新天新地. 因为先前的天和先前的地已经过去了, 海也不再有了.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 (启示录 21: 1-2节)

还出自以赛亚书中的预言, 那里有类似的话:

看哪, 我造新天新地; 从前的事不再被记念, 也不再涌上心头了. 你们当因我所造的永远欢喜快乐! 因为看哪, 我造耶路撒冷为人所喜, 造其中的居民为人所乐. (以赛亚书 65:17, 18; 66:22节)

那些目光无法超越字义的人必断定, 整个天堂连同这个大地要毁灭; 到那时, 死人 (第一次) 要复活, 住在新天新地上. 但圣言不是这么理解的, 这一点从提到天与地的许多其它经文可以看出来. 对内义但凡有点相信的人能清楚看出, “一个新天新地” 是指一个新教会; 当前教会过去时, 这个新教会就会取而代之 (参看1733, 1850, 3355节); “天” 是该教会的内在, “地” 是该教会的外在.

前教会的末期和新教会的初期就称作 “世代的末了” (consummation of the age), 主在马太福音 (24章) 中曾论及这 “世代的末了”. 它们还称作 “主的降临”, 因为那时, 主会离开前教会, 进入新教会. 这就是 “世代的末了” (consummation, 经上或译为灭绝的事, 毁灭之事, 毁灭, 灭绝等), 这一点也可从圣言中的其它经文看出来, 如以赛亚书:

到那日, 所剩下的, 就是雅各所剩下的, 必归回全能的神. 以色列啊, 你的百姓虽多如海沙, 惟有剩下的归回. 原来灭绝的事已定, 必有公义涨溢. 因为主万军之耶和华在全地之中, 必行毁灭之事, 铁定之事. (以赛亚书 10:21-23节)

同一先知书:

现在你们不可亵慢, 恐怕你们的刑罚加剧. 因为我从主万军之耶和华那里听见, 要施行毁灭之事, 铁定之事. (以赛亚书 28:22节)

耶利米书:

耶和华如此说, 全地必然荒凉, 我却不毁灭净尽. (耶利米书 4:27节)

西番雅书:

我要使人受困苦, 以致他们像瞎子行走, 因为他们得罪耶和华. 他们的血必倒出如灰尘; 他们的肉必抛弃如粪土. 因为耶和华要彻底毁灭这地的一切居民, 必猝然灭绝. (西番雅书 1:17-18节)

从此处提到的每个细节明显可知, “毁灭” (或灭绝) 是指教会的末期.

“地 (或陆地)” (earth or land) 表示教会, 原因是: 迦南陆地是自上古时代起教会一直所在的陆地, 后来则是建在雅各后代当中的教会代表所在的陆地. 当说这陆地或地 “毁灭或灭绝” 时, 意思不是说住在那里的民族, 而是说存在于教会所在的那个民族当中敬拜的神圣. 因为圣言是属灵的, 这陆地或地本身并不是属灵的, 住在那里的民族也不是属灵的, 唯有构成那里教会的东西才是属灵的. 迦南陆地是自上古时代起教会一直所在的陆地 (567, 3686, 4447, 4454, 4516, 4517节); 因此, 在圣言中, “陆地” 表示教会 (566, 662, 1066, 1067, 1262, 3355, 4447节). 由此明显可知以赛亚书中 “在全地之中, 必行毁灭之事”, 以及西番雅书中 “猝然灭绝这地的一切居民” 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 住在那地的犹太民族并未被 “灭绝”, 被 “灭绝” 的是他们当中敬拜的神圣.

“末了” (consummation, 经上或译为终止, 结局) 的这种含义在但以理书看得更清楚:

为你百姓和你圣城, 已经定了七十个七, 要终止罪过, 封住罪恶, 赎尽罪孽, 引进永义, 封住异象和预言, 并膏至圣所. 一七中间, 他必使祭祀与供献止息. 最终荒凉临到那毁坏可憎的鸟身上, 并且有忿怒倾在那行毁坏的身上, 直到所定的结局. (但以理书 9:24, 27节)

