성경

 

以西結書 44:24

공부

       

24 有爭訟的事,他們應當站立判斷,要按我的典章判斷。在我一切的節期必守我的律條例,也必以我的安息日為日。

스웨덴보그의 저서에서

 

属天的奥秘 #2049

해당 구절 연구하기

  
/ 10837  
  

2049. “不属于你种的一切外人” 表那些教会外的人. 这从 “外人” 的含义清楚可知, “外人” 是指那些并非生在教会内, 因而并非由信之善与真所主导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信之善与真. “外人” 也表示那些具有外在敬拜的人, 如前所述 (参看1097节), 尽管那里论述的主题是教会内的人. 然而, 此处的主题就广泛意义而言, 是主的教会, 故 “外人” 表那些并非生在教会内的人, 如外邦人. 教会外的外邦人可能拥有真理, 但没有信之真理. 他们的真理类似十诫, 如当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偷盗, 不可奸淫, 不可贪恋他人财物, 以及要敬拜神. 然而, 信之真理是关乎永生, 主的国度和主自己的一切教导. 外邦人不可能知道这类教导, 因为他们没有圣言.

这些人就是 “不属你种的外人” 所表示的人, 然而他们也要受割礼, 即被洁净. 由此明显可知, 他们和教会中人一样, 也能被洁净, 这种洁净由他们受割礼来代表. 当他们抛弃污秽的爱, 彼此生活在仁爱中时, 他们就被洁净. 因为那时, 真理会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一定作用, 因为所有真理都属于仁爱, 但这类真理属于上述两种类型中的第一种. 当这些真理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一定作用时, 他们很容易吸收信之真理, 即便活在肉身时没能吸收, 在来世也能吸收, 因为信之真理是仁爱的内在真理. 事实上, 那时他们只渴望被引入仁爱的内在真理. 构成主国度的, 就是仁爱的内在真理 (参看932, 1032, 1059, 1327, 1328, 1366节).

在来世, 仅有信之认知的知识毫无用处, 因为最坏的人, 甚至地狱里的人也能拥有这类知识, 有时知道的比其他人还要多. 照着这些认知所过的生活才是有用的, 因为一切认知都以生活为目的. 学习知识若不是为了生活, 那么这些知识毫无用处, 仅仅能使人们谈论它们, 由此被视为世间有学问的人, 被授予各种荣誉, 赚取名利. 由此明显可知, 与信之认知一致的生活无非是仁爱的生活. 事实上, 爱主爱邻构成律法和先知, 即信的全部教义, 连同信的一切认知. 谁都能从主的话 (马太福音 22:34-39 ; 马可福音 12:28-35) 清楚看出这一点.

然而, 教义, 或信之认知对于仁爱生命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它们, 仁爱的生命无法形成. 这是死后救人的生命. 没有仁爱生命的信之生命从来就不存在, 因为没有仁爱, 信的生命是不可能的. 爱与仁居于其中的人有主的生命在里面. 没人能凭其它生命与主结合. 由此也明显可知, 信之真理若不被植入在仁爱中, 绝无法被视为真理; 也就是说, 承认它们是不可能的, 除非表面上或口头上, 因为它们从内在或从内心被否认. 如前所述, 一切信之真理都以仁爱为目的, 若仁爱不存在于它们里面, 那么它们会从内在被拒绝. 外在之物被拿走 (如来世的情形) 后, 内在事物的性质就会显明; 也就是说, 它们与一切信之真理完全相反. 人在世时若没有接受仁爱的生命, 那么在来世接受它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厌恶并憎恨它. 死后, 诸如在世时与他们同在的生命会归于他们. 事实上, 他们厌恶并憎恨相爱. 这种人仅仅靠近具有相爱生活的社群就会颤抖, 战栗, 感到痛苦.

这种人虽然生在教会内, 但仍被称为 “身心未受割礼的外邦人”, 他们不会被允许进入圣所, 即进入主的国度. 以西结书所指的也是他们:

身心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不可入圣所. (以西结书 44:7, 9)

同一先知书:

在这样荣耀威势上, 在伊甸园诸树中, 谁能与你相比呢? 然而你要与伊甸的诸树一同下到阴府, 在未受割礼的人中与被刀杀的人一同躺卧. (以西结书 31:18)

这论及法老, 法老表示总体上的记忆知识 (1164, 1165, 1186, 1462节). 他们要与之一同下到阴府的 “伊甸诸树” 也表记忆知识, 不过是指那些信之认知的知识. 由此明显可知, 就内义而言, “未受割礼的” 表示什么, 即, 是指处于污秽的爱欲和属于这些爱欲的生命之人.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

스웨덴보그의 저서에서

 

新耶路撒冷及其天堂教义 #51

해당 구절 연구하기

  
/ 325  
  

51. 关于有助于打开人内在灵性的属世与属灵知识. 属世的知识指那些存在于物质外在之人记忆中的知识, 而不是内在属灵之人具有的知识 (n. 3019, 3020, 3293, 3309, 4967, 9918, 9922). 属世的知识属于物质外在之人, 故相对卑微. 这是因为, 正如人世被造是为了服务天堂, 物质之人被造是为了服务内在属灵之人(n. 5077, 5125, 5128, 5786, 5947, 10272, 10471). 外在之人具有属世的特性, 因为存在于人间的神性法则如此定规. 内在之人呈属天的特性, 因为存在于天堂的神性法则如此镌刻于天堂 (n. 4523, 4524, 5368, 6013, 6057, 9278, 9279, 9283, 9709, 10156, 10472). 参见《天堂与地狱》的相关章节 (n. 51-58).

