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e

 

創世記 26

Studie

   

1 亞伯拉罕的日子,那有一次饑荒;這時又有饑荒,以撒就往基拉耳去,到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那裡。

2 耶和華向以撒顯現,:你不要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

3 你寄居在這,我必與你同在,賜福你,因為我要將這些都賜你和你的後裔。我必堅定我向你父亞伯拉罕所起的誓。

4 我要加增你的後裔,像上的那樣多,又要將這些都賜你的後裔。並且上萬國必因你的後裔得福─

5 都因亞伯拉罕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律例、度。

6 以撒在基拉耳。

7 地方的人問到他的妻子,他便:那是我的妹子。原來他:是我的妻子;他心裡想:恐地方的人為利百加的緣故殺我,因為他容貌俊美。

8 他在那裡住了許久。有一天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從窗戶裡往外觀,見以撒和他的妻子利百加戲玩。

9 亞比米勒召了以撒來,對他:他實在是你的妻子,你怎麼他是你的妹子?以撒:我心裡想,恐怕我因他而

10 亞比米勒:你向我們做的是甚麼事呢?民中險些有人和你的妻同寢,把我們陷在罪裡。

11 於是亞比米勒曉諭眾民說:凡沾著這個,或是他妻子的,定要把他治

12 以撒在那耕種,那一年有倍的收成。耶和華賜福給他,

13 他就昌大,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戶。

14 他有羊群牛群,又有許多僕人,非利士人就嫉妒他。

15 當他父親亞伯拉罕在世的日子,他父親僕人非利士人全都塞住,滿了土。

16 亞比米勒對以撒:你離開我們去罷。因為你比我們強盛得多。

17 以撒就離開那裡,在基拉耳谷支搭帳棚,在那裡。

18 當他父親亞伯拉罕在世之日所非利士人亞伯拉罕塞住了,以撒就重新出來,仍照他父親那些名字

19 以撒的僕人,便得了一口活

20 基拉耳的牧人與以撒的牧人爭競,:這是我們的。以撒就給那起名埃色(就是相爭的意思),因為他們和他相爭。

21 以撒的僕人又了一口,他們又為這爭競,因此以撒給這起名西提拿(就是為敵的意思)。

22 以撒離開那裡,又了一口,他們不為這爭競了,他就給那起名利河伯(就是寬闊的意思)。他耶和華現在給我們寬闊之我們必在這昌盛。

23 以撒從那裡上別是巴去。

24 當夜耶和華向他顯現,:我是你父親亞伯拉罕的,不要懼!因為我與你同在,要賜福給你,並要為我僕人亞伯拉罕的緣故,使你的後裔繁多。

25 以撒就在那裡築了一座,求告耶和華的名,並且支搭帳棚;他的僕人便在那裡了一口

26 亞比米勒,同他的朋友亞戶撒和他的軍長非各,從基拉耳來見以撒。

27 以撒對他們:你們既然恨我,打發我走了,為甚麼到我這裡呢?

28 他們我們明明的耶和華與你同在,便,不如我們兩下彼此起誓,彼此立約,

29 使你不害我們,正如我們未曾害你,一味的厚待你,並且打發你平平安安的走。你是蒙耶和華賜福的了。

30 以撒就為他們設擺筵席,他們便吃了了。

31 他們清起來彼此起誓。以撒打發他們走,他們就平平安安的離開他走了。

32 一天以撒的僕人,將的事告訴:我們得了了。

33 他就給那井起名示巴;因此那城做別是巴,直到今日。

34 以掃四十歲的時候娶了赫人比利的女兒猶滴,與赫人以倫的女兒巴實抹為妻。

35 他們常使以撒和利百加心裡愁煩。

   

Ze Swedenborgových děl

 

属天的奥秘 # 3419

Prostudujte si tuto pasáž

  
/ 10837  
  

3419. “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们所挖的水井, 以撒就回来又挖出来” 表主揭示了古人所具有的那些真理. 这从 “以撒” 的代表, 以及 “回来又挖出来”, “水井” 和 “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 的含义清楚可知: “以撒” 是指主的神圣理性, 如前所述; “回来又挖出来” 是指再度揭示; “水井” 是指为认知源头的真理, “井” 是指真理 (2702, 3096节), “水” 是指认知 (28, 2702, 3058节); “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 是指真理以前的时间和状态, 这些真理由他们那时所挖的井来表示, 因而是古人所具有的真理. “日子” 表时间和状态 (参看23, 487-488, 493, 893节). 当 “日子” 表示状态时, “他父亲亚伯拉罕” 就代表主的尚未与人性联结的神性本身 (2833, 2836, 3251节); 但当 “日子” 表示时间时, “他父亲亚伯拉罕” 就表示出自主的尚未与人性联结的神性的良善与真理, 因而是古人所具有的良善与真理.