由此可见, 门徒对主说 “你降临和世代的末了, 有什么预兆呢” (马太福音 24:3节) 这句话时所问的 “世代的末了” 无非表示教会的末期. 主的这些话, 就是该福音书最后一节所表相同:

耶稣对门徒说,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 都教训他们遵守, 我就天天与你们同在, 直到世代的末了. (马太福音 28:20节)

主之所以说, 祂与门徒同在, 直到世代的末了, 是因为主的十二门徒与以色列十二支派所表相同, 也就是说表示爱与信的一切事物, 因而表示教会的一切事物 (参看3354, 3488, 3858节); 十二支派所表相同 (3858, 3926, 3939, 4060节). 前面已反复说明, 当仁, 因而信不复存在时, 教会的终结或末了就到来了. 蒙主的神性怜悯, 我们将在下文说明, 当今教会, 就是所谓的基督教会几乎毫无仁和由此而来的信幸存下来; 因此, 其世代的末了就在眼前.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Dalle opere di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4447

Studia questo passo

  
/ 10837  
  

4447. “哈抹和他们谈话, 说” 表古人当中的教会之良善. 这从 “哈抹” 的代表清楚可知, “哈抹” 是指从古人那里所得来的东西 (参看4431节), 也就是从他们那里所得来的教义良善. 因为教会的良善是父亲, 源于这良善的真理 (在此由 “示剑” 来表示) 是儿子; 这也是为何在圣言中, “父亲” 表示良善, “儿子” 表示真理. 在此之所以说 “古人当中的教会之良善”, 而不说 “古教会的良善”, 是因为 “古人当中的教会” 是指源于存在于大洪水之前的上古教会的教会, “古教会” 是指存在于大洪水之后的教会. 在此之前, 我们曾数次阐述过这两个教会, 并说明大洪水前的上古教会是属天的, 而大洪水后的古教会是属灵的, 还频繁论述过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属天的上古教会的余留仍存在于迦南地, 尤其存在于那些被称为赫人和希未人的人中间. 这些余留之所以在其它地方不存在, 是因为被称 “人” 或 “亚当” (478, 479节) 的上古教会就在迦南地, 因此 “伊甸园” 也在那地; “伊甸园” 表示该教会之人的聪明 (100, 1588节), 园中的树则表示他们的觉知 (103, 2163, 2722, 2972节). 这个园子或乐园因表示聪明和智慧, 故表示教会本身; 并且因表示教会, 故也表示天堂; 因表示天堂, 故在至高意义上还表示主. 因此, “迦南地” 本身在至高意义上也表示主; 在相对意义上表示天堂, 以及教会; 在个体意义上表示教会成员 (1413, 1437, 1607, 3038, 3481, 3705节). 因此, “陆地” 或 “地” 这个词在圣言中单独被提及时, 也具有同样的含义 (566, 662, 1066, 1067, 1413, 1607, 3355节); 而 “新天和新地” 就表示一个新教会, 无论内在还是外在 (1733, 1850, 2117, 2118末尾, 3355末尾节). 上古教会就在迦南地 (参看567节), 正因如此, 那里的地方成了代表. 这解释了为何亚伯兰被吩咐去往那里, 以及为何那地被赐给他的后代, 也就是雅各的儿子们, 即为了这些地方的代表能够永久保存下来, 这些地方在写圣言时都会用得到 (参看3686节). 这就是为何那地的每个地方, 包括山川河流, 以及四围的所有边界都成了代表 (1585, 1866, 4240节).

这一切表明此处 “古人当中的教会” 是什么意思, 即是指上古教会的余留. 因为这些余留存在于赫人和希未人中间, 故亚伯拉罕, 以撒, 和雅各, 连同他们的妻子, 都在赫人中间, 在他们的地上得了一块坟地 (创世记 23:1-20; 49:29-32; 50:13); 约瑟也在希未人中间 (约书亚记 24:32). 示剑的父亲哈抹代表该教会的余留, 因此他表示古人当中的教会之良善, 因而表示来自神性支系的内层真理的起源 (4399节). 至于大洪水前的上古教会和大洪水后的古教会之间有何区别, 可参看前文 (597, 607, 608, 640, 641, 765, 784, 895, 920, 1114-1128, 1238, 1327, 2896, 2897节).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