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Biblia

 

申命记 26

Estudio

   

1 你进去得了耶和华─你所赐你为业之居住

2 就要从耶和华─你赐你的上将所收的各种初熟的土产取些来,盛在筐子里,往耶和华─你所选择要立为他名的居所去,

3 见当时作祭司的,对他:我今日向耶和华─你明认,我已耶和华我们列祖起誓应许赐我们

4 祭司就从你里取过筐子来,放在耶和华─你前。

5 你要在耶和华─你面前:我祖原是一个将亡的亚兰人,埃及寄居。他人口稀少,在那里却成了又又强、人数很多的国民。

6 埃及人恶待我们,苦害我们,将苦工加在我们身上。

7 於是我们哀求耶和华我们列祖的耶和华我们声音我们所受的困苦、劳碌、欺压,

8 他就用能的和伸出来的膀,并可畏的事与神迹奇事,领我们出了埃及

9 我们领进这地方,把这流奶与蜜之我们

10 耶和华阿,现在我把你所赐我地上初熟的土产奉了。随後你要把筐子放在耶和华─你面前,向耶和华─你的下拜。

11 你和利未人,并在你们中间寄居的,要因耶和华─你所赐你和你家的一切福分欢乐。

12 每逢年,就是十分取一之年,你取完了一切土产的十分之一,要分利未人和寄居的,与孤儿寡妇,使他们在你城中可以饱足

13 你又要在耶和华─你面前:我已将物从我家里拿出来,了利未人和寄居的,与孤儿寡妇,是照你所吩咐我的一切命令。你的命令我都没有违背,也没有忘记

14 我守丧的时候,没有这圣物;不洁净的时候,也没有拿出来,又没有为人送去。我听从了耶和华─我的话,都照你所吩咐的行了。

15 求你从上、你的所垂看,赐福你的百姓以色列与你所赐我们,就是你向我们列祖起誓赐我们流奶与蜜之

16 耶和华─你的今日吩咐你行这些律例典章,所以你要尽心尽性谨守遵行。

17 你今日认耶和华为你的,应许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律例、诫命、典章,从他的话。

18 耶和华今日照他所应许你的,也认你为他的子民,使你谨守他的一切诫命

19 又使你得称赞、美名、尊荣,超乎他所造的万民之上,并照他所应许的使你归耶和华─你为圣洁的民。

   

Comentario

 

地面

  
"Plowing in the Nivernais" by Auguste-François Bonheur

"土 "和 "地 "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吗?乍一看似乎没有,两者都是指构成我们所居住的地球陆地的土壤。

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其含义是有不同方向的阴影的。我们倾向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 "土"--指各地的所有土壤或任何地方的土壤。"地 "则比较具体,指的是我们恰好站在上面的那部分土,或者是指我们打算耕种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的某部分土。

在《圣经》中也是如此。"地 "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的外在--他们的日常思想和行为--在广义、一般意义上。"地 "指的是我们外在生活中随时可以培养、随时可以使用的部分。

当然,修行涉及到松土(打破我们分散注意力的习惯和思想)和播种(从向善的愿望中产生的真正观念和想法)。当这些种子开始生长时,我们就开始真正有用了。

简而言之,圣经中的 "地 "可以是指接受主的教导的人或团体,也可以是指接受了主的教导并正在使用的人或教会。也可以是指接受了主的教导,并将其运用的人或教会。

(Referencias: 属天的奥秘94, 268, 345, 377, 566, 1068, 2327, 6135 [1-2], 6154)

De obras de Swedenborg

 

属天的奥秘 #268

Estudiar este pasaje

  
/ 10837  
  

268. 对于 “土” 表人的外在, 这从前文对 “地”, “土”, “田” 所作的解释可知. 人重生以后, 他不再称为 “地”, 而是称为 “土”, 因为天堂之种已种在他内里. 圣经多处将他们比作 “土”, 或称之为 “土”. 良善和真理之种被种在人的外在, 亦即人的情感和记忆中, 不是被种在人的内在, 因为内在没有自我, 自我只存于外在. 人的内在是良善和真理, 当它们看似失落以后, 人就成为外在的或属肉体的人. 其实, 它们依然被主保存于内在中, 人并不知晓. 只有当外在好似死去以后, 它们才显露出来. 而外在好似死去, 常发生在试探, 苦难, 病痛, 临死之时.

理性也属于外在 (n. 118), 是内在和外在之间的一个媒介, 因为内在藉着理性去支配属肉体的外在. 但是, 当理性认同自我以后, 就将外在与内在分离了, 导致人不知有内在存在, 更不知内在的聪明智慧为何物.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