古人所具有的真理现已完全被抹去了, 以至于几乎没有人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 或它们与如今的教导有什么不同. 然事实上, 这些真理完全不同. 古人拥有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之物, 因而主自己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 那些懂得它们的人被称为智者. 他们的确有智慧, 因为他们能由此与灵人并天使交谈. 当天使的言语 (这言语因是属灵和属天的, 故不为世人所理解) 降至身处属世区域的世人那里时, 它就会落入诸如出现在圣言中的那类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中, 并因此使得圣言成为神圣的著作. 为了充满对应, 神性只能以这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古人处于主国度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中, 而这些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只含有属天和属灵之爱在里面, 故古人也拥有唯独并完全关注对神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 并凭这些教义事物而被称为智者. 他们通过这些教义事物得知主要降世, 并且耶和华要在祂里面, 祂要将自己里面的人性变成神性, 从而拯救人类. 他们还通过这些教义事物得知何为仁爱, 也就是说, 仁爱就是对服侍别人却不思回报的情感; 以及何谓以仁爱待之的邻舍, 就是全世界所有人, 只是对待的方式各自不同. 如今, 这些教义事物完全丢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信的教义事物; 而相对来说, 古人却视这些东西如无物. 现今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被弃绝了, 一方面被那些圣言中 “巴比伦人和迦勒底人” 所指之人弃绝, 另一方面被那些被称为 “非利士人和埃及人” 之人弃绝. 它们完全丢失, 以至于几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现在还有谁知道仁爱就是完全不关注自我, 并否认一切自私自利? 又有谁知道邻舍就是每个人, 只是对待他的方式取决于他所具有的良善的质和量? 因此, 邻舍就是良善本身, 故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自己, 因为主居于良善中, 并且是良善的源头; 非源于祂的良善并非良善, 无论它看上去多么像良善. 人们因不知道何为仁爱, 何为邻舍, 故也不知道圣言中提到的 “穷人”, “困苦人”, “贫乏人”, “病人”, “饥饿和口渴的”, “受欺压的”, “寡妇”, “孤儿”, “被掳的”, “赤身的”, “寄居的”, “瞎子”, “聋子”, “瘸腿的”, “有残疾的” 等诸如此类的人究竟是指谁. 而古人所具有的教义事物却教导这些人究竟是谁, 并且各自属于哪类邻舍, 因而属于哪类仁爱. 字义上的整部圣言就是根据这些教义事物来写的, 因此, 人若不知道它们, 就绝不可能知道圣言的内层意义.

如以赛亚书:

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 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 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 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吗? 这样, 你的光就必迸发如破晓, 你也必快快得到医治. 你的公义必在你前面行; 耶和华的荣光必将你聚拢. (以赛亚书 58:7-8)

谨守字义的人以为他只要送食物给饥饿的人, 把漂流的穷人或流浪者接到家里, 给赤身者衣服穿, 就能由此进入耶和华的荣光, 或进入天堂. 然而, 这些行为仅仅是外在的, 恶人也能为了自我功德而这样做. 但 “饥饿的人”, “穷人” 和 “赤身的” 是指那些灵性上如此之人, 因而是指为邻舍且要被施以仁爱的这个人可能所处的不同悲惨状态.

诗篇:

他为受欺压的伸冤, 赐食物与饥饿的. 耶和华释放被囚的. 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 耶和华扶起被压下的人. 耶和华喜爱义人. 耶和华保护寄居的, 扶持孤儿和寡妇. (诗篇 146:7-9)

此处 “受欺压的”, “饥饿的”, “被囚的”, “瞎子”, “被压下的人”, “寄居的”, “孤儿和寡妇” 不是指通常所称呼的那些人, 而是指那些在属灵事物上, 就是在灵魂方面如此之人. 而古人的教义事物则教导了这些人是谁, 他们属于哪种状态和等级的邻舍, 因而需要向他们实施什么样的仁爱. 这在旧约的所有其它地方也一样, 因为当神性降至存在于世人身上的属世之物时, 它便降至诸如仁爱行为的那类事物中, 只是每个行为都根据其属和种而与众不同.

主也以同样的方式说话, 因为祂通过神性本身说话, 如在马太福音:

于是, 王要向那右手边的说, 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 可来承受那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因为我饿了, 你们给我吃; 渴了, 你们给我喝; 我作客旅, 你们接待我; 我赤身露体, 你们给我穿; 我病了, 你们看顾我; 我在监里, 你们来探我. (马太福音 25:34-36)

此处列举的行为是指仁爱的所有主要种类, 以及每一行为, 也就是要被施以仁爱, 为邻舍的每个人所属良善的等级. 在至高意义上, 主就是邻舍, 因为祂说:

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 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马太福音 25:40)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 何谓古人所具有的真理. 不过, 这些真理被那些关注信的教义事物, 却不关注仁爱生活的人, 也就是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 “非利士人” 的人完全抹掉了. 这一事实由 “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把井塞住了” 来表示, 也就是接下来所论述的主题.

  
/ 10837  
  

Thanks to our friends at swedenborgwork.com for their permission to use this translation on the New Christian Bible Study site. ( 衷心感谢”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许可我们使用该中文译文)