物质世界的科学知识, 有关于市政和公民生活的, 有关于道德状况和道德生活的, 有关于灵性状态和灵性生活的 (n. 5774, 5934). 为了明白区分起见, 我把关于灵性状态和灵性生活的知识称为属灵知识, 它们主要构成神学教义 (n. 9945).

充分掌握科学(属世)知识和属灵知识对人是十分重要的. 经此途径, 人学会思考, 从而明白真与善, 以达致聪明智慧, 他的生命建立其上 (n. 129, 1450, 1451, 1453, 1548, 1802). 科学知识和属灵知识是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人的生活: 公民生活, 道德生活以及属灵生活. 为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学习这些知识是必要的 (n. 1489, 3310). 属灵知识打开一条通向人的内在之路, 将内在与外在联合起来, 实践生命的意义 (n. 1563, 1616). 人的理性来自他的属世和属灵知识 (n. 1895, 1900, 3086). 然而, 不是产生于这些知识本身, 而是产生于人在生活中实践它们的愿望 (n. 1895). 只要人心存良善, 目标有用有益, 尤其当与永生的目标相连接时, 属世和属灵的知识便会使人的内在被打开并不断完善 (n. 3086). 于是, 当人的内在视觉遇到来自天堂或属灵之人的属灵知识时, 便会接受那些适合他的事物 (n. 1495). 然后, 存于物质之人的科学和属灵知识, 经由人的内在, 被主提取, 提纯和升华以适用于他的天堂生活 (n. 1895, 1896, 1900-1902, 5871, 5874, 5901). 相反的, 不相称和冲突的信息被弃置一旁并被排除 (n. 5871, 5886, 5889).

对于外在物质之人的科学(属世)和属灵知识, 其人的内在视觉只能召唤属于他所爱的部分 (n. 9394). 人的科学(属世)和属灵知识, 按照驱动他们求知的爱的类别被组合安排起来 (n. 5881). 于是从人的内在视角来看, 他所爱的事物位于中心, 处于明亮的光中; 而他不爱的事物位于边远, 光线暗淡 (n. 6068, 6084). 人的科学(属世)和属灵知识逐步地植入他的爱中, 并居于其中 (n. 6325). 人若生来就爱主和爱邻, 他就生于各种知识中, 且聪明颖悟. 但人若生于爱自己和爱世界中, 他就生在愚昧无知中 (n. 6323, 6325). 知识, 聪明和智慧来源于爱主和爱邻之爱 (n. 1226, 2049, 2116).

由于科学(属世)和属灵知识属于外在物质之人, 它们因而处在人间之光中. 但是与爱和信仰有关的真理, 若实践在生活中, 就处在天堂之光中 (n. 5212). 即便如此, 我们仍需要尘世的知识, 以便能够理解真理并应用于生活 (n. 5510). 通过人的内在, 灵性流注到外在之人的科学知识和属灵知识 (n. 1940, 8005). 科学知识和属灵知识是容器, 是内在之人的真理和良善的容器 (n. 1469, 1496, 3068, 5489, 6004, 6023, 6052, 6071, 6077, 7770, 9922). 因此, 圣言中的“容器”的灵义是指科学(属世)和属灵知识 (n. 3068, 3069, 3079, 9394, 9544, 9723, 9724). 人的科学(属世)知识就像镜子, 可以从中看见并觉察内在之人真理和良善的显像 (n. 5201). 这三者相逢于人的最外层面上 (n. 5373, 5874, 5886, 5901, 6004, 6023, 6052, 6071, 6077). 由于属世的信息处于人间之光中, 和处于天堂之光中的事物相比, 它们是混乱和晦暗的 (n. 2831). 这种差别类似于人的外在和内在的差别. 事实上, 圣言中的“混乱” (n. 2831), “云雾”, “阴暗”意味着属世的知识 (n. 8443, 10551).

人需要先从圣言的教导出发, 认可教义的真理, 然后从世界的知识里寻求对这些真理的支持, 从而证实并确认之 (n. 6047). 若人对于宗教信仰的真理持正面的态度, 他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理性地确证它们. 但是对信仰的真理持负面态度的人则不能. 因为正面的态度作为一个起点, 可以使他在正面的方向上汇聚事实; 而负面的态度则是另一个起点, 使他在负面的方向上收集事实 (n. 2568, 2588, 3913, 4760, 6047). 质疑可以是为了确认, 也可以是为了否定, 前者具有良善之特性, 而后者具有邪恶之特性 (n. 2568). 以信仰的真理为依托进入科学(属世)的知识符合秩序; 反之, 从科学(属世)的知识进入信仰的真理则违反了秩序 (n. 10236). 由于灵流是灵性的, 不是物质或属世的, 因此是属灵的信仰的真理流入科学(属世)的知识 (n. 3219, 5119, 5259, 5427, 5428, 5478, 6322, 9109, 9110).

