Библията

 

约拿书 3

Проучване

   

1 耶和华的二次临到约拿说:

2 起来!往尼尼微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

3 约拿便照耶和华的起来,往尼尼微去。这尼尼微是极的城,有日的路程。

4 约拿进城走了日,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倾覆了!

5 尼尼微人信服,便宣告禁食,从最的到至小的都穿麻衣(或译:披上麻布)。

6 这信息传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在灰中。

7 他又使人遍告尼尼微通城,:王和臣有令,人不可尝甚麽,牲畜、牛不可吃草,也不可

8 牲畜都当披上麻布要切切求告。各回头离开所行的恶道,丢弃手中的强暴。

9 或者意後悔,不发烈怒,使我们不致灭亡,也未可知。

10 於是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後悔,不把所的灾祸降与他们了。

   

Коментар

 

探讨约拿书的意义 3

От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taff (машинно преведени на 中文)

在《约拿书》第三章中,约拿终于到达尼尼微,并开始向那里的人宣讲悔改和改革。而且......他们听了!甚至亚述国王也听了!

这个故事的内在含义在这里非常接近表面,而且有重要的象征意义。瑞典堡将这一章的意义总结为这一句话。

"各国从神的话语中听到他们的罪,听到他们将灭亡,在悔改之后就改过自新,被主听到,得到拯救"。(先知和诗篇的内在含义 213)

乔治-麦考迪牧师在他对这一章的注释中提出了这样的总结。

伟大的尼尼微城有许多属灵的代表。在世人眼中,尼尼微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在主的眼中,它代表了错误教义的浅薄和软弱(死亡),被本体(自爱)证实的臆想,感官的谬误,以及催生灵性无知的未开化理解。

主的怜悯和对所有人的爱促使他不仅向尼尼微发出信息,而且确保信息能被永远保存下来。约拿呼唤 "起来,去 "向尼尼微传道,是对灵性更新的呼唤。它是对悔改的呼唤。禁食、麻布和灰烬象征着一种呼唤,即意识到 "哪里没有真理,哪里就没有教会"。

凡是话语被封闭,不被喜爱的地方,就会失去与神圣资源的联系。人和兽的禁食象征着灵性和自然的食欲都需要到主那里去获取那 "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物"。尼尼微人放弃了他们的天然食物和饮料,这代表他们远离了 "自我 "的概念,并提醒所有阅读和聆听主的话语的人要依靠天上的吗哪。

"你们为什么花钱买不是食物的东西,又花工钱买不满足的东西?你要仔细听我的话,吃那好东西,让你的灵魂在丰盛中喜悦..." (以赛亚书55:2)

国王坐在灰烬和哀伤中,代表了对 "自爱之火的残余 "的悲哀态度。悔改包括自我反省,为自己所犯的罪孽和邪恶感到内疚,请求主的帮助,并渴望获得新的生命。

当我们琢磨这个概念时,想想主在地上的传道。当他去完成他的使命时,他经常使用这些话。"你们从前听见有人说......但我告诉你们......"抛开人类的传统,接受主的教诲是一项持续的努力。约拿被告知要传讲主的话语。他不能凭自己的记忆编造事情。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忠于主道的先知。

这里有一个关于本章的有趣(音频)布道的链接,作者是托德-贝斯文格牧师。

马丁-潘宁顿牧师建议从瑞典堡的神学著作中找出两段解释性的段落。

"四十天意味着诱惑斗争或严重变化的时期"。(天国的秘密730)

"斋戒代表那些当善不再与真理结合时处于不快乐状态的人。"(天国的秘密9182[10])

麦柯迪牧师列出的其他相关参考资料包括:。

"正如'四十'表示充分或完整的东西......四十表示在指示和流入方面完整的东西......为此,约拿对尼尼微人说,'四十天后城市将被推翻'(约拿书3:4) (天国的秘密9437[2])

"穿上麻布的衣服,表示因教会中的真理广大而哀伤;因为衣服表示真理;因此,穿上不是衣服的麻布,表示为没有真理而哀伤;没有真理的地方,就没有教会。" 约拿书3:5-6 被引用了。(破解啟示錄492)