任何持有怀疑与否定态度的人(此态度本身就是负面的), 说除非被科学证据说服, 否则他不会相信. 这样的人将永远不会相信 (n. 2094, 2832). 这样的人面对有关教会和天堂的事物时是愚昧的 (n. 128-130). 他们掉入追求谬误, 渴望邪恶的陷阱之中 (n. 232, 233, 6047). 在来世, 他们像醉汉一样的思考属灵事物 (n. 1072). 这里有对他们的进一步描述 (n. 196). 下面有一些例子说明, 如果进入的顺序和方向错误, 人无法领悟属灵事物 (n. 233, 2094, 2196, 2203, 2209). 很多博学之人对属灵事物比简单的人更愚蠢, 因为他们固执负面态度, 并拥有大量的科学知识, 据以支持他们的否定 (n. 4760). 这里有一个博学之人的例子, 他无法理解任何关于属灵生命的事 (n. 8629).

根据科学进行推理进而反对信仰真理的人, 他们的推理精明, 因为他们是通过具有迷惑和说服力的感官谬误进行推理, 摆脱这些是困难的 (n. 5700). 对真理一无所知的人, 以及被邪恶教导之人, 能够思考信仰教导的真理和良善, 但是他们需要启蒙 (n. 4214). 仅仅确证一个教条, 不能证明此人是理智的, 因为一个谬误的教条和一个真理的教义都一样容易被确认 (n. 1017, 2482, 2490, 4741, 5033, 6865, 7012, 7680, 7950, 8521, 8780). 根据某些事物存在与否来判断教会真理的人, 对于真理来说他们处于暗昧中, 没有属灵之光照耀 (n. 215, 1385, 3033, 3428).

有些知识支持神性真理, 有些则否定 (n. 5213). 空洞无意义的科学应该从头脑中摈弃 (n. 1489, 1492, 1499, 1500). 无意义的科学导致人爱自己和爱世界, 从而远离对神和友邻之爱; 这样的科学完全关闭了人之内在, 使他不能接受天堂的任何事物 (n. 1563, 1600). 科学(属世)的知识既可以使人明智, 也可以使人疯狂. 它可以打开人的内在, 也可以关闭之, 从而人的理性或者被提升, 或者被摧毁 (n. 4156, 8628, 9922).

死后, 人世所学的知识已无意义, 但是通过学习进入认知和生命的保留下来 (n. 4156, 8628, 9922). 纵然死后一切世上所学知识依然存在, 但它们归于沉寂 (n. 2476-2479, 2481-2486).

同样的科学, 如果是邪恶之人的, 它们就是谬误, 因为被应用于邪恶, 如果是良善之人的, 它们就是真理, 因为被应用于良善(n. 6917). 邪恶之人的科学真理不是真理, 然而, 说它们的时候, 却显得像真理, 由于它们里面有邪恶, 因此它们是谬误. 那些人的科学并不能被称为科学, 因为它缺乏生命 (n. 10331).

聪明是一回事, 明理是一回事, 博学是一回事, 行动又是另一回事. 但是, 对于那些具有属灵生命的人, 这些事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顺理成章, 相得益彰(n. 10331). 此外, 了解真理是一回事, 承认真理是一回事, 信仰真理又是另一回事 (n. 896).

这里有一个例子, 介绍灵里渴慕真知是什麽光景 (n. 1973). 天使极切渴望知识和智慧, 因为知识, 聪明和智慧是属灵的营养 (n. 3114, 4459, 4792, 4976, 5147, 5293, 5340, 5342, 5410, 5426, 5576, 5582, 5588, 5655, 6277, 8562, 9003).

古人最重要的学问是对应学, 但如今已遗失殆尽 (n. 3021, 3419, 4280, 4844, 4964, 4966, 6004, 7729, 10252). 对应学曾存在于埃及等中东地区 (n. 5702, 6692, 7097, 7779, 9391, 10407). 并由此产生了象形文字(n. 6692, 7097). 通过对应学, 古人将自己引入属灵事物的知识之中 (n. 4749, 4844, 4966). 圣言完全是根据对应写成的, 因此没有对应学就不能理解圣言的内层或属灵意义, 也不能知晓圣言的性质 (n. 3131, 3472-3485, 8615, 10687). 4280节讲述了对应学如何远胜过其它各科学问 (n. 4280). 人能最终变得明智, 就是因为能按照它们来生活.

  
/ 325  
  

史威登堡读书会翻译,刘广斌修译 (English Meaning: translated by Swedenborg Study Team, revised by Guang Bi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