"......把麻布披在腰上作证的仪式......从圣言的历史和预言部分可以看出,如在......。 约拿书3:5-8......代表对尼尼微因之而灭亡的罪恶表示哀悼;因此也代表对被毁灭的善表示哀悼。"(天国的秘密4779[2])

"从衣服的含义也可以看出,当有人说反对神圣的道的真理时,他们为什么要租衣服......以及为什么由于违反神圣的真理,他们要脱掉衣服,穿上麻布。" 约拿书3:5, 6,并引用了8个。(破解啟示錄166)

"'灰烬'表示虚假,可以从使用另一个词'灰烬(cinis)'的段落中得到证实,因为这些灰烬有一个类似的来源......" 约拿书3:6 被引用。(天国的秘密7520)

"......'灰烬'的意义正好相反,即从自爱之火中燃烧后剩下的被谴责的东西。他们头上带着的'灰烬',以及他们在哀叹自己的罪过时在其中滚动,就是这个意思"。 约拿书3:6 被引用。(天国的秘密9723)

在精神意义上,"王 "指的是掌握真理的人,"大 "指的是掌握货物的人,"富 "指的是掌握善知识的人,"强 "指的是掌握知识的人,"仆 "指的是从别人那里掌握这些东西的人,因而也是从记忆中掌握这些东西的人,"自由人 "指的是从自己那里掌握这些东西的人...。 约拿书3:7 被引用。(破解啟示錄337)

"内在的善和内在的恶......由'人'表示,是那些意图或目的,因为意图或目的是人的最深处;但由'野兽'表示的外在的善和外在的恶,是那些思想和随之而来的行动,当没有什么阻碍......。通过'野兽',......就外部或自然人而言,人无非是野兽,因为他喜欢类似的贪婪和快乐,也喜欢类似的食欲和感觉......因此......尼尼微王从一个神圣的仪式中命令,人和野兽都要禁食,并且要用麻布遮盖。约拿书3:7, 8)." (天国的秘密7523)

"......在精神世界中,人的感情在远处看起来就像野兽......而野兽,从其本身来看,只不过是自然感情的形式......在以下段落中,人和野兽一起表示人的精神和自然感情的意思。 约拿书3:7, 8…" (破解啟示錄567)

"这里的'网'和'衣服'是指理解力的东西,也就是思想的东西;'不义'和'暴力'是指意志的东西,也就是行为的东西。在 约拿书3:8......'恶道'是指属于理解力的假话;和属于意志的'暴力'"。(天国的秘密623[2])

"......'愤怒的忿怒'归于耶和华,因此'悔改'。"(天国的秘密588[2])

"......道在信的意义上是这样的,可能很明显,没有教义就不能理解它。但让我们举例说明这一点。有人说,耶和华悔改(约拿书3:9; 4:2),又说耶和华不悔改(民数记23:19...):如果没有教义,这些说法是不一致的"。(Teachings Regarding the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51)

"在这些经文中(约拿书3:9,10)耶和华被说成是'悔改',但这不可能是他悔改,因为他在做事之前就知道所有的事情;由此可见,'悔改'是指怜悯。"(天国的秘密10441[2-4])

最后,这里有McCurdy牧师的约拿书学习指南的链接,< target=new href="https://newchristianbiblestudy.org/bundles/ncbsw/translation/MPMM_Jonah.pdf">可免费获得.pdf,供你使用。

От "Съчиненията на Сведенборг

 

Arcana Coelestia #3252

Проучете този пасаж

  
/ 10837  
  

3252. 'A hundred and seventy-five years' means the things constituting that state. This becomes clear from the fact that every number used in the Word means some real thing, see 482, 487, 575, 647, 648, 1963, 1988, 2075, 2252, and so with this particular number which consequently means the things which constitute the state that is the subject here. As long as the mind confines itself to the historical sense it seems as though numbers, such as these 1 which give Abraham's age, do not hold any interior meaning within them. The fact that they do nevertheless hold such meaning within them is evident from all that has been shown already concerning numbers, and becomes clear from the consideration that no number as to its numerical value contains anything holy, and yet the smallest detail of all in the Word is holy.

Бележки под линия:

1. i.e. the numbers 100, 70, and 5

  
/ 10837  
  

Thanks to the Swedenborg Society